流浪地球计划可行性(电影《流浪地球》,依然是中国科幻史上的里程碑)

首先,在故事内核上,感觉《流浪地球》完胜《星际穿越》,但是...画面剪辑,演员台词,演技,配乐...均不如《星际穿越》...如果诺兰严格按照《流浪地球》的故事内核来拍会怎么拍?如果我们拿到《星际穿越》的剧本,会怎么拍?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差距。但即便是这样,《流浪地球》依然是中国科幻史上的里程碑,这个争议是不存在的。

现在科幻片多如牛毛,但是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已经太少了,观众胃口已经被养刁...科幻的各种创意被不同的影视剧穿插借鉴,或者叫“致敬”?导致看不同的影视剧都觉得,这个场景好像在别的地方见到过?已经失去了最初的震撼和感动...另外,神创论并不是《星际穿越》的内核,宿命论才是在宿命论的背景下,五维生物其实是来自未来的人类,这是西方科幻很喜欢也很相信的一种思想,未来的人类拯救现在的人类,人类再到未来,重复着这个时空,这是一个无限的循环,没有起点和终点。

其次,我认为的《星际穿越》,或者说《星际穿越》打动我的点,是在于父女亲情,等候与信任等等,而不在于个人英雄穿越黑洞拯救人类这个点,我觉得影片可贵的点也在于把这些人性的闪光处表达得很到位,cooper起初也不是为了拯救人类上的天(可能最后也不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好奇心或是理想而出发,后来是为了女儿而回归(包括选择更近的曼恩博士的星球),甚至最后重新返航也可能更多的是为了海瑟薇(角色名忘记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更喜欢看所谓“软科幻”的原因,说白了看的还是小说,科幻只是外皮,一些异想天开的幻想概念固然让人惊叹想象力的精彩,但无论在何种处境下,人性的坚持也更让人感动。当然,流浪地球的全人类自救也是很好的,只是对星际穿越的核心表达有所异议,至于说逻辑悖论什么的都认同。

因为《星际穿越》第一次在屏幕上呈现出黑洞外部的视觉效果,和事件视界的视觉效果,以及五维空间的样子,都让观众惊奇,毕竟很多观众也是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了解科普上对于黑洞和五维空间的定义,但是说实话能把这些定义具象化表达出来的真没有...所以当初在看的时候还真是震撼。

《流浪地球》的可行性问题在于工程问题,理论基础基本属于经典物理范畴。《星际穿越》前半段根本连科学理论的工程可行性都不存在——因为虫洞只是一个存在于公式中的猜想,没人知道虫洞是什么样,更枉论工程实施...后半段根本连理论依据都站不住脚,离工程实施查了十万八千里...

其实,主角穿越到黑洞里这个真不算什么bug,这个黑洞不是现实中的黑洞,是被高维智慧改造过的,连黑洞内部都被设置成超立方体了,还拿什么现实的物理知识谈论这个呀。然后因此带来两个更大的bug,一是那个诺奖得主说不应该违背现实物理知识的理解,显然违背了;二是引入的这个无所不能的高维智慧让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显得渺小和荒诞。

总之,我认为在五维人的时间线中,地球人早已灭亡,库珀也在黑洞中死去。没有库珀五维人能否拯救地球,或许可以,在库珀出发之前就把奇点数据告诉老教授,那样航天小队也不需要行动,也不会使未来人殖民成功。只有在小队成功使布兰德到达理想星球殖民的前提下,五维人才能救地球,同时救库珀,影片的逻辑没有出错,当然五维人可以单纯救活库珀然后用其他更逆天的手段救地球人,但这是电影,不是爽文,让库珀向女儿传递数据拯救地球可以升华电影的核心价值,爱。

流浪地球的线上运营策划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