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有声语言爱好者都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们在朗读时有的字要读重一些,有的字却要读轻一些呢?这些强弱长短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其实,在汉语普通话及各地方言中,由于传达词义和抒发感情的需要,一句话里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中的每个音节都会有轻重强弱的不同,这种约定俗成的轻重强弱差别就是词的轻重格式。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除了音节与音节之间声调的区别外,还因为构成一句话的词或词组的每个音节,在音量上不均衡。
词的轻重格式是汉语音乐性的一种表现,不仅有区别词义词性的作用,还有准确表达感情和语句目的的作用。我们将短而弱的音节称为轻,长而强的音节称为重,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为中。
在普通话中,单音节的词没有轻、重问题,我们只要严格按照字调去读就可以了。
双音节词语的轻重格式有中重格式、重中格式、重轻格式三种,其中以中重格式最多。读中重格式时第二个音节要比第一个音节重一些、长一些,例如人民、大会、满意、革命。重中格式的词不太多,读时第一个音节比第二个重一些、长一些,例如柔和、突然、责任、经验。这里要提到“斗争”这个词,有人习惯把这个词读成重轻格式,也就是把“争”字读成了轻声,但如果把“争”字读成轻声就会减轻这个词的分量。最后一类就是重轻格式,词语中的第二个音节要读得又短又弱,也就是轻声,比如弟弟、去吧、舒服、任务等等。
普通话中的三音节词轻重格式一般也有三种,分别是中中重、中重轻、和中轻重。有些北京人习惯将中中重格式的词语读成中轻重,但是在表达的过程中轻读容易吃字,语意也不够明显,例如共产党、国务院、研究所、招待会。常见的属于中重轻格式的词语有打拍子、小姑娘、做买卖、胡萝卜、过日子。而犯不着、差不多、喇叭花、俏皮话这些词语都属于中轻重格式。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轻重格式最为复杂的四音节词语。一般认为,四音节词语的轻重格式与其词性的结构关系有关。大部分具有联合关系的四字格式成语及少量其他结构关系的四字格式成语要读作中重中重格式,比如丰衣足食、日积月累、心平气和、五光十色、年富力强、耳濡目染。大部分四音节的专用名词、迭音形容词和象声词要读作中轻中重格式,其中四音节专用名词的第二音节只比第一音节稍轻,不可失去原声调,例如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奥林匹克、高高兴兴、慢慢腾腾、稀里哗啦、跌跌撞撞等。而大部分具有修饰与被修饰、陈述与被陈述和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的四字格式成语及一三格式组成的成语都要读作重中中重格式,例如义不容辞、敬而远之、诸如此类、一扫而空等。
在我们进行朗读等有声语言创作的过程中,想要把每个词说得清楚而自然就必须掌握词的轻重格式。但是词的轻重格式多数是固定的,也只是一种约定俗成,它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受到语句目的的制约,所以在语流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原有的轻重格式被改变的情况,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北京城市学院内3号楼三层、四层)
咨询电话:62342602,6232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