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9年前的一天 ,端午节的主角,楚国的前国务院副总理(左徒),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楚辞首席作家屈原先生,在写下绝笔《怀沙》之后,真的怀沙(抱石)而死,享年62岁。
屈原姓芈,跟楚国王族同姓,跟芈月是本家,属于“芈姓”下属的“屈氏”。先秦时代的男子以氏为重,女子以姓为重。所以屈原姓芈却不叫“芈原”,而芈月姓芈就叫“芈月”。
当时楚国有三个王族大氏,分别是屈氏、景氏与昭氏。屈氏在楚国有很多名人,屈原爱国是有十足动机的,因为他家历代都是楚国的重要股东。
屈原自尽的原因是国家残破,国都被人攻占。国破就要自杀?这是一个大楚骄子的绝望与无奈。大楚,曾经承载着他的光荣与梦想。
是的,楚国与楚文化,差点成了我们中华的主流。即使没成,也成了磨砺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磨刀石。
1 .出身低微,不甘人后
对于周天子来说,楚国从来就不是个乖孩子。
楚国起点很低。一开始就是个方圆五十里的小国,初始老大的爵位仅仅是个子爵,在公侯伯子男的序列中,排名倒二,跟韦小宝韦爵爷一个级别。
但楚国国君不认命,上面说过,这个家族也姓芈,属于芈姓中的熊氏。
早期的熊氏家族历代国君憋着劲往上爬,大概做了三件事。
第一,认名人为祖先。
声称自己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以及火神祝融的后代,史传祝融是颛顼的五世孙,这倒也说得过去。
这就类似刘备宣扬自己是汉高祖之后,中山靖王N代玄孙一样,给自己安个好出身,希望周天子跟北方诸侯高看自己一眼。
大概是没有过硬的证据吧,反正周天子并没有因此把楚国当回事,这让楚国不得已使出了第二招。
第二,自尊为王。
进入春秋时代,楚国觉得自己的实力跟爵位不匹配了,就跟周天子要求晋升。此时周王室已经衰微,但还是看不上熊氏这南蛮,很不客气地怼了回去:你不配。
这一代楚国国君是个狠角色,面对轻视勃然大怒:“王不加位,吾自尊耳”。而且越过诸侯间“公侯伯子男”的序列,直接给自己尊为王,史称“楚武王”。
环视天下,这时候敢称王的家伙,除了周天子之外,就是老熊家这位了。相比北方诸侯的称王时代,早了足足370年。
第三,扩张领土,称霸南方。
称王之后,楚国就开始甩开膀子扩张领土,经过数代的努力,到楚威王时期,楚国拥有了近半个华夏版图,国土面积几乎是其他所有诸侯的总和。
(先秦时代楚国最大版图)
楚国版图的辽阔给中国文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一直到1300年后北宋词人柳永送别朋友时,还忍不住吟出“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句子。
2.硬刚大秦,大楚帝国差点修成正果
大秦最后统一了六国,起筑基作用的是商鞅变法,秦孝公与商鞅君臣同心二十年,让一个贫弱的秦国一举翻身,最终统一了六国。
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在商鞅变法开始前的30年,楚国也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这次的主角是吴起与楚悼王。
吴起是个文武双全的大牛人。他先服务于魏国,训练出天下第一的步兵“魏武卒方阵”,最牛的战绩,以区区五万魏武卒,打败五十万秦军。后来到楚国主持全面变法,一年时间就让楚国国力大涨,并率军击败当时的第一强国、他的老东家魏国。
楚悼王也是一代雄主。跟秦孝公一样,是国内变法的坚强后盾,可惜,上天给了秦孝公和商鞅这对君臣20年,却只留给了他和吴起不到6年。在变法图强的关键时候,楚悼王突然病逝,吴起立即被旧贵族清算,身死法消。
秦楚相比,楚国底子更好,论到后继有人,悼王后面楚国三代都是英主,跟秦国不相上下。可惜的是,跨代借力的第一棒,楚悼王这里就掉了链子。若让其多活二十年,把新法的根基打坚实了,这统一大业究竟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即使这样,楚国也没饶了秦国。后来秦统一六国,最难啃的骨头就是楚国,大将李信在这栽了跟头,就是老辣的王翦,也是动用了六十万大军才艰难搞定。然而楚国虽灭,却传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诅咒。
果然,秦末天下大乱时,楚人项羽杀进秦都咸阳,烧宗庙屠秦室大封十八路诸侯,这时距离秦灭楚,仅仅过去了16年。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真是说到做到。
要不是遇到了刘邦集团这个历史级别的强悍对手,没准大楚帝国还真的修成正果了呢。
3.伟大的楚辞,魔幻的楚文化
2016年要带家人去荆楚大地旅游,我啃了一段时间的《楚辞》。于是,我跌进了一个绚烂魔幻的世界。
我感觉,《楚辞》一派不像现在中国人的艺术,非要比,倒是与今天非洲、南美等地的感觉相似。
《楚辞》里的很多篇章,使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和奇幻的想象,以排山倒海的架势向读者扔过来;
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分行通常按照节奏,不按照意思,极具感染力。
我读《楚辞》的感觉,是在听黑人歌手伴着鼓点说唱,又像是看巴西舞女在桑巴狂欢。
我想,当年的楚国人,性情一定是激情如火,自由奔放的,一如当今的非洲人南美人。
跟正统的《诗经》相比,《楚辞》里的诗歌更有纯文学的色彩,写得更有炫技性。
我们今天认为的《楚辞》,就是在创作上以屈原为主,宋玉等人为辅的楚国辞赋。“楚辞”这个概念,是牢牢地跟屈原绑定在一起的。可深究“楚辞”起源,却是源于“巫术”。
楚文化有个鲜明的特点:巫风盛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迷信活动非常猖獗。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不信鬼神的,但楚国人不一样,讲迷信敬鬼神是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大家遇事总要求神问卜,怎么和鬼神交流,怎么在和鬼神的交流中调动集体情绪,这很考验巫师的语言技巧。
于是在这样的鬼神文化中,诞生了瑰丽的《楚辞》。
《九歌》是屈原为国家的祭祀大典专门写的歌词,一共有十一个篇章,“九”在先秦指“很多”的意思,并非专指九个。
既是国家祭祀大典的歌词,应该是当时的主旋律文艺,可如果你一篇篇地把它读完,一定会目瞪口呆 。
比如《九歌》中的两篇《湘君》与《湘夫人》。湘君是湘江男神、湘夫人是湘江女神。前一篇写湘夫人思念湘君,后一篇写湘君思念湘夫人,在思念之中又夹杂着热恋情侣特有的耍小性和白日梦,还有各种无事生非带来的幽怨,很像现代音乐剧里的男女对唱。
在祭祀典礼上,女巫扮演湘夫人,唱起《湘君》的歌词,男巫扮演湘君,唱起《湘夫人》的歌词,在男女爱情对唱中完成庄严的国家大典。
这种主旋律文艺,比起《诗经》里干巴巴的祭祀长诗,是何等的有趣,又是何等的离经叛道。
4.大楚帝国修成正果,楚文化成主流?
现在物理学有个理论叫“平行宇宙”,说的是我们这个宇宙的各种未实现可能性,在其他宇宙中就能变成现实。
注意:这不是科幻作家的灵机创作,而是严肃学者的严肃理论。
据此我们不妨开一个脑洞:是否在一个平行宇宙中,英明神武的楚悼王向天再借20年,打牢大楚统一天下的基础,并且后世子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六世之余烈”,生生建成了大楚帝国?
然后呢?楚文化成了中华的主流文化,严谨含蓄的炎黄子孙成了一帮激情似火,自由奔放的。。。桑巴军团?
这样的结果好不好我不敢说,不过起码男足冲出亚洲不用愁了吧。
在我们现实的历史中,大楚帝国在2000年前就折戟沉沙,但它打磨出了雄伟的秦汉帝国;
巫风确实没有成为主流,但诞生于楚地的道家却登堂入室,和儒家佛家共同成就了中华文明的三位一体;
而瑰丽的《楚辞》刻进了我们的文艺基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汉赋是楚辞的嫡传弟子,引起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就是以辞藻华美,排山倒海的气势闻名。两汉四百年,《楚辞》的地位并没有随着楚国政治的衰亡而败落。
后来《诗经》正统归位,楚辞汉赋作为一种文体退出主舞台,而其蕴含着的烂漫主义却精神不灭,钻进了《诗经》体内,共同孕育下一个伟大的文学时代。
那是唐诗宋词的时代,光彩夺目的时代!
5.尾声
这篇笔记不谈育儿道理,却谈历史与文艺。
原因嘛,我在《觉醒年代》那篇提过:
让孩子多一些历史感,会“对现实有深刻理解,并对未来保持想象力”。
楚国与楚文化,不是历史的胜利者,却是历史的磨刀石,
他们磨光了自己,也影响了胜利者,成就了中华的博大精深。
端午吃粽子,品尝美味也品味民俗;
顺便读老于,充实头脑也滋养灵魂。
我是怂爸老于,一个坚持输出育儿笔记的人。
咱们下篇再见。
喜欢怂爸的文章吗,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
怂爸老鱼(sbly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