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高铁与大众的出行密切相关它最吸引人之处(「逻辑判断」在题干模糊的情况下,如何识别论点)


逻辑论证作为判断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每次省考的题量约占判断题量的四分之一,它的分量不可谓不重要,但是大家在做这类型题的时候会出现正确率忽高忽低的情况,即便是刷题无数的考生有时候也容易掉坑。

究其原因,是对题干中论点把握不准,尤其是对于一些论点不那么明显的题型,单靠常规的方式去寻找论点是不现实的,更是给预设选项提高了难度。接下来,就带着大家在回顾常规原则的基础上,给大家说一说,当题干模糊的时候怎样识别论点。


1论点识别的基本原则

论点识别的基本原则有三种,这是我们做逻辑论证题的根基,也是要求大家必须掌握的。


原则一:明确提问对象

一般的论证题目会采用直接的提问方式,如“最能削弱反对者观点的是”、“最能支持研究员结论的是”,显然他们的提问对象分别是“反对者”、“研究员”,我们可以直接在文段中定位到提问对象,再寻找他们的观点。


原则二:提示词

常见的表总结的提示词有“因此、所以、认为、由此推出”等等,当它们在题干中出现的时候意味着后面往往跟随着论点。另外,如“但是、不过”等表转折的提示词也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它一般会引出一个与上文意思相反的论点,常见的还有“更多人担心的是”、“有关专家不这样认为”等等。


原则三:首尾句
在没有明确提示词的情况下,留意首尾句。而且在历年的真题当中,尾句出现论点的频率更高一些,所以大家可以先看尾句再看首句。如以下这个例子,论点出现在尾句:
例:今天的美国人比1965年的美国人运动量减少了32%,预计到2030年将减少46%。在中国,与1991年相比,人们的运动量减少了45%,预计2030年将减少51%。缺少运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2论点识别的补充技巧

在复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一定已经发现了,并非所有论证题都能通过以上三个原则找到论点,所以在这里给大家补充两个简单、实用的小技巧,望大家勤以练习。


技巧一:拆分题干,总结论点



有一些论证题会直接给到一个文段,通过基本三原则难以找到论点,此时需要我们自己去拆分题干,总结论点。如下面这道题。



1、磷存在于我们的DNA中,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但它早期是如何到达地球的仍是一个谜。近日,科学家通过观测恒星形成区域,追踪到了含磷分子从宇宙到达地球的“旅程”。观测结果表明,含磷分子是在大质量恒星形成时产生的,刚形成的恒星会释放气流,在星际云中打造出一条通道。随着恒星震动和释放辐射,含磷分子在这些通道壁上沉积并产生大量一氧化磷粒子,这些粒子逐渐汇聚、融合,从一块小石头变成了彗星,而这些彗星,就成为了生命的“信使”,携带着生命分子来到了地球。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结论的是:


A、科学家已经在陨石中找到了证据,研究发现为数不多的一些陨石携带有包含了一氧化二磷等含磷分子的有机物
B、彗星撞击地球表面时,可产生36万个大气压,温度可达2500℃,会引发彗星晶体中的磷元素发生未知化学变化
C、早期的彗星撞击事件为地球带来每年10万亿千克的有机物质,它们进入地球环境后开启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
D、仅仅是拥有DNA的所需物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上千万甚至是上亿万分之一的概率才能满足生命形成所需的条件


【分 析】题干的要求是选择质疑选项,大家会发现找不出明确的论点,此时会非常影响考试的心态,所以当遇到这种题型的时候:首先,数出题干句子数量;其次,扫读题干,识别关键句,并拆分题干;最后,细读关键句,总结文段大意。以此题为例。


第一步:数出题干共有4句话。
第二步:扫读、拆分题干。第一、二句信息量较少,分别说了“磷是什么”以及“研究者进行观测”,我们把它归为背景介绍;第三句出现了关键词“观测结果表明”,紧接着第四句使用了句式“随着......,这些......从......变成了......”,可见三四句是对某一个观测实验的结果与过程的描述。扫读到此,我们已经明白一二句为背景句,三四句为关键句。
第三步:细读三四句,总结文段大意。第三句介绍了含磷分子如何产生;第四句描述了含磷分子到达地球的具体过程。经过总结,发现题干是想告诉我们:磷的产生以及彗星带着磷分子来到地球。我们可以将其当作论点。


要想质疑论点,我们可以预设的内容有“含磷分子无法在宇宙中产生”或“含磷分子无法从宇宙来到地球”等,对应到选项B,说的是“撞击产生的超高温度会引发磷元素发生未知化学变化”,即含磷分子到达地球后会发生未知改变,代表它无法顺利到达地球,所以B为正确答案。


超级高铁

技巧二:扫读题干,定位隐藏对象



这个方法是对原则一的补充,有些提问对象不会在文段中明显给出,而是隐藏在题干中。如下面这道题,要求质疑“实现可能性”。




2、超级高铁与大众的出行密切相关,它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其运行速度远超轮轨式高铁列车,时速可达600千米至1200千米,甚至有很多人断言能够达到4000千米以上。这类超级高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列车须在密闭的真空或者低气压管道中运行。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抽取空气达到接近真空的低气压环境,采用气动悬浮或者磁悬浮驱动技术,让列车在全天候、无轮轨阻力、低空气阻力和低噪音模式下超高速运行。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超级高铁实现可能性的是:


A、超级高铁在某些线路中无法实现低气压管道的密封
B、在超级高铁运行的真空管道中设备维护将异常艰难和昂贵
C、在真空或低气压管道中超级高铁的某些必要设备将无法使用
D、超级高铁一旦出现失控将对乘客的人身安全带来可怕的后果


分 析】题干要求是寻找“质疑超级高铁实现的可能性”,所以我们需要找到超级高铁实现的条件,并对实现条件进行否定,而初看题干,并未发现明显的提示词。此时,我们需要:首先,扫读题干,对提问对象相关的直接描述进行勾画;其次,识别哪个描述符合题干的具体要求,即论点。以上题为例。


第一步:扫读题干,超级高铁相关的直接描述有“其运行速度远超轮轨式高铁列车”、“须在密闭的真空或者低气压管道中运行”。
第二步:
识别哪一条符合题干的具体要求,题干的要求是“超级高铁实现的可能性”,直接对应到第二条直接描述“须在密闭的真空或者低气压管道中运行”,所以他就是我们要找的提问对象。


要想质疑,我们需要预设在“密闭真空”或者“低气压管道”的条件下,超级高铁无法运行的选项。此时对应到A、C,但是C的否定性更强,只要有一个必要设备无法使用,那么超级高铁就完全无法运行,而A只说部分线路无法实现真空,另一部分线路是否有可能我们不清楚,只算部分否定,所以正确答案选择C。






总 结

做逻辑论证题,会识别论点是基本要求,对于识别论点的三个基本原则:明确提问对象、识别提示词、观察首尾句,希望大家能够做到无条件牢记并熟练运用。此外,从以上两道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证题还喜欢在论点上“做文章”,所以此时就需要我们多下功夫。在论点不明确的情况下,要拆解题干、自行总结;在提问对象不明确的情况下,要通过对比与主体相关的直接描述去定位。


这种命题方式不仅考察了论证的知识,还考察了阅读、总结的能力与考场心态,这就提醒我们,行测考试绝不只是把知识点背熟就可以拿高分,而是要活学活用,全面提高各项解题能力。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