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显现出“城市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停车难、环境恶化(城区水污染、雾霾和沙尘天气、白色污染)、住房紧张(高房价)、就业困难、教育资源紧张(学区房、学位房)、城市内涝、千城一面等等问题。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于是很多人就会把我国大城市与八卦城(新疆特克斯县城)、国外大城市进行对比,个别网友就认为我国大城市交通路网合理导致了城市拥堵问题,其中有一个观点被很多专家学者或网友提起:“我国城市路网密度太小、宽马路稀路网导致交通拥堵,而国外城市窄马路密路网和丰富如毛细血管的支路才避免了交通拥堵”。
城镇规划君认为,道路交通功能清晰、等级合理、联系便捷的路网系统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道路布局,的确能够有效优化道路资源配置,提高道路交通出行效率。但要说绝对科学合理,我看也未必完全准确。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是这样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换言之,一个城市是否交通拥堵就是检验一个城市的路网规划的试金石。当然,司机开车时玩手机以及没有文化的人逆行造成的交通拥堵不在讨论之列。就像有的城市花了很多钱去治水,还在媒体上宣传可以抵御几百年一遇的大水,结果大雨真的来了,城市变成海了,一切都露馅儿了。因此城市的交通拥堵现实就是对交通路网和城市交通管理当局的最真实评价。
路网规划一般是学城市规划的人做的,但他们并不完全懂交通,因此有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路网密度和级配方面,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支路都是枝状毛细血管式的,和国外发达国家四通八达的支路系统比起来,我国很多城市大部分的支路都是断头路和尽端路,好像延伸到一个小地块就戛然而止了,或许也是国家呼吁打开小区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的主要原因吧。支路只有自成体系,才能承担大部分的慢行出行,而现在我国很多城市的支路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得不把本应由自己独立承担的近距离慢行出行汇聚到主干路,使得主干路交通情况更加复杂,难以发挥本该承担的功能:快速直达。另外,不联通的支路系统也难以做单行,无法像国外交通优良城市如曼哈顿、伦敦、巴黎等城市绝大部分道路都组织了单行,但我国城市的路网条件明显是难以支撑的。
城市规划原理中其实把道路密度分为线密度和面密度,我国大城市在近年来的规划建设中受到现代主义思潮和土地财政的影响,普遍道路线密度不足,也就是地块过大。这就造成了另一个结果,为了满足交通需求,只能增加道路宽度,于是就有了现在城市普遍的宽马路大地块的城市现状和规划情况。这样的形态从根本上来说是为车行的,而不是人行。现在提出的小街区、密路网、窄马路就是针对现存交通问题,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提出的。过大的地块和过宽的马路,使得步行舒适度很差,会引导居民更多的去选择小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而以我国的人口密度,以小汽车为主导的城市规划会造成大量的土地浪费,并且带来交通拥堵的城市病。
因此,我们高效的城市需要一定的开发强度,也就是高容积率,而如果大家都以小汽车出行,那么会有大量的小汽车同时在有限的土地上运行,城市拥堵问题就不可避免了。小汽车主导的城市模型应该是扁平和郊区化的,高强度开发的城市所配套的交通,应该是公交和慢行系统,慢行系统就要求更高的道路线密度。所以,我国的城市未来走向小汽车主导的城市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在小汽车主导的城市里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从而实现交通最优化,那就必须采取小街区、密路网、窄马路的城市交通路网,且必须合理配置完善的轨道交通,才能最终实现交通拥堵问题的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