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2021年6月以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为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制定了清晰的行动纲领。具体实践层面,国家推动11个省市加快形成符合实际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经验和模式,并将医改纳入对各级政府、医院的考核目标等,都释放着强烈的信号: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不是公立医院自己的事情,是事关社会稳定的民生大事。
公立医院自身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日前,宁波市第一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孙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身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公立医院必须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提升质量和效率上,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技术发展、能力水平发展、服务质量发展,只有提高发展的“含金量”,才能赢得口碑、赢得未来。
孙杰
宁波市第一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高质量发展强调三方面内涵
《中国卫生》: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在浙江省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中,宁波市第一医院的定位是什么?
孙杰:对公立医院来说,高质量的发展更加突出强调三个层面:一是医疗质量与安全,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核心。二是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与覆盖面,这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三是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满意度,这是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从这三个层面看,医院的发展从以往单纯的技术迭代,已经变成了围绕患者和职工获得感的系统性管理变革。
按照功能定位的不同,我国公立医疗服务体系体系大致分为四层:一是国家医学高峰(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二是省级医疗高地(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三是城市医疗集团(市级医院牵头的网络化紧密型医疗集团),四是县域医共体(县级医院为龙头)。2020年,经过市、省两级激烈的竞争,宁波市第一医院有幸成为浙江省4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定位为省级医疗高地,这对医院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三篇大文章”提升临床硬实力
《中国卫生》:为落实自身功能定位,宁波市第一医院如何在重点专科和诊疗水平上“勇攀高峰”?
孙杰:随着“十四五”开局,宁波市第一医院已经进入了“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新发展阶段。这也是医院“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任务和目标。与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不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要求是提升医院的整体临床服务能力。围绕这个核心,医院努力做好“点上开花、面上整合、线上延伸”三篇大文章。
点上开花,就是做精专科。一方面通过和国内领跑专科合作,让优势专科在学科层次上实现晋级。另一方面,通过专家专病工作室带领、新技术新项目激励等,实现学科的全方位提升。比如,医院神经外科通过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合作,从全市领军到全省前列,去年获批了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
面上整合,就是在临床诊治环节,构建以患者、以疾病为核心的多学科团队、全病程一体化诊疗模式,具体的做法就是“强强联合”。目前,宁波市第一医院有100余个亚专业组,这些亚专业组随时可以根据患者需要、疾病需求进行灵活组合,覆盖临床各类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一站式解决患者的问题。
线上延伸,是以疾病为中心,“向前”做医防整合,“向后”做诊后管理。
当前,医保支付政策改革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会让省市级公立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想方设法减少患者外流,而从根本上说,减少患者外流的方式只有一个,即提高临床服务能力。
以“个体先进”带动“区域共进”
《中国卫生》:作为省一级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如何带动区域,尤其是基层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孙杰:作为区域医疗中心,我们重点要完成两大任务:既要做区域医学高峰,减少患者跨区域流动,也要辐射并带动基层医疗能力整体提升。
在辐射带动基层方面,浙江省在2013年启动了“双下沉两提升”工程,这是推动城市医院带动区域的开始。同年,我们全面托管了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的宁波市第九医院(区级医院),后面陆续托管了慈溪、海曙、宁海的3家区级医院。
在全面托管工作中,医院总结出了“四联四新”模式:一是党建联心,构筑一体化治理新格局。依托宁波一院成熟的党建工作体系建立党建联盟,创新“1+1+X”医疗、管理双同质化及综合监管全覆盖机制,管理各条线均同质化并垂直到底。二是学科联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行同质化基础上的学科提质增效计划,制定兼顾安全、质量、效率、体验的评价考核体系,优化成员单位病种结构,打通双向转诊通道。三是医防联合,巩固“家门口”健康新保障。推动全托管医院建立基层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人员共派,并与急救“120”体系融合。四是智慧联网,构建数字化医疗新模式。建立与全托管医院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平台,实现CT、MRI、三维超声、胃肠镜等大型设备一站式预约,宁波一院专家号源的40%优先供基层转诊预约用。
除了全托管之外,我们还有许多成熟的机制带动基层。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最终的目标是从单个的高峰,带动形成区域的高原。从个体先进,成为区域医学的共进。
提高群众健康获得是落脚点
《中国卫生》: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哪些获益?
孙杰:健康是一篇大文章,看病就医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做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即平时少生病,即使生了病,也能不折腾,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要让群众少生病,公立医院就得带头推动医防融合体系的建设。目前,宁波市第一医院的健康科普已经形成了较为立体的传播体系。除了宣传,还把健康教育、专家义诊、基层医生带教、疾病筛查四大功能“打包组合”,走到老百姓中间,特别是偏远山区、海岛村镇等。下一步,医院还将牵头基层、公卫机构等形成治未病、慢病、治疗、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供给链,发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在慢性病时代、老龄化时代医防协同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要让群众生了病不折腾,就要全力保障“高满意度”的目标落地。老百姓看病有“三个难”,一是科室挂不准、医生找不对。二是就医环节多、非医疗时间长。三是数字有鸿沟、老人看病难。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做的就是积极回应并解决群众的这三个难。
除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推动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还要始终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中,宁波市第一医院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减负医护端,释放临床服务潜能,还在人事管理、薪酬待遇、培养评价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只有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动力,才能更好地激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文:本刊记者 孙梦
审核:孔令敏 张士国
制作:中小卫2号
本文来自【中国卫生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