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清官”,秉公执法,为民请命;但他又是一个“平民”,抽烟袋,卖红薯,向权贵抗争,向民女下跪。他的性格,可以说既鲜明,又丰富,既可亲,又可敬。
他就是今天小编要推荐的一部戏曲电影的男主人公,你猜到他是谁了嘛? 他就是豫剧电影《七品知县卖红薯》里的主人公唐成!
全本豫剧《七品知县卖红薯》金不换_腾讯视频
▲全本豫剧《七品知县卖红薯》金不换▲
“押解”变成“护送”?唐成可不允许
清苑县令唐成押解犯有命案的诰命严雪姣进京复审,行至途中,又接圣旨,圣谕称将几人护送进京。唐成心想明明是押解,忽又换成了护送,虽然只是小小的两个字之别,可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几个罪犯进京后必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依然逍遥法外,百姓也就不能申冤报仇了,眼见自己不能为百姓做主,唐成十分苦恼,他苦思苦想,心生一计,他贴出了“回家卖红薯”的告示,引起百姓的不满和正直官员的重视。
在同样嫉恶如仇的徐国公的协助下,唐成终于押解罪犯进京,面见皇上,揭露罪犯的罪行,经大理寺复审,罪犯得到应得的下场。
戏曲艺术片低谷时期惊喜之作
戏曲艺术片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篇章,在1905年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便是戏曲艺术片《定军山》。而后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楼梦》、《天仙配》、《追鱼》、《杨门女将》等,都是万人争睹、众口交赞的佳作。八十年代前后,尚有《七品芝麻官》、《五女拜寿》、《春草闯堂》等等独步一时。
然而九十年代左右的戏曲艺术片却似乎日趋式微。影片既少,惊世的佳作更难得见。此事可能与我们对民族传统的误解有关;另一原因则在我们多少轻忽了农民观众,而戏曲电影的市场主要在农村。
2004年,随着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确定,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时代背景诞生,长影改革得到了中央的极大关注,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长影人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说,“经过一系列改革,长影重现生机。”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看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与河南省鹤壁市文化局联合摄制的喜剧戏曲艺术片《七品知县卖红薯》不能不格外高兴。而它又拍得如此之好,则更是让人喜出望外。
2004年,长影共拍摄影片13部,2005年拍摄影片达到14部,达到近年来拍摄影片数量之最。其中《七品知县卖红薯》等影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戏剧性格贯穿这部清官戏
表面上,这是一部喜剧。喜剧故事,喜剧人物,喜剧风格,都让人忍俊不禁。唐成的喜剧性格促使他拿起了智慧的武器去继续战斗。
他当街卖起了红薯,并一路卖到了国公府。在国公徐延昭犹豫动摇之际,唐成又以激将法把他"激"上了与强大的恶势力决斗的战场。
这一切,主要地体现在了唐成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上了。他与诰命、奸相的斗争,并不仅仅出于对上的忠诚,更多的是出于那颗嫉恶如仇、同情弱小的正义之心。
他所以能战胜权贵,伸张正义,主要依靠的,不是自己手中的权力,而是长在自己肩膀上的头脑里的智慧。他的胜利,不是"清官"忠君的胜利,而是斗士正义与智慧的胜利。
以"平民知县"、正义斗士、聪颖智者的品格、身份,改造传统戏中的"清官"形象,是作品时代感的鲜明体现;而林秀英的中途放弃,又把我们的思考引向了深入。
以往的"清官戏"中,受害的群众往往只是清官施恩、施惠、同情、帮助的对象;但在这部作品中,林秀英成了斗争的主体。 如果她退出斗争,唐成将一事无成。也正是林秀英与唐成的联手拼搏,最后才使严嵩这座大山轰然倒塌。
声明
图文内容收集自网络,由《河南移动戏曲》编辑整理。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