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执行错误的执行主体是(被错误限制高消费,怎么救济?)

限制高消费,是法院强制执行程序中的一种措施,是限制有关人员高消费及非生活或者经营必需的消费。与之相并列的另一种措施是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第三条:“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不得有以下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一) 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

(二) 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

判决执行

(三) 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

(四) 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

(五) 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

(六) 旅游、度假;

(七) 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八) 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

(九) 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被执行人为单位的,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被执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实际控制人不得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因私消费以个人财产实施前款规定行为的,可以向执行法院提出申请。执行法院审查属实的,应予准许。”


也就是说,限制高消费就是要求相对人不得有以上(一)至(九)种情形的消费行为,在实际操作中对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被执行人有着很好的震慑和推进执行的效果。


但作为具备一定效果的执行措施,一旦被实施对象并不属于实质上有碍执行推进的主体,错误的限制高消费措施将使得被实施对象的生活质量受到实质性影响。那么此种情形下,该如何处理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第18条:畅通惩戒措施救济渠道。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被纳入失信名单申请纠正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失信名单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及时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对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申请纠正的,参照失信名单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办理。

人民法院发现纳入失信名单、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可能存在错误的,应当及时进行自查并作出相应处理;上级法院发现下级法院纳入失信名单、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存在错误的,应当责令其及时纠正,也可以依法直接纠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申请纠正的,执行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纠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纠正;理由不成立的,决定驳回。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驳回决定不服的,可以自决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决定。复议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因此,对被限制高消费的行为,相对人可采取的措施是“申请纠正”,该程序和我们平常在诉讼程序中所启动的程序也是有一定区别的。


另外,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第九条:“在限制消费期间,被执行人提供确实有效的担保或者经申请执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解除限制消费令;被执行人履行完毕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本规定第六条通知或者公告的范围内及时以通知或者公告解除限制消费令。”相对人还可以申请解除限制消费令。


因此,在遇到被法院错误限制消费或者其他情形被法院限制消费时,应当遵循现有法律规定,走正确的维权救济措施。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