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上海国资改革概念股再成市场热点。
究其因,一、上海国企ETF基金成功发行;二、《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分别登载文章,介绍上海国企改革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探索与成果。。
自2013年公布国资国企改革意见以来,上海此轮国企改革已进行两年有余。近日,在三季度工会会议上,上海市国资委主任金兴明表示,以国资布局结构调整为抓手,以创新资本运作为突破,以管好资本服务企业为核心,全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展,努力掀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新高潮。
那么,目前,上海国企改革行至何处?当前的改革热点是什么?还有哪些环节亟待突破呢?
ETF基金为何而来
改革,既要盯政策,也要盯市场。
作为中长期A股主题投资机会,国企改革概念一直处于风口。上周,数家上海国企上市股票先后涨停。
东北证券(000686,股吧)认为,进入7月后,伴随着上海市国资委三季度工作会议的召开、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调研中远海运时做出坚定深化上海国企改革决心的指示等事件,上海国企改革主题的市场关注度在持续发酵,“下半年,上海国资系统中归属竞争类的27家企业集团以及部分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是改革关注的重点”。
目前,A股市场,有为上海国企量身定做的中证上海国企指数,成分股多达66只,其中上汽集团(600104,股吧)、上海建工(600170,股吧)、上海电气(601727,股吧)、上港集团(600018,股吧)、绿地控股(600606,股吧)、隧道股份(600820,股吧)为前六大成分股。
截至一季度末,中证上海国企指数自2013年初以来的涨幅达72.80%,相对上证国企100和沪深300的超额收益率分别达到55.42%、45.25%;目前,该指数成分股平均PE为29倍,低于沪深300指数的34倍。
7月末,基于中证上海国企指数开发的上海国企ETF基金成立,“份额以秒抢”,募资152.2亿元。从产品类型上看,上海国企ETF基金正是中国首只以“上海国企改革”为投资主题的基金。对于这一基金的设立,有一个细节不能忽略。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金兴明兼任上海市国资委主任一职。根据公开报道,金兴明在谈及下一步工作时,“设立上海国企ETF基金,鼓励投资者通过换购基金份额,实现股份流转”是一个方向。
那么,这个基金如何起到市场股份流转的作用呢?
与以往ETF产品有所不同,上海国企ETF引入了国资平台参与,由其将所持有的部分相关上市公司股权换购对应份额,从而实现国有股权的进一步流动。
兰生股份(600826,股吧)此前披露,以3亿元自有资金认购上海国企ETF;7月29日,上港集团、交运股份(600676,股吧)同时公告称,其各自的国资股东上海城投、久事集团分别将持有的3亿股和3449.49万股上市公司股份换购上海国企ETF份额;7月30日,隧道股份也发公告,二股东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盛集团”)将所持有的约1.57亿股换购上海国企ETF。据不完全统计,仅上述已披露的换购(认购)上海国企ETF案例所涉市值(资金)规模合计便高达40亿元。
改革行至何处
上海,“地方国资重镇”。据上海市国资委最新数据统计显示,上半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219.52亿元、利润总额1490.45亿元、上缴税金943.03亿元,增幅均超过全国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平均水平。
这样的体量,一刀切改革模式显然不合适。
2013年12月17日,上海首个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发布,将国企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公共服务类、混合型4种类型。
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刘明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推进分类改革,是一个比较领先推进的改革措施,承担了地方国企改革里的破冰角色。”
竞争类企业是上海地方国有企业的主体。数据显示,竞争类国企户数占上海国企总户数的72%,利润总额和营业收入占比均达到96%。
功能类企业则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申迪集团、临港集团、申虹公司、同盛集团等承担的国际旅游度假区、虹桥商务开发区、临港先进制造业装备基地、洋山深水港区等重大城市功能区域建设。
公共服务类企业侧重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营,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市场化运营模式。
混合型企业方面,根据企业发展实际,着眼促进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动态调整分类的方法,对竞争类企业要求调整为功能类或公共服务类严格把关,对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要求调整为竞争类积极支持。
“我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像医院分外科、五官科,实际上外科还要细分很多类,普外科、心胸外科等。”上海静安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喻亮曾公开表示。
根据这一原则,去年11月底,上海久事集团宣布正式完成改制,从全民所有制企业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绿地集团、现代设计集团、上海城建、华谊集团也先后完成整体上市;近期,上港集团也顺利实施了第一期的员工持股方案,共有1.6万名员工自筹资金参与认购,占上港集团员工总人数的72%,认购金额超过18亿元。
下一步重点难点
按计划,上海在2016年底基本完成市国资委系统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革。
7月18日,三季度工会会议上,金兴明表示,努力掀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新高潮。
7月25日,韩正在中国远洋(601919,股吧)海运集团调研时又指出,上海国有企业改革,下一步的关键是通过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管好国资、放开企业,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国资管理部门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资本运作平台的改革,三者必须同步进行,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那么,体制改革从何突破?
在刘明宇看来,分类改革中仍然有一些监管难点:第一,有一些企业,功能型和竞争性业务区分难度大。比如园区开发既有竞争性业务,也有功能性业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只强调功能或一味强调竞争性,都不太合适。第二,国资目前的监管体制对风险投资,特别是创投行业还有完善空间。国资目前的监管体制是基于原来的实业经营资产来监管的,进入创投行业时就面临很多传统监管模式的限制。
刘明宇认为,为更好地推进上海国企改革,下一步,需要加强“退出管理”,国资的退出管理,“原来国资是易进难退,分类改革后,应该加强退出管理。有退有进,实现国有资本有序流动,国资在资源配置效率上会更高”。
上海的国企改革,对其他地方国企改革究竟有多大借鉴意义呢?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上海的国企结构相对比较完整,既有制造业、金融业,也有批发零售业,而有些地方的国企结构比较单一,所以从分类的角度来说,各个地方还要考虑与上海的国企结构是否雷同,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