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亚拉拉(丽江宁蒗县傈僳族婚俗(二))

五、接亲

接亲,傈僳族男方称“奇玛福”,俗称娶儿媳妇,女方称“然姆啊达姑”,俗称打发女儿。新郎,傈僳语称“美舞”;新娘,傈僳语称“琴玛”;伴娘,傈僳语称“然幕楚配”;媒人,傈僳语称“郭普”或“哇嘞帕”。一般,娶亲去3人,送亲派5人。不管男方娶亲去几个,都由偶数的送亲队伍陪送到男方,必须凑满8人一桌。而且,接送人选很讲究,要母舅、姨姑、弟兄、姐妹、嫂表齐全为佳,鰥夫寡妇、无儿无女及生育不顺之人,一律不要。在婚礼期间,接送队伍人员天天同桌共餐,直至婚礼完毕,并且认真打发送亲人员。到了男女双方所择定的结婚吉日,男方“各普”带领接亲队员必须穿上傈僳族服装,打扮得整整齐齐、大大方方、漂漂亮亮。拉起一匹马驮着50斤左右一桶或者100斤左右一坛的高梁白酒和带尾巴的半边猪肉或者一腿猪肉到女方家娶亲。女方的长者举行隆重祭献锅庄仪式,长者祭献锅庄念诵祝词后,高声喊到:新郎新娘一向锅庄菩萨磕头,二向父母磕头,三向锅庄两边的所有长辈磕头。然后双双走向长辈贵客面前依次轮番敬酒。敬酒时,新郎端着托盘,新娘紧随其后并不断从托盘端起斟满喜酒的杯子举过眉头递给受敬者,受敬者接杯后,向新郎新娘祝福,祝新郎新娘和和睦睦恩恩爱爱、白头到老、早生贵子等,并赐给新郎新娘一份礼钱置于新郎端着的托盘内。然后大摆酒席,按照指客师(总管)安排,男女分开,老幼分开,邀邀约约,8人一桌,开始宴客。新郎新娘则需再次向客人门敬酒,并不断嘱咐各位吃好喝好。晚上和第二天,女方父母杀肥猪,摆酒盛宴招待宾客。接亲的“郭普”队伍会受到女方家特别热情的接待。“郭普”和女方长辈各坐火塘一边对唱古歌“围勒来”,把对方生育女的艰难困苦用歌表达出来,对女方父母的保证及承诺用歌舞唱出来,对这对新人的祝福用歌舞跳起来,老人们在锅庄两边端起酒杯、平摇摆头,唱起开天辟地、仙女下凡、傈僳族的起源……夜晚主客双方青年男女在院内烧起篝火,吹笙奏笛,跳舞狂欢、彻夜不眠、通宵达旦。

出嫁之日清晨,娘家举行隆重祭献锅庄仪式,此时,要把新娘梳妆打扮得漂漂亮亮,并将新娘锁在内室,让男方接亲队伍到达女方正堂屋时,“郭普”要唱“开门”歌、跳“开门舞”,歌舞唱词:祭献时锅庄菩萨全部高兴了,哗哗、哗哗(傈僳语称“哗哗”即好了、好了的意思);左边就坐的爷爷舅舅家族老人都高兴了,哗哗、哗哗;右边就坐的奶奶娘娘老人们都高兴了,哗哗、哗哗;下边就座的各位厨师全部高兴了,哗哗、哗哗……

接亲“郭普”队伍接走新娘时跳舞唱词:像仙女般的女儿给我们了,谢了、谢了;值金银财宝的女儿给我们了,谢了、谢了;舅舅(新娘的父亲)辛苦了,辛苦了;娘娘(新娘的母亲)辛苦了、辛苦了;你们艰难地生出来,今天我们带走了,感谢了、感谢了;村里内外的亲戚辛苦了,感谢了;上村傈僳族千户骨肉亲戚,麻烦了、麻烦了;下村傈僳族百户亲朋好友,辛苦了、辛苦了;金桥架好了,哗哗、哗哗;银屋搭起来了,哗哗、哗哗;金银开花了,哗哗、哗哗;好日子赶上了,哗哗、哗哗;好时辰达到了,哗哗、哗哗;金姑娘带走了,哗哗、哗哗;银姑娘接走了,哗哗、哗哗;金锁银锁金门银门 打开了,哗哗、哗哗……

唱完“开门调 ”(傈僳语叫“围勒来”)后,迎出新娘,叩拜锅桩菩萨和父母,女方家组成热闹的送亲队8人(由新娘“舞然”组成),男方接亲队伍用优美的唱调向女方家道谢,并用赞美与劝说的语言,要求女方家尽早打发新娘上路。这时,新娘的长辈不仅不会再阻拦新娘出嫁,反而意味深长地叮嘱男方家要如何待好新娘,接着又嘱托送亲的人们要一心一意护送新娘到婆婆家等。然后,开始为新娘梳妆打扮。早餐完毕,由伴娘和迎亲队伍将新娘从新娘的卧室中牵出,新娘一边哭一边表示不从,意为一则难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舍不得离开父母,二则走出娘家意味着新的生活重新开始,为在夫家不知是否过得好而忧心忡忡。将新娘带至正屋火塘边,由新娘的长辈手持白酒祭祖宗,行拜别父母礼。这时,父母也因与女儿离别,会忍不住流泪,并哽咽着唱(哭歌、劝歌):“天下没有不出嫁的女儿,我女儿出嫁成家是喜事;孝敬公婆是福分是喜事,尊重丈夫缘分是喜事;和睦左邻右舍是好事,勤俭持家是本事是好事;生儿育女是责任是好事;背井背土、离祖离宗回家看看是义务是好事;仙女会下凡是故事,皇女能出嫁是喜事,生儿育女是大好事、今非昔比、脱胎换骨眼看耳听是好事……”双方要进行一次交接仪式,由女方的送亲代表正式向男方移交新娘,并要男方好好待她,不得虐待,不得轻视,男方代表“郭普”向女方代表承诺如何好好照顾关心体贴女方,请女方家放心等。肺腑之言令人感慨万千。接亲队伍在鞭炮声、鸣枪声、海螺声和吹奏唢呐中离开女方家。此时,新娘表示不忍离别父母姐妹,要礼仪性地哭泣(哭歌),但哭声一般持续不长,宾客就唱起送亲歌。这些情真意切的言语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而默默流泪,尤其是孤儿或父母先亡了姑娘,或者找了不如意的丈夫的女子更是伤心。

傈僳族新娘出嫁可以说,是在歌声、礼炮声、唢呐声和葫芦笙舞曲中热热闹闹上路的。由单数接亲组成偶数送亲队伍陪送,与迎亲队伍前往男方家。新娘在八九点钟到达男家为吉,象征初升的太阳、兴旺红火。


(摄影:赵良 王海荣)






(上接第一版)

六、婚礼

婚礼,傈僳族语叫“很司玛哈”。傈僳族接亲在太阳照亮家门口时接进家最好,因此,男方家打开大门,并在院坝里设酒、水、糖、茶等待,其他迎接人员端着水果、烟酒糖茶,带起吹奏唢呐及吹着葫芦笙乐队在村口等待。当接亲队伍达到时,全村青年装烟倒茶、敬高粱酒,敲锣打鼓,吹奏唢呐及吹着葫芦笙舞曲迎接新人。“郭普”会边歌边舞,向来迎接的村人们挥舞手绢、撒红包。

(1)新娘入堂及测试(傈僳族语“很司玛哈过哆”)

新娘要接进院子,男方家会请一个能说会道、风趣幽默的男人,从里往外顶住堂屋的门,与迎亲归来的“郭普”对话。家人问:“你接来的会不会是妖魔鬼怪病痛瘟疫,还是什么?”“郭普”答:“我接来的是美如天仙的媳妇,勤劳善良,身体健康,能给家里生9个儿子,7个姑娘的媳妇,会让家里儿孙满堂,能带来幸福富裕的媳妇。”然后,掏出一把事先准备好的硬币,唰啦啦砸在门上。此时,顶门者要赶紧打开堂屋门相迎。否则,“郭普”会踢门而入。新郎新娘进门,屋里老者亲朋们齐呼“大吉大吉,采财,天长地久,儿孙满堂”等吉言。

接下来是试媳规,这是傈僳族测试新媳妇的力气的规则。新娘要从外面提来一大桶水,倒入家里的水缸里,而不能泼洒一滴,用意是财源滚滚,抱一大捆柴放在火塘边,用意是招财进宝,厨师们事先会在火塘上支一口大锅,锅里沸水冒气,一蒸熟的白米饭上插一把筷子。新媳妇先拔出筷子洗干净放入筷筐里,意为早生贵子,最后要把那蒸米饭端到饭桌上,意为一辈子不愁吃喝。

(2)祭献锅庄(傈僳族语“格禄谷处”)

傈僳族的婚嫁从提亲、订婚、“福采彩”、接亲和结婚都必须祭献锅庄,都要以祭锅庄为准。锅庄是傈僳族人心中最神圣、最吉祥的地方,居住着祖先和神灵,也是傈僳族灵魂居住的地方。傈僳族以锅庄为大,无论敬神还是祭祖以及婚嫁都必须祭锅庄,不管吃什么都要首先“献锅庄”,都在锅庄上举行。在傈僳族的心目中,没有祭过锅庄的婚姻是不确定的婚姻,也是不牢固的婚姻。傈僳族的婚姻受伦理道德和习惯法的制约,退婚或离婚现象较少。如果男方要离退婚 ,不仅不能退回已付彩礼,而且还须向女方赔礼道歉;女方要离退婚,须退还全部彩礼,并向男方赔礼道歉。退离婚时,须请媒人到场做公正人并以献锅庄的日期为凭。现在傈僳族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者日趋增多,登记结婚的也增多了,城镇机关的傈僳族男女均在法定机关登记结婚,但是,登记结婚后都必须分别到各自家祭献锅庄订婚、祭献锅庄结婚办酒席。傈僳族男婚女嫁祭献锅庄十分隆重。祭献锅庄词语、古歌、歌舞也不尽相同。锅庄铁三脚(傈僳族语叫钢崎)正上方为大,是祖先神仙、菩萨及父母居住的地方,象征着正式,俗称(傈僳族语叫格禄谷)放祭供品的平台,是父母灵魂供奉的位置。火塘右边三脚铁钉(傈僳族语叫格禄谷库腮锅拉布亭不)是父亲的弟兄灵魂及家主王、家主母供奉的位置,不懂、不会指教的贵人祭献的地方,火塘左边三脚铁钉(傈僳族语叫格禄谷库腮啊达布亭不)是其他亲朋好友灵魂供奉的位置,主要拿来祭献的亲朋好友,与主人同甘共苦的人,因此,每个铁三脚支撑柱各司其职,相对而立,不仅支撑起锅平衡的作用,而且富有深刻的傈僳族锅庄文化意蕴。

(3)喝祭献锅庄酒(处汁)

阿亚拉

祭锅庄仪式中祭献锅庄的酒(傈僳族叫“格禄谷处汁”),锅庄旁左客右主各方长者按辈分年龄排列顺序座位,主人必须敲锣6声、香烧6炷、点灯一双, 手中举起盛满高粱酒的龙碗向火塘三脚架上方倒下去。“处咚”(傈僳族的意思先烧火、烧香、点灯,其次敬献,然后“吃喝”)要请家族里会祭祀祖宗,祭词丰富的男长者——尼帕,拿一坛高度的自家酿制的高粱酒,祭锅庄傈僳族叫“格禄谷处”。

“处咚:自古傈僳祖先算日子,算年今年是吉年,算月这月是独好,算日今日是黄大吉日,算辰此时是最好”“处咚:自古开天辟地起,上有天,下有地,男女成双是天理,天上有织女,地下有牛郎,愿新郎新娘恩爱象牛郎与织女,恩恩爱爱,不离不弃”“处咚:鸳鸯生活要一对,你们相亲相爱如鸳鸯”“处咚:蜜蜂采花会成对,你们的生活要比蜜甜,勤劳幸福过一生”“处咚:蝴蝶生存也一对,有男有女要成家,傈僳吃饭用筷子,成双成对当好家”“处咚:你们两口子,儿生9个成为九天九国当皇帝,育女7人成为七天七国做国母”“处咚:子孙读书成器,身心健康,出门赚钱遇金山,盘田种地风调雨顺,骡马成群关满圈,牛羊成群放满坡,白鸡满千只,黑鸡满万只,兴兴旺旺,火火红红过一生”……

左边铁三脚处要祭家里会教育的祖先。“处咚:有眼自己看,有耳自己听,有心好好学,不会有人教,不懂有人点,有难有人帮,心想事成,事事顺心,快乐平安,永无烦恼。”

右边铁三脚处祭朋友。“处咚:出门靠朋友,出门有带路的朋友,回家有相伴的朋友,过路有修路的朋友,过河有搭桥的朋友,肝胆相照,解囊相助,同相连,共命运,亲如兄弟如家人。”

祭师在神龛前起身朝天将酒通过香叶朝天洒,俗称祭天(傈僳语:姆尼州处)。“处咚:阿吧释迦牟努德处,阿吧如来佛祖努德处,阿吧弥勒佛努德处,阿吧玉皇大帝努德处,阿亚观音菩萨努德处,七大洲南北努德处,四大洋东海龙王努德处,祈祷诸天神保佑。”

祭师转身向天祭献屋脊梁祈祷保佑,俗称祭地(傈僳语:普古禄、拾古禄都尼州处)。“处咚:金梁柱、银梁柱、肉梁柱、粮梁柱、金银装满屋,粮食装满仓、牛羊肉成山,高粱酒成海,亲人和和睦睦、儿女顺顺利利、老人平平安安, 牛羊满山遍地 、庄稼五谷丰登、老人健康长寿、儿孙满堂、兴旺发达,地神爷爷保佑,山神爷爷保佑,水神爷爷保佑,财神爷爷保佑,愿他们相爱永远,白头偕老。”

一碗又一碗“处咚”的高粱酒,一声又一声祭献的祝福语,一段又一段的祭献词、滔滔不绝念念有词,火塘里的火苗一浪又一浪,一次又一次猛烈升腾,映红了祭师赤铜色的脸庞。祭献完毕,在场的所有人高呼大吉大利、采财!

最后,新郎新娘双双向锅庄磕3个头,向家里的长辈磕头,再向亲朋好友磕头,长辈和亲朋们要给新郎新娘给红包表示祝福。新郎端碗,新娘倒酒,成对奉上,所有在场人倒满酒后,父母长辈,亲朋好友会致祝酒词。

老人们围坐在火塘边端着酒碗一边喝酒,一边唱起傈僳族的“创业歌”“围勒来”“咚咯舞”“起成舞”“业托舞”,以歌声教育新人不忘民族的历史,不忘祖先创业的艰难。接着,男方家的歌手和女方家的歌手开始对歌。时而个人对唱,时而一个领唱,众人合唱,只听歌声阵阵,此起彼伏,并夹着阵阵的欢声笑语,把喜庆的气氛渲染得很浓。用一曲曲明快活泼,旋律优美流畅的古歌祝福这对新人。祝福他们早生贵子、白头偕老、幸福安康……然后设宴就餐。女方家送亲的人们在男方家必须受到盛情款待,除酒肉尽量享用外,男方家的人还一波一波地敬酒、劝酒,致使不少送亲者兴奋中醉眼惺忪。送亲者喝醉的越多,男方家越觉得乐,甚至会成为美谈。

(4)歌舞晚会(阿扑玛呢牡、比玲牡、咚咯庆)

夜幕降临,要在院内燃起篝火,吹起芦笙、竹笛,主客男女老少和新郎新娘围着篝火唱歌、跳舞、饮酒……尽情欢乐之后,吹着大众调子到院坝,青年男女随着悦耳的葫芦笙声手拉手跳起了锅庄舞。歌声、乐器声、有节奏的脚步声驱散了山野的寂静。

锅庄舞又以葫芦笙舞为主,一般在婚丧嫁娶、庆祝节日等日子,一堆熊熊大火,众人伴随着葫芦笙围火堆起舞,是重要的傈僳族民间舞蹈之一。主要曲调《阔孜哈孜嘁》《圼孜閤孜嘁》《果坝塔坝伲佟伲嘁嘁》《果坝塔坝伲佟伲嘁嘁》《果坝塔坝提佟提嘁嘁》《果坝塔坝萨佟萨嘁嘁》《咚嘚嘁》《莆泚嘁》《大蛮调》《小蛮调》等,舞蹈有慢板、快板和由慢到快的节奏特点,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跳法,曲调、节奏各有差异、不失灵活多变。慢跳时节奏较舒缓,步伐较轻盈、以膝盖的屈伸为主,动作和舞姿都比较优美,给人舒适、愉悦的感受;快跳时舞姿也逐渐由优美变得豪放粗犷又矫健有力,姿势灵活多变,上身随着腿部的舞动而舞动,快慢、动静相互结合,舞姿气势磅礴、融大气与阴柔于一体,使整个场面气氛也变得热闹起来。锅庄舞是傈僳族人民生活艺术的源泉和来源,是傈僳族人民强身健体值得提倡的一种体育锻炼 ,表达着傈僳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渴望。

其次是《咚嘚嘁》舞,多在春节时跳。跳时男女手持牛角酒杯,舞者合着芦笙、竹笛的节奏牵手搭肩,围成圆圈 ,踏地踢脚起舞。舞步重在脚下工夫,上身随着舞步左右摆动,潇洒自如,舞间即兴编词唱歌,调情逗乐,猜谜说笑,有领有合,有问有答,答不上来者,罚酒或用松枝刺等;玛拟和西到舞则多在婚丧仪式上跳,用芦笙和竹笛伴奏边舞边唱,舞姿丰富多彩,韵律奇妙独特,既保留了原始艺术的质朴,又有较完整的规范;围勒勒舞则无人伴奏对唱,或由一人在前面领唱,众人应和,并边舞边唱,动作刚劲、稳健,有明显的颤动感,重拍突出;“玛宫底”舞则属纯音乐性质,即品弦音乐,音乐优美流畅,动听而迷人,多模拟日常用语,与情人传递爱情信息;合脚舞则高亢豪放,快速而热烈,舞步整齐有序,有踏、蹉、跺、抬、跳,前踢反脚合、后合转身踢等动作,舞姿粗犷豪放,浑厚而优美。

酒过三巡,大宴吃完,撤掉桌凳,收拾清理完垃圾,只留一地松针作地毯,几个芦笙手便吹响了动听的笙舞调,稍微安静片刻的傈僳族院落顿时沸腾起来,所有人手拉手,围成一大圆圈,跟着芦笙调跳起优美的芦笙舞。男女老少翩翩起舞,跳得热火朝天,大汗淋漓,但阵容有序,步调整齐,见到此情此景,真叫人赞叹不绝,才领会到这才是真正的能歌善舞的民族。

第3天早上,吃过早饭后,男方家给每个送亲队伍送份礼钱,送亲队伍即返回家,一场婚事也算结束。

来源:丽江日报

原标题:宁蒗傈僳族婚俗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张田睿

审核:祝小涵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