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时间的首要原则(你还为孩子的时间管理观念烦恼吗?还为制定时间管理的原则着急?)

常听我们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概念,真让人头疼”;“我的孩子把大把大把的宝贵时间都浪费在无用的事上,看着我们真着急!”;“到底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呢?”……


安排时间


特别是对于学龄孩子的家长,这已经成为父母们普遍抓狂的点了。许多善于学习的父母参考了各种“老师”、“专家”给出的建议,想出了“妙招”用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应对孩子“浪费时间”这件事情。



从个案来看,许多家长对孩子习惯养成的要求过于苛刻,结果孩子就以各种方式予以抗争,拒绝与父母沟通,甚至破罐破摔。对孩子养成时间管理的习惯是有作用的,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可执行性

这是最为重要的前提。要知道,孩子并非不喜欢高效的学习方法,许多学习好的孩子都是采用了这种计划表、任务表来管理自己。但每个孩子是不同的,如果方法不当,那么有可能就会扼杀孩子“向善”的动力。所以,一定要与孩子商量,明确地由他告诉你这么做可行,并为他着想可能的阻碍,必要时利用家庭会议的形式解决分歧点,多方讨论而出的计划远比单方面的“霸王条款”管用。每一个条款都要有孩子的参与,估算出执行它需要的时间量,可以适当宽裕些,若有多出来的时间可作为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若临时有变故也不至于影响接下来的任务。


2、以“粗”为主

在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时,我们切忌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仿佛只有所有东西都安排计划好了才行。其实,我们作为家长,只需要抓大放小确定方向即可,尤其是与学习相关的部分。比如小学生,每天晚上8点之前做完作业;8:00—8:30户外散步;8:30刷牙、洗脸、洗澡、上床睡觉。如果睡不着就看课外书籍,课外书籍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第二天早晨6:30—7:00晨读时间,读什么是孩子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决定。家长无需把所有细节都规定好,要留给孩子自主的空间,并且要允许孩子跟你之间的约定有出入,千万不要在细节上把孩子“折磨”得筋疲力尽。


3、多用正强化

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家长想要孩子能够有好习惯,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要学会动用自己“行使权力”的资格,强化孩子对于计划的遵守和执行。比如,“今天比昨天进步了,能够按时完成了。”“时间今天在你的手里是手下败将了,你能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