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4月23日讯
证券时报记者 张国锋
从2000年进入晨兴资本后,过去十八年时间里,刘芹在中国的互联网、无线、媒体、游戏娱乐、消费服务等领域投资了许多早期项目,当中包括如今大名鼎鼎的小米、迅雷、凤凰新媒体、聚众传媒等超级项目。
在今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投资年会”上,晨兴资本创始合伙人刘芹回顾自己过去十八年的投资经历,用了这么一句话:“(我)基本是在投资中成长起来的。”
四大关键词构成晨兴20年投资理念
对于刘芹而言,自己过去这么多年的投资经历,总结下来就是四点:
第一,晨兴资本对任何投资的方向做“长考”。
第二,晨兴资本不一定做非常大数量的投资,比较强调精品,少投、不投多、做减法。
第三,做非常精细化的投后管理,在公司策略和发展角度,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招聘上,花更多的精力。
第四,晨兴资本的投资理念是比较强调长期性和复利效应。
所以简单总结,“长考”、“少投”、“精做”、“复利”是晨兴资本过去20年最重要的关键词。
不过,刘芹指出,由于晨兴资本专注早期风险投资,行业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小概率能成功的事情。因此,决定投资的公司成功回报倍数或者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是企业家和创业者。在创业者层面,上述四个关键词的落脚点是“我们到底要与什么样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在一起”。
在过去这些年的投资理念中,晨兴资本非常关注连续创业者。但刘芹强调,实际上早期投资,投的是变异、变化,每年投的东西都跟过去投资的既有延续性,也有很多不同,这就意味着,过去经验丰富是不足以覆盖变异的。
“因此,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投资,是投变局者、变革者。在这点上我们既关注有经验的创业者,同时也更专注一些没有经验的Fresh的年轻创业者。”刘芹如是说。
之所以得到这个感悟,与刘芹在硅谷的交流不无关系。让刘芹印象深刻的又一次,他在美国见了一个Snapchat的投资人,当时刘芹问他,选人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一个20多岁、没有任何经验的小伙子,而不是选择一些从Facebook里面出来的人。这个投资人回答的是,当时第一次内部讨论Snapchat的交易,一直有争议的是,如果有一家公司能够撼动Facebook这样的巨头,到底该不该有Facebook的经验,他们的结论是没有。
“因为一个小公司要能打败大公司,一定不是用大公司已经成功的经验和要素打败它,一定是找到现在的巨头所没有的,一些非常Fresh的东西才有可能。没有被Facebook影响过的年轻人,才会提出不一样的观点。”刘芹说。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晨兴资本就不关注连续创业者,例如众所周知的小米案例。“我有时候跟人交流说手机这个业务太难了,需要跨资源的整合和各方面的创新,是个任何方面都不能有短板的行业。即便这样,小米经历起起伏伏,但为什么走得这么稳快,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雷军创业20年。”
刘芹说,不能把小米创业的成功和前期十几年雷军在金山创业的历程割裂来看。因此,无论是投资像快手这样Fresh的创业者,还是像雷军这样经历20年起伏的有经验的创业者,他们都在晨兴资本的视野中。“我们认为他们都一样地优秀,这是因为不同的创业方向要求创业者有不同的素质。一个创业公司、一个创业者一定不是衡量短板,而是寻找他的优点来找到破局的机会。”
中国技术创新进入窗口期
到了2018年的投资圈,刘芹认为,已经走到了非常不一样的时点。“2000年我刚入行时,VC(风险投资)还是个没受到关注的行业,今天这一行业突然成了高大上的行业,现在好像人人都在谈早期投资和创新。”刘芹指出,这带来了两个不同的效果,一方面是大家越来越关注了,但另一方面带给行业不好的现象是钱太多了。
从投资角度来讲,今天面临的不一样的环境是资本泛滥。因此,刘芹认为,现在行业面临的是,一个超多资金背景下,怎样继续捕捉创新的机会,保持住投资好的表现。
展望2018年,刘芹指出,投资机会有三个驱动力:
第一,中国自有的,自己逐步定义的国际化2.0,也就是中国的全球化。
第二,中国的消费化,消费升级不仅在一二线城市,在三四五线城市甚至农村也在进行消费升级,这已经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
第三,科技本身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物联网、智能化,还有非常多的机会。
他认为,中国今天的科技创新已经从模式创新走向底层的技术创新。10年前,晨兴资本内部基金的策略就是不看所谓的原创性底层科技创新,但今天晨兴资本要大胆地提出非常积极关注底层的科技创新。
这是为什么?
刘芹指出,回顾科技创新每一次成功的要素,从PC、移动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每一代的科技公司都面临窗口期。这个窗口期给科技公司建立的真正壁垒是生态和整个市场。
因此,每一次科技原创性的时机都有一段科技窗口期,领导型的公司都能利用这一窗口期建立起巨大的科技壁垒。刘芹说,以前的中国是以市场换技术,错过了70年代的芯片大发展、90年代的PC大发展。到了2000年的时候,中国仅仅赶上了互联网模式创新的窗口。
但在他看来,今天的中国有机会用市场创造技术,是因为这个时间对了。“我们的人才和资本有机会在同一起跑线,依托中国强大的市场规模来创造原创的技术,当下中国投资的机会逐步进入深水区,我们在2018年是极其幸运的。展望未来20年,大家都面临一个让人兴奋的时间点,挑战虽然很大,机会依然让我们每个人充满信心、充满渴望。”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本文源自证券时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