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梳理:王兴刚老师
适合人群:英语教师、英语专业学生、初高中生等
熟悉英语的高年级同学和所有老师都会被一个“古老的问题”所折磨——“倍数表达法”。
倍数表达法是高中英语的重点,有以下几个句式:
① A is three times as much/many/long/big as B
② A is three times more/bigger/longer than B
③ A is three times the size/ length of B
对于①③,都没有问题,但对于②一直以来争议很大。如果我说争议可能存在了10年,也许并不为过。
观点1:A是B的三倍,数量上跟①一致。
观点2:A是B的四倍,A比B多三倍,数量上可能等于(①+1)
为了彻底弄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我查阅了许多资料,今天试图做一个总结。
教参上怎么说
- 外研社配套教参
- 赢在微点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 高考资源网资料
- 结论:
不同版本的教参上的解释是一致的,即:three times more than = three times as much as。
但教参很狡猾,只是说了含义,但并没有举例。例子都是本文开头的①和③。
字典上怎么说?
- 摘自《牛津字典》
- 摘自《柯林斯字典》
- 结论:
three times more than = three times as much as
外国人怎么说?
- 先看正方(three times more than就是三倍)
- 引用1
注:数据是3个方块和12个圆的数量关系。黑颜色是提问,红颜色的是解读。
- 引用2
这位老兄,引经据典,得出结论:
Three times higher than就是三倍。数据是2014年12.3million, 而2012年4.4million。
- 引用3
这个新闻标题摘自《以色列时报》,大标题说的是10倍。我来推测一下,如果10 times的意思是“多10倍”、“是11倍”,那么标题太绕了,还得让读者拿出算盘好好算一下。这里就应该是简简单单的“是10倍”。
- 再看反方(three times more than多三倍、是四倍)
- 引用1
这一段的核心在说:有一个叫Milo Schield的学者,认为more than不是“ratio”,而是“difference”,more than是在原数上再加出来的。所以,three times more than要理解成“多三倍、是四倍”。
- 引用2
这里又引用了另一个学者Voltaire在一本书的第五章里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法国历史上剥削农民、贪污腐败,农民交税150million,入财政国库30million,所以说150 is four times more than 30。就是“多四倍、是五倍”的意思。
- 引用3
当然这个解释,更加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观点也支持three times more than是“多三倍、是四倍”的意思。
参考了这么多,其实我们明白这样几个要点:
1. 对于国内考试来说,那很简单,three times more than 直接等于three times as much as即可。考试不会错,分数一定得。
2. 字典里都是支持教材的。其实在这里,我要多说那么几句。牛津高阶字典也是不断改版的。好像是在第7版或更早的字典解释里,three times more than 就解释为“多三倍、是四倍”。我身边已经找不到老版本的字典了,但清晰记得以前是这么解释的。
3. 国外人其实也在纠结,而且也是很多年了。
我的理解
之所以出现“three times more than到底是多两倍还是多三倍”的问题,其实恰恰反映了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变迁问题。即便是字典,也是在变化,迎合着人们的使用。
语法上来说,more than就应该是多。我坚信这一点,不然more than还是什么比较级了?但为什么现在字典里都按照“直等”来处理了,那是因为在实际应用语言的时候,人们发现要想用more than这个短语,还需要计算一下,太复杂了、太费劲了。
国外的人的思维从来都是直线型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型的。所以,外国人不喜欢绕来绕去的说法,就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从简原则”这么使用了。
我来举一个中国的成语例子,也是这么个道理。这个成语是“空穴来风”。“空穴来风”的原本意思是“因为是空的,所以会有风”,表明事物的产生是有具体原因的。翻译成英语,应该是:Every 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但是我们人民群众不喜欢这么用,我们认为空穴就是空的嘛,啥都没有,那么这个成语就是“无中生有、暗度陈仓、凭空想象、凭空捏造”。所以你看,语言是变化的。
怎么解决分歧呢?
所以,当大多数外国人都把three times more than按照“等于三倍”来处理了,字典也就跟着变了。但我们学习的多年语法告诉我们,不行,那不行。如果是“等于”了,该让我们有什么脸面去面对记忆里的“比较级”啊!
好在,国外人也是很聪明的,他们会把数字往大了说,大到不在乎那多出来的一倍两倍的。你看这里:
除了把数字说的大一点,外国人还有意识的淡化three times more than,你看:
在我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还找到了一些关于国外数学的一些列式表达法,挺有意思的。
- 数学表达式
- 敢不敢做几道?
答案:C、B、C
好吧,这就是今天的讲解内容。最后总结如下:
1. 考试的时候,你就按照“直等”去做就ok。
2. 国外人脑袋比较简单,不愿意计算,太烧脑的事情他们不去做。所以就按照“直等”去说了。
3. more than的原始使命里,还是比较级。但现在因为人们用的多了,也就淡化了,连字典都改了。不理解?就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
4. 如果你想表现得更有文化,你不想被人误会,那么你不要用这个短语,就ok了。
文章的结尾,给大家一个彩蛋吧,看看国外有一个大哥,一个耿直boy,一顿猛怼。
说的很长,如果不愿意都看,核心意思翻译成汉语的对等文化就是:
“多三倍”没问题。
“少三倍”你这不行,没逻辑。倍数就是多的意思,只能多三倍,不能少三倍。你这么用了,你就是文盲。
(完)
作者:王兴刚老师,前高校英语教师,现教育行业创业者,英语教学16年。本头条号的日常推文主要包括:关于教育问题的理解与感悟,关于英语知识的梳理和剖析,关于英语考点的讲解与总结。
该文同步发布于本人微信公众号(王兴刚老师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