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发扬工匠精神可借鉴德国模式)

◎每经记者 谢振宇

“我们的创新创业,过去很多是为了创富,若都跟风创富,很难产生大风流的创新(即引领式的创新)。”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中国商业与全球化教授项兵认为,创业创新需要更多全球担当。过于追求创富,往往会成为创业者最大的弱点,还因当前正处于社会和经济大变革的时代。

“过去因为风口很多,因此容易‘取势’成功。”在项兵看来,如今企业的价值取向和企业家思想都需做出大的调整、一系列的调整。

“工匠精神”这一词,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近来,项兵也在多个场合呼吁,发扬工匠精神,应学习日本和德国的模式。日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项兵表示,中国企业需要静下浮躁的心,多学习日本的匠心精神,借鉴“德国模式”。

“短期学日本挑战大,德国模式更容易复制”

“中国乃至全球,正面临一个大变革时代,因技术颠覆、社会变革等。”日前在成都,项兵在一次与部分四川企业家的内部交流会上如是说,这也得到了一些与会企业家的认可。

在项兵看来,中国经济发展基石之一是拥有强大的制造业,但“我们需要一步一步从世界工厂或者一个组装厂,转变为一个制造强国。”

在中国制造走过多年历程后,“工匠精神”这个词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被认为是一个重大信号。

项兵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德国的汽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项兵常举例说明我国一些制造业产品实际带来附加值往往较低,如一些厂家作为苹果、芭比娃娃等生产商,但却赚钱极少。“芭比娃娃零售价10美元,我们的企业只能拿0.35美分。过去,我国制造业是组装上的成功,在核心技术、价值获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项兵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

“中国从组装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最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模式,就是日本和德国。日本靠专注、精细,全社会上上下下都专注,几十年琢磨一件事,专注到极致。德国同为制造大国,不仅严谨,也很专注,但更重要的是靠其强大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培养更多优秀技工。”项兵表示。

将日本、德国模式对比起来,项兵认为,短期之内,想要学到日本匠人精神挑战比较大,而重视优秀技工培养的德国模式,实际更容易被复制。

“创新创业不能仅为创富,要有全球担当”

企业和企业家如何借助工匠精神进行调整?项兵认为,过去创新创业很多是为了创富,若跟风是为了创富,很难产生大风流的创新。

但项兵也断言,“十年以后我坚信我们会出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家,真正地为兴趣、为理想、为梦想、担当而创新创业,而不仅仅为创富而创新创业,真正实现和而不同。”

如今,更多中国企业正走向全球、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国内的竞争能力、全球的竞争能力,都是中国企业转型必须面临的道路。和欧美企业甚至印度企业已可以出击全球相比,我们企业市场目前主要在国内。”项兵指出这是当下的现实差距。

项兵认为,中国企业更应从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着力解决全球性问题出发,而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

至于具体发展路径,项兵总结,企业转型要从取势走向“优术”和“明道”。取势,即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之势。“过去,我们的成功,主要是取势的成功,因为风口实在太多。”他说。

“面向未来,优术和明道会变得更为重要。”项兵说。如何“优术”?项兵认为,我们企业管理的基本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能把年度预算做好的企业并不多,企业有太多基本功需要练就。”

项兵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强调,下一步发展必须有一批企业家有全球视野和全球资源整合的能力。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