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者是什么意思(中高考文化常识:人名称谓训练及解析2)



11.下列词语,全都是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的一组是( )

A.荆人、荆室、荆妇、拙荆 B.梓童、糟糠、贱荆、贱内

C.偏房、荆妇、荆室、拙荆 D.贱荆、老伴、荆人、贱内

1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B.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C.“坐”在古代礼仪中指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D.“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13.下列对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B.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C.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失怙,指死了母亲;失恃,指失去父亲。

D.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1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C.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1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号”是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C.新皇帝即后,一般都要纪年的年号,称为“建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

D.“尊号”即“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也被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B.“败北”,指军队打败仗背向敌人逃跑。

C.“期颐”,一般指八九十岁。如:“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D.“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指已故的,是对死者的敬称。

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B.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C.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不受年龄限制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交”。

D.不因地位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19.判断文化常识是否正确。

(1)庖,指厨师。庖丁意思是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________)

(2)《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舜时的乐曲名。(_______)

(3)文惠君,即《寡人之于国也》里的梁惠王,亦可称魏惠王。(________)

20.文化常识判断

(1)先妣,已故的母亲。先考,已故的父亲。(______)

(2)束发,古人以20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______)

(3)象笏,又称象简、手板,古时大臣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材料只能是象牙,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______)

(4)太常,官名,掌管礼乐郊庙事宜。(______)

(5)归,旧指女子出嫁。归宁,已婚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______)

21.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

(1)陈璋,字____。说明:_____________

(2)孙冠群,字_____。说明:_____________



11.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题干要求选出“校庆前夕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用语得体的一项”,注意交际的对象。本题要求选出“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的一组”,注意称呼对象。

A项,“荆人、荆室、荆妇、拙荆”都是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的词语。“荆人”“荆室”“荆妇”“拙荆”“贱荆”“贱内”。

B项,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多见于旧小说、戏曲)。糟糠:借指共患难的妻子。“贱荆”“贱内”是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的词语。

C项,偏房:旧时对妾的称呼。

D项,老伴:指老年夫妇的一方,不单指妻子。

故选A。

12.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错误。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

故选D。

13.C

【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失怙,指死了母亲;失恃,指失去父亲”错误,选项说反了,“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故选C。

1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来辨析正误。题中,D项,“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已高”错误,“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故选D。

15.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C项,“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错误,明代之前,同一皇帝在位时可以改元;到了明代以后,一个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故选C。

16.C

倡导者

【解析】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C项,对诗歌的体裁判断错误,《长恨歌》《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而不是抒情诗。

故选C。

17.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C项,“八九十岁”错误,“期颐”指一百岁。

故选C。

18.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错误,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故选B。

19.√ ×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庖:厨艺、厨师。丁:人口,人员,对从事某类工作的人的称呼。《庄子•养生主》里丁是厨师的名字。先秦古书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师襄、弈秋等。解说正确。

(2)《经首》是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解说错误。

(3)梁惠王: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也就是文惠君。解说正确。

20.√ × × √ √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

第(2)“束发”的解说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第(3)关于“象笏”的制作材料的解说错误,正确的表述是象笏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21.玉成 “璋”,玉器名,字“玉成”,表示玉汝于成。 谦之 “冠群”意为出类拔萃,字“谦之”,以谦虚戒之。

【解析】试题分析: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注意从和“名”之间的关系,注意字要从“名”衍生而来,然后分析名、字之间的关系。名与字之间可以相互解释,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同义。互补,即名与字互为反义,以期互补。如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绩是功绩的意思,无功为反义形成互补,再比如韩愈字退之,愈为递进,退之形成互补。三为延伸,即字为名意义的联想与延伸,如关羽字云长,羽意为翅膀可以飞翔,云长代表天高云舒,连起来可理解为展翅翱翔。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