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纵的经营学(留下来,还是往前走?60年专业经理人教你问自己「这个问题」)


走上「專業經理人」這條路,跟自己創業有許多不同,其中之一就是專業經理人可以換公司、換工作,但如果是自己創業,除非創業失敗,否則是無法自由自在地換公司的。但專業經理人的路又該怎麼選擇呢?(本文摘自《創客創業導師程天縱的職場力》一書,作者為程天縱,以下為摘文。)

好像要拥有一辈子,但明天就可以卖掉的状态。

这话说来容易,但是台湾的企业创业家通常却只做到了上半句「要拥有一辈子」,直到老到不能动了,才不得不交棒给下一代。我观察到,台湾大部分创业家口中喊着「培养接班人」,其实都是喊假的。正确来说是「培养下一代」,但和「接班」与否则是两回事。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战死沙场,做到不得不「走」的那一天。

这种一辈子为一家公司工作的现象,究竟是幸或是不幸?每一个人自有判断。创业者有不得不的苦衷,但对于就业者而言,不管你喜不喜欢,一辈子服务一家公司其实是非常罕见的。

因此,就业者在一生的职涯中,免不了会面临必须换公司的时刻:有的人是被迫离开,有的人是自己待不下去,也有的人是被挖角。

离职面试

我在专业经理人职涯的初期,经常担任招聘面试官的角色,但后期由于职位较高,所以除非是高阶职务的招聘,否则我很少再担任招聘面试官。不过,当我晋升到企业金字塔顶端的时候,反而经常担任「离职面试官」(exitinterview)的角色。当有高阶主管离职的时候,我都要亲自面试,了解他要离开的原因,以作为公司未来改善的参考。

通常员工离职的时候,能公开的原因不外乎:自己的人生规划、外面有更好的机会、其他公司给的薪水更高等。如果离职面试官懂得使用一些技巧,通常员工都会把心里的话和真正离职的原因都说出来,这就是所谓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都要离职了,不妨告诉你真心话。

根据我多年离职面试的经验,中低阶层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有八成以上都是跟直属主管不好,或是直属主管得不到员工的信任与尊敬。至于高阶主管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几乎百分之百都是因为在企业里失去了「自主权」(autonomy),或许是被动明升暗降,或许是被架空,或许是被冰冻起来。


只想着要离开这里

我在第一本书《创客创业导师程天纵的经营学》中的〈「四两拨千斤」的三个管理小故事〉一文中,提到了惠普公司创办人之一比尔.惠利特(Bill Hewlett)先生说的一段话:

每一个员工离开惠普的原因都不尽相同,我们也无法留住所有的员工。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即使员工离开了惠普,仍然认为惠普是最优秀的公司。

我从来就不认为就业者必须对企业忠诚到「从一而终」,惠利特也认为,即使当时惠普是最令人向往的公司,员工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所以,企业经营者要求员工不离职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不管是什么阶层的员工,不管是公开的、实际的或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大部分离职的员工都只着眼于为什么要离开这里(现在的公司),而没有考虑到离开这里后,为什么要去那里(下一个公司)?

为什么要去那里?

最近有个自己创业当上市公司老板的好朋友找我帮忙。他告诉我,公司里有个已经培养十多年的优秀年轻主管要离职,由于我也认识这个主管,因此希望我能够跟他谈谈,改变他的主意,让他不要离职。由于时间紧迫,在12月24日圣诞夜晚上,我约了这位想要换公司的年轻主管到我家里聊聊。

我并没有问他为什么要离开,而是先问他要去哪里、担任什么职务,我也不问他新公司给的薪水有多少。我希望扮演的是一个「职涯发展顾问」(career counselor)的角色,而不是只想劝他不要离职。

基于对我的信任,他告诉了我要去哪里、担任什么职务,然后就急着解释为什么要离开这里。我没有兴趣听他「为什么要离开这里」的理由,反而问他:「你的弱点或缺点是什么,你自己知道吗?」这个问题来得太突然,出乎他的意料,使得他一下子答不出来。

他怎么回答不是重点,他为什么离职、去哪里、做什么、薪水待遇多少,也都不重要。大部分离职的人,满脑子都是「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力图说服自己「离开这里是正确的决定」,也力图说服别人相信,这个决定是对的。

在职场上能够「从一而终」的人只有极少数,连我自己都换过三家公司,所以换工作、换公司是早晚的事。重要的是,你知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未来职涯的图象还缺哪几块拼图、在「这里」还有哪几块拼图可以得到、去「那里」可以找到「这里」没有的几块拼图?

职业生涯回顾

在我的职涯早期,我并没有很清晰的轮廓,去预知自己30多年后的图象应该长什么样子。就好像一个在沙滩上捡贝壳的小孩,看到漂亮的贝壳,就捡起来收进袋子里,一路向前、无法回头。我可以停下来把玩袋子里的贝壳,直到天黑,然后回家。我也可以继续寻找新的贝壳,收进袋子里,然后再一路想:「我用这些贝壳可以拼出什么东西来?」


我选择了后者。虽然我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虽然我不知道这些贝壳可以拼出什么东西来,但是我知道这里已经没有「我想要捡的贝壳」了,于是就往前走。袋子里面的贝壳不断地增加,我对于未来的图象越来越清晰,我也越清楚知道我缺什么贝壳、该往哪里去找,最终在60岁那年成就了自我。

大部分离职的人,都知道为什么要离开「这里」,而且他们不断说服自己必须要离开,但是只有极少数人会想到,「这里」该捡的贝壳都捡完了吗?如果已经没有回头的余地,那么下一步应该到「哪里」去?这时应该停下来看看袋子里面的贝壳,想想看自己想用这些贝壳做出什么东西来,还缺哪些贝壳,应该到哪里去才找得到。

离开「这里」的原因和理由很容易找,但是要去「哪里」却不容易搞清楚。

程天纵

回到圣诞夜与这位即将离职的年轻主管的谈话。对于他为什么要离开,我没有兴趣知道,我觉得真正重要的是,他要去哪里?为什么要去那里?这就是为什么要从「他是否了解自己缺什么」开始谈起的理由。

他在「这里」受到重用,2018年初开始担任两个产品线的主管,负责研发、制造、行销和盈亏。他要去的「那里」是个全新环境,只担任产品经理的职务,光杆司令一个,只负责为公司寻找可以代理的国外新产品。

离开「这里」的原因?不重要,不说也罢。经过一夜的长谈,他改变主意了吗?隔了两天,他送给我一个信息,仍然要离开,因为他觉得自己还年轻,想要尝试新的环境。

不禁让我想起过去演讲时,经常提醒年轻人的一句话:

真正的敌人不是外面的竞争对手,「自己」和「时间」!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