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庞黎鑫/文 陈丽光/摄)5月11日晚上七点半,一场特别的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参加演出的不仅有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年轻小提琴家刘霄、中提琴演奏家 何荣、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钢琴演奏家盛原、指挥家陈燮阳,还有来自美国的中提琴演奏家纳库图拉·文雅玛,来自瑞士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库斯·斯道克以及中国 国家交响乐团。而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这场音乐会上,音乐家们演奏使用的所有乐器都来自此前一天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提琴及琴弓制作比赛中金奖 和银奖的获奖作品。
5月10日,由来自中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18名中外专业评委组成的评委会采取拉幕评审的方式,用一整天的时间从提琴制作工 艺、声音及演奏性能对入围作品进行评定和打分,经过反复对比筛选和多轮讨论,从参赛作品中选出了最优质的乐器作品。在5月11日音乐会开始之前,比赛结果 正式揭晓。中国提琴制作师于慧东获得中提琴和小提琴制作金奖,徐云海获大提琴制作金奖,匈牙利选手BerndEtzler获大提琴琴弓和小提琴琴弓制作金 奖,李建峰获中提琴琴弓制作金奖,来自意大利的 LazzaratoLorenzo获得贝斯琴弓制作金奖。
5月10日,本届比赛的评委会主席,中国提琴制作大师郑荃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比赛间隙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在郑荃看来,中国的提琴制作特别 需要这样的比赛。“不可否认,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我国乐器的制作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达到中上等水平。而我国的提琴制作总体水平的提升也是全世界有目 共睹的。从工艺技巧层面来看,我们的技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实事求是,在文化层面,特别是艺术修养上还远远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欧美发达国家,因为已 有几百年的提琴制造历史,所以它们有相当大一批技师和高级制作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郑荃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这样的国际性的比赛也正给国内的提琴(琴弓)制作大师提供了一个“借用他山之石”的机会。“中国提琴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提琴。这样的舞台,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中国的制作家与其他国家的制作家互相交流,通过交流提高我们的水平。”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一词。在郑荃看来,工匠精神是制琴师必不可少的精神。每把琴都有它的灵魂,需要通过制 琴师去实现。但对于提琴制作来说,仅仅有“工匠精神”还不够。提琴制作是欧洲的传统艺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中国琴师应该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的文化 知识,这样才能领悟到提琴制作艺术的真谛。“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郑荃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提琴及琴弓制作比赛由中国乐器协会、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市平谷区中国乐谷、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与中国乐器协会提琴制作师分会承办,欧美同学会为支持单位。
图为 5月 10日,中央音乐学院,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提琴及琴弓制作比赛现场,来自中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18名中外专业评委采取拉幕评审的方式,用一整天的时间,经过反复对比筛选和多轮讨论,从参赛作品中选出了最优质的乐器作品。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出处。本网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