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4年,武则天的执政末期,朝廷复置了莱芜县。
这时的莱芜县属兖州鲁郡,县治在今南文字村一带。
自此,莱芜县治真正进入了现莱芜境内。
南文字村位于莱芜苗山镇。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曾作为莱芜县城的衙署所在地。
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
正月的一天,春寒料峭,宰相张柬之等人突然发动政变,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在迎仙宫杀掉武则天的近侍张易之、张昌宗二人。
武则天无奈,只得令太子监国,次日传位,宣布“光荣下岗了”。
隔了一天,中宗李显复位称帝,大赦天下。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公元707年,洛阳人贾璞就任莱芜县令。
相传,贾璞为西汉洛阳才子贾谊的后人,唐朝有名的清官。
他曾任雍县县丞,因能力出众,德才兼备,升任贵乡县令,后来再升至邢州司马。
他的执政理念特点鲜明。
“内闲法要,外明理体”
“急农学而缓徵徭”
“仗清平而(稟)孤直”。
或许这种清平而孤直的性格,贾璞在官场上似乎并不受欢迎,这次到莱芜任职,可能是从司马任上降职任用的。
此时,莱芜县已撤销84年,嬴县已撤销77年。贾璞看到的莱芜县城基本上是一座废城。
“井邑先灭,丘壠已残,雉堞(倾)颓,榛棘不翦”,
“歌吹无闻,轩车不见”。
夸张点说,那时的莱芜已是兔子不拉屎,鸟不下蛋的地方,一派破败景象。
想想也是,封建官场水深啊。有油水的地方哪能轮的到他这种“孤臣”去干?
不过,好官的理念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贾璞就是这样的人。
贾璞到任后,面对残垣断壁,他并不沮丧,而是积极行动,用莱芜话讲,就是打算“制点事”。
1.大搞民生及人文类基建。
“修城郭,饰馆宇。”
“规(集)市,立坊街”。
2.鼓励经商。
“开货殖之路”。
3.吸引人口。
“重抚子之身”。
贾璞的这几招,招招办在点子上。
仅仅两三年的时间,莱芜的面貌焕然一新。
再看恢复了元气的莱芜,红墙碧馆,城美景新,生机盎然。
各种社会名流到此聚会,呼朋唤友,吟诗赋词,风度翩翩。
有钱人喜欢在这里游玩、赏景、消费,觥筹交错。
慕名而来的外地商人也不少,在这里寻找投资创业的机会。
“人物凑衣冠之地,城地生丹雘之容,壮丽一时”,一派繁华景象。
那些外出讨生活的百姓,听说莱芜变好变富了,“扶老携幼,归之如市”。
1300多年前的莱芜县,变成了大唐的经济发达的地区,令外地人羡慕向往。
古代史书评价那时的莱芜“既庶且富”,是最准确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