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滞销现状分析(中国农产品滞销舆情现状及展望)

摘 要: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在过去的10多年中, 农业生产总体保持较快发展, 市场供需总体平衡, 但仍有部分品种供过于求, 暴露出农业生产中的一些问题。由于产销信息不对称、生产经营模式落后、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等原因, 近两年国内农产品滞销现象频频发生, 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以近两年中国农产品滞销网络舆情为视角, 分析了滞销原因, 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思路。

本研究中, 将农产品滞销舆情事件界定为非单个农户的农产品滞销现象, 突出滞销的规模性和普遍性。采用的滞销和卖难事件以媒体公开发布的舆情新闻为主, 主要包括平面媒体、网站、微博、公众号等。舆情搜索方式主要借助于Wise Search专业舆情监测系统及各大媒体平台。

1 农产品滞销舆情现状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及各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农产品滞销舆情更多地出现在人们视线内。总结近两年相对典型的农产品滞销舆情案例, 不难发现农产品滞销主要以鲜活农产品为主, 并呈现出发生频率高、区域范围广、品种涉及多、滞销数量大等特点。

1.1 发生频率高

据统计, 2016—2018年3月下旬, 我国共发生农产品滞销事件233起 (图1) 。其中, 2017年共监测到农产品滞销类舆情135条, 同比增长107.7%, 2018年1月至3月下旬共监测到农产品滞销类舆情34条, 同比增长78.9%。农产品滞销舆情发生频率大幅提升。

图1 2016年以来中国农产品滞销网络舆情数量Fig.1 Quantitie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unmarket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since 2016

数据来源:根据网络舆情资料整理

从农产品滞销舆情时间分布趋势来看, 1—2月恰逢农历春节, 受节日氛围影响, 农产品市场供需两旺, 滞销类舆情相对较少;3月随着节日效应减退, 农产品市场需求减少, 价格季节性回落, 加之气温转暖, 蔬菜等生长周期缩短, 市场供应增加, 农产品滞销事件呈爆发性增长趋势;5—7月为蔬菜、水果大量上市季节, 市场供应充裕, 为农产品滞销舆情高发期。

1.2 区域分布广

从舆情地区分布来看, 2016年以来的233条农产品滞销舆情共涵盖27个省 (市、自治区) , 其中河南、陕西、山东为农产品滞销舆情高发地区, 分别占14.6%、11.6%和10.7% (图2) 。

图2 2016年以来农产品滞销事件地域分布情况Fig.2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unmarket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since 2016

数据来源:根据网络舆情资料整理

1.3 品种涉及多

从大类看, 农产品滞销舆情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坚果、粮食、杂粮及农副产品六大类, 其中蔬菜和水果为滞销事件高发品种, 在233起滞销事件中, 蔬菜和水果共计225起, 占96.6%。从具体品种看, 涉及滞销品种超过80种, 蔬菜中圆白菜、辣椒、莲藕、番茄、马铃薯、冬瓜等为滞销高发品种, 水果中西瓜、梨、葡萄等为滞销高发品种 (图3) 。

图3 2016年以来农产品滞销排名前20的品种Fig.3 Top 20 varieties of unmarket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since2 0 1 6

数据来源:根据网络舆情资料整理

1.4 滞销数量大

通过对2016年以来农产品滞销网络舆情中主要信息的提炼, 对主要产品滞销数量进行了大致统计。数据显示, 近年来农产品滞销数量整体规模庞大。其中, 滞销数量大于0.005万t的舆情数量共计98条, 占42.1%;大于0.667万hm2的共计6条, 占2.6% (表1) 。

农产品运营困境

表1 2016年以来农产品滞销数量统计Table 1 The quantities of unmarket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since2016

数据来源:根据网络舆情资料整理

2 农产品滞销原因

通过对233条农产品滞销舆情的影响因素中的关键词分析, 其中“价格下跌”共出现99次, “丰产”出现78次, “销售渠道单一”出现68次, “产量大”出现64次, “扩种”出现57次, “跟风种植”出现45次 (图4) 。此外, 交通不便、集中上市、撞期等也是高频词汇。

图4 农产品滞销原因关键词Fig.4 Keywords of the reasons for unmarket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数据来源:根据网络舆情资料整理

2.1 盲目扩种现象普遍

受我国农业生产中分散种植、小农经营特点的制约, 农户生产决策主要信息来自往年市场行情及种植经验, 生产过程中跟风种植现象较为普遍[1]。这种产销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同向性行为导致农产品特别是蔬菜大小年现象显著, 市场供需偏离, 产品价格因供应明显变化而大幅波动, 滞销和卖难事件时有发生。受2016年蔬菜价格高位运行影响, 2017年农民跟风种植现象普遍, 市场产量过剩, 加之蔬菜不耐储存, 2017年共发生蔬菜滞销事件81起, 同比增长125%。

2.2 传统销售渠道单一

受传统小农经济模式限制, 我国农产品上行过程中销售渠道较为单一, 且多依赖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批发商地头收购的方式。由于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储存难度较大、保鲜成本较高、销售周期相对较短, 因此在销售环节农户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收购商若觉得无利可图则选择不上门收购或者临场压价, 农户在该过程中缺乏议价权。特别是面临突发自然灾害或者面积扩张引发的价格大幅波动时, 收购商往往通过自身对产品价格的决定权改变收购计划, 最终风险则转嫁到农户身上。在统计的影响农产品滞销的因素中, “销售渠道单一”被提及68次, 是仅次于“价格下跌”和“丰产”的第三大影响因素。

2.3 突发自然气象灾害

突发性自然气象灾害对农产品滞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影响农产品质量, 进而影响其销路。霜冻、寒潮、持续雨雪等天气会降低果蔬商品率, 同时阻碍生产和采摘进度。二是提前或推迟农产品成熟期, 造成多地产品上市期重叠。受暖冬天气影响, 热量供应充足, 蔬果一般会提前上市, 而寒潮及长时间雨雪天气造成的光照不足则会使农产品成熟期推迟, 造成多地同品种或替代品上市期重合, 进而出现滞销或卖难情况。三是突发灾害影响交通, 阻断产品销路。强降水、台风、塌方等对道路的损毁会使得产地产品无法运出, 客商无从进入。2018年春节后, 琼州海峡持续大雾加之大量旅客返程, 琼州海峡被迫封航, 受此影响海南万宁0.693万hm2甜玉米出现滞销, 严重影响农民收入。

2.4 扶贫攻坚盲目上马

截至2018年2月, 全国共有585个国家贫困县, 产业扶贫是各地大力提倡的脱贫举措,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农业产业规划和科学布局, 部分地区扶贫部门对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不足, 在未做好深入调研和妥善规划的情况下盲目上马各种农业种植和养殖扶贫项目。由于贫困县多处于偏远地区,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加之缺乏有效销售途径, 后期产销衔接出现问题导致卖难发生。据统计, 2016年以来的233起农产品滞销事件中有10起发生在贫困地区, 其中有6起的直接原因便是扶贫项目盲目执行, 缺乏市场前期调研。

2.5 媒体传播速度加快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以互联网、移动通讯为载体的新媒体快速崛起, 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便捷性、及时性、互动性使得原本受众范围较小的农产品滞销事件被放大, 信息被快速传播。诚然, 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手段为农产品滞销舆情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 这些事件一经传播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滞销农产品多数得到解决, 但也产生了部分负面效应。“毒西瓜”“吃番茄得结石”“无籽葡萄为避孕药培育”等网络谣言一经传播便产生恶劣影响, 仅2016年因网络谣言引发的农产品滞销事件就有5起, 产量超过千万斤。

3 展望及发展思路

3.1 2018年展望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 我国农产品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发展更加稳健。但总体来看, 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结构性过剩问题依旧突出, 稻谷、玉米和小麦库存压力依旧较大, 大宗农产品内外价差依旧较大, 蔬菜、水果等“菜篮子”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和季节性供应过剩问题仍然明显。预计2018年, 我国农产品市场总体供应充足, 个别品种产量或有所下降, 但市场供需宽松格局并未改变。其中, 大蒜产量再创新高, 自2018年大蒜上市以来, 多地出现卖难现象;稻谷和小麦产量预期较2017年小幅下降, 但整体依旧丰产;受清明节期间全国多地遭遇大风降温天气影响, 全国苹果产量预期下降40%左右, 但仍能满足市场基本需求。

受市场整体供需格局影响, 加之我国农产品供给在多样性、个性化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预计2018年我国农产品相关舆情形势将朝着数量增长、品种覆盖范围拓宽等方面发展。一是2018年农产品滞销舆情数量将继续增长。随着各类新媒体的发展, 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加快, 预计全年农产品滞销舆情数量将大幅提升。二是2018年农产品滞销舆情涵盖的种类将继续扩宽, 但仍以水果和蔬菜为主, 同时杂粮、坚果、农副产品等相关舆情将明显增加。三是农产品滞销舆情成因方面, 生产布局不合理、品种更新换代慢、扶贫工作盲目上马等成为主要原因, 有助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症下药。四是政企联合爱心助农类舆情将明显增加, 政府联合实体企业、电商平台联合助农已成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且将成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五是大量滞销舆情引发行业思考。面对各地相继出现的卖难事件, 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开始就相关问题深入剖析, 如何在农业生产和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如何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如何推动农产品产销衔接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3.2 发展思路

3.2.1 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现有的农产品信息平台主要为行业协会或咨询类企业, 存在信息发布内容狭窄、受众群体有限的问题, 真正能够让种植户来发布购销信息的平台仍然缺失。为保障农民收益, 应该充分整合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 整合各渠道信息资源, 建立全国以及区域范围内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 其主体立足于种植户需求, 引导农业生产合理进行, 促进市场规范运行。

3.2.2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建设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重要传播平台, 但由于网络舆情传播机制的复杂化、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和网络规则的缺失等, 在缺乏网络道德与约束、社会法律法规的环境下, 网络舆情的失真性特征会加大社会管理的难度[2]。对此, 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监管体系, 从法律层面对扰乱社会秩序的虚假消息坚决打击, 引导网络舆情朝着健康、绿色的方向发展[3]。

3.2.3 改善农民传统经营理念

传统农业生产以小农经营、分散种植为主, 在众多产品角逐中只能通过价格来体现竞争优势, 单个农户在产品销售环节处于被动地位。改善农民传统经营理念可从5个方面入手:一是发展现代农业, 推广规模生产;二是因地制宜组建生产合作社, 以群体为单位进行规模化营销之路[4];三是对症下药, 摸清市场需求, 避免“羊群效应”出现;四是提升产品品质, 增加产品附加值;五是学习互联网思维, 借力互联网配合农业生产经营。

3.2.4 产业扶贫立足本地特色

随着农村产业扶贫难度不断加大, 成本也随之越来越高, 产业扶贫若想达到脱贫致富的效果, 则应该立足“特色”二字。一方面, 产业扶贫应不局限于鲜活农产品种植业, 可以包括农产品、土特产、民族工艺、民间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多个维度;另一方面, 产业扶贫之路的前提是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农村经济环境改善、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农村金融项目的落地等。近两年, 以京东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不断发力, 四川仁寿、浙江丽水等多个贫困县成功实现脱贫致富。但归根到底“互联网+”只是手段和途径, 关键问题仍是如何突出“特色”。贫困地区产品“有特色无品牌”“地方特产多, 地标品牌少”的现象十分普遍, 各地方应围绕市场需求踊跃参与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进龙头企业、搭建产销平台、推广应用中国社会扶贫网、推进电商扶贫工程、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5]。

3.2.5 发展农产品品牌化道路

品牌化道路是未来农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立足区域特色, 发展区域优势产品, 并通过品牌化发展提升产品知名度与附加值, 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我国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各地方应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积极培育品牌特色农产品, 促进供需结构升级。利用“互联网+”契机,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6], 融合乡村旅游等多种方式[7],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8]。

来源:农业展望2018年07期

作者:窦晓博 邵娜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