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些优美的诗句都跟汉服有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多个章节,用大量篇幅描述了书中人物的服饰打扮,既体现了汉服文化的丰富多样,美轮美奂,也暗藏了作者对汉民族传统服装的热爱之情。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用服章之美来诠释华夏的“华”字,可谓精妙、恰当。汉服早已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全世界,当很多种族还衣不蔽体的时候,我们的伟大祖先已经创造出了形制多样、大气端庄的汉服体系,而且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内其他民族的服饰形制,如同我们的文字、书法等文化一样,汉服文化同样是华夏文明中绝对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明珠,凝聚了无数先人们的智慧和心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沉寂了数百年之后,在今天的中国,汉服逐渐流行起来,原因何在,抛却个别人只为夺人眼球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喜欢,这种喜欢是流淌于内心和血液中的文化认同感、审美共通感、视觉亲切感和历史归属感,很简单,因为我们的祖先已经穿了汉服超过三千年,只有仅仅三百年被逼不能穿了而已,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不可能被完全抹去的。
一、历史的伤痕
满清入关剃发易服,这是众人皆知的历史事件,在今天看来,满汉皆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这点完全没错,但正视历史不回避历史才能让今天的我们以史为鉴,吸取教训,让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更加团结。历史是残酷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间在历史上有过互相斗争,有过互相压迫,有过彼此之间带来的伤害,这些都是不可逃避的事实,一个民族用武力剥夺另一个民族保留自己民族服饰和外形的基本权利,是非常残酷的,所谓杀人诛心,这种文化上、人格上的摧残最令人心痛,影响最深远,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汉民族的民族性。
单从外形上来看,汉服开放包容大气端庄儒雅,正是汉民族性格的体现,而剃发易服之后的金钱鼠尾形象和所穿的旗服马褂,则处处透露着封闭狭隘愚昧,满满的胡人之风,毫无半点华夏气象,在今天被大家戏称为“僵尸服”,而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文明的汉民族却只能选择忍受,于是长此以往,清朝统治下的汉人就呈现出了如同裹在自己身上的衣服那般的麻木狭隘封闭愚昧的特性。
至此汉服在满清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之下销声匿迹,汉人只能把对故国和民族服饰的思念埋藏于心底,在反抗“剃发易服”中已经流血牺牲太多,这个民族总得先生存下去,只能在每年正月的时候借助不能理发的习俗借口聊以纪念和稍加反抗,正月理发“死舅”谁都知道是无稽之谈,其本意实为取谐音表达“思旧”之情。只有出家的和尚和道士们被允许保留了服饰造型的权利,但这些人终归只是脱离于俗世之外的少部分人罢了。
经过三百年,一个民族对自己民族服饰的记忆就这样被人为地抹去了,绝大部分人已经把别人逼迫自己穿的奇装异服,当成了本来就该穿的衣服,甚至连为什么穿上现在这样的衣服都不知道,或者没想过,又或者即便知道也只能噤若寒蝉选择性忘却,因为那段历史是禁忌,清朝统治者把那段历史连同一个民族对自己传统服饰的记忆一起埋藏了起来,于是人们发明了一个词语来称谓自己民族原本的服饰,那就是“古装”。
二、认清汉服的民族属性
对于汉服,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汉服的属性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只知道是电视剧古装片里的衣服。汉服的属性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如同和服之于日本,蒙古袍之于蒙古人,藏袍之于藏族人。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包括以前的我在内,为什么56个民族大团圆的时候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为什么唯独汉族没有?有时候汉人只能穿上西装,或者穿上跟满族人服装一模一样的旗服,尴尬无比,汉民族真的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吗?汉族也是56个民族之一,而且还是主体民族,有着灿烂无比的历史文化,我们有汉字、汉语,自然就有汉服。
最重要的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不是满族人的长袍马褂,不是跟汉民族历史文化毫无关系的中山装,也不是由马褂演变而来的所谓“唐装”,而是儒雅包容端庄大气的汉服!没有了民族压迫的今天难道还要遮遮掩掩吗?三百年前我们被迫与她骨肉分离,让她受尽了委屈和冷落,今天终于相认了,虽然还有很多亲人们对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解,但她毕竟回来了。可怜我们的祖先为了保留自己的民族服饰,保留自己民族最后的尊严付出了大量的流血牺牲,如果他的后人们不仅不认同汉服,反而把别人逼迫他们穿的长袍马褂当成民族服装,那该多可悲。
三、认识的误区
对于汉服,尤其是汉服复兴,很多人还存在这样那样让人哭笑不得的误解,这里列举一些典型的。
第一种,认为汉服太麻烦,不方便。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汉服复兴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崛起,全球化的发展,西装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正装,正式的场合穿西装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的普遍做法,跟民族没有关系。但在需要体现民族属性的场合,比如在展示传统文化的仪式上、在汉族传统节日的时候,或者是居家休闲的时候,在逛街购物的时候,总之在任何你想穿的时候都可以自信满满地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跟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民族一样,这就是汉服复兴!一句话:想穿的时候就可以穿。所以这跟是否方便、是否麻烦有关系吗?你是否应该去告诉蒙古人、日本人你们的民族服装太不方便了,不要穿了?你觉得不方便的场合不穿就行了,甚至你认为汉服不好看不穿就行了,并不是提倡什么时候都穿,穿衣服的自由在于自己。
第二种,认为衣服只是形式,文化是内在的。服装本来就是穿在外面的,这不是形式,哪个人穿衣服的时候不讲究样式?汉服是服饰文化,跟任何一个民族的服装一样,既是保暖蔽体之需,更是美观得体的展示。如果这么认为,那所有的文化都是形式,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展示的载体,而汉服作为汉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穿如何弘扬?相反,穿了才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才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第三种,担心不利于民族团结。这种更是无稽之谈,汉民族作为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如果连自己的民族属性都不敢体现,如何体现民族平等?平等就是一视同仁,每个民族都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汉族人穿汉服不会影响团结,更不会因为穿满族人服装就有利于民族团结。
关于汉服的误解还有很多,以上稍微列举一些加以辨析。另外现在还有很多人纠结于汉服的样式问题,说街上很多人穿的不是真正的汉服,我认为这不是当务之急,本来每个朝代的汉服也都在结合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改进,有所变化,但都符合汉服形制的基本特征,所以在今天也是一样,在各朝代样式的基础上,只要符合汉服的基本特征就行,先发扬是关键,没必要那么严格,过分纠结于形制就会走入死胡同,不利于汉服发扬。
四、文化自信
国家的强大必然带来文化的回归,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于民族复兴,我们有了空前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可以说是在近代以来的文化自卑中逐渐走出来的,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增加,中国正在迎来民族自信心的大回归、传统文化的大回归和国家软实力的大提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之中,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也一定是不可逆转的,包括汉服在内的传统文化必然会得到弘扬和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近代以来英语可以成为国际语言,西装能够成为国际通用的正装。汉字、汉语一定会在世界的舞台上进一步发扬光大,而汉服,不需要走向世界,只需要有一天,当每个汉族人在想穿的时候都可以自信满满地穿上汉服的时候,中华民族就真正地自信了,中华民族就必然复兴了,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