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果生鲜网站(易果生鲜负债23亿破产重组,生鲜电商割据战加剧)

过去,独角兽郭毅生鲜因破产重组重回大众视野。作为国内第一批生鲜电商,郭毅生鲜曾是“行业的骄傲”,如今却被打上了阿里“弃子”的标签。拥有数万人团队的郭毅生鲜,目前可能只剩下几十人。一位今年5月份被裁的员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承诺的赔偿金还没有到账。

事实上,自2019年4月以来,郭毅生鲜已经开始大规模裁员。此前曾经历天猫注资3亿美元、被评为“电商独角兽”、被边缘化等一系列过山车跌宕起伏。“郭毅生鲜也可以算是横扫生鲜界的种子选手。被边缘化后没有及时转型,衰落是必然的。”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坦言。

同一条赛道上,有人在昏黄的灯光下离去,有人在乘风破浪。受疫情影响,今年生鲜电商迎来新动向,天天优鲜、丁咚买菜、美团买菜等平台异军突起,获得更多生存资源,竞争割据战加剧。专家表示,基于流量和补贴的运营不可能是长期的。生鲜电商需要回归本职,探索可持续、自生的商业模式。

曾经的生鲜电商独角兽,如今负债23亿

不久前有消息称,郭毅生鲜(上海郭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及其云象供应链(上海云象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和安鲜达(上海安鲜达物流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7月30日进入破产重整。“破产审查案”的裁定文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郭毅集团旗下的郭毅生鲜、云象供应链、安贤达三家公司债务总额为23亿元。消息一出,立即在业内引起轰动。

公开资料显示,郭毅生鲜成立于2005年。获得阿里巴巴、阿里旗下云峰基金、天猫等多项投资。2013年,郭毅生鲜获得了天猫超市生鲜的运营权,或许正是这场战役为后来的失利埋下了伏笔。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在郭毅生鲜的七次融资中,2016年有两次投资。具体金额没有透露,但其中一条显示达到了数亿美元。除了阿里巨头,苏宁也进入了投资者的行列。今年,郭毅生鲜的估值达到12亿美元。每日优鲜2016年融资2.3亿人民币,郭毅生鲜当时在行业内的地位可见一斑。

郭毅新鲜出炉,站在巨人身后,很快就迎来了高光时刻。2017年8月,天猫投入3亿美元巨资,与郭毅生鲜达成全面合作。同时,天猫宣布将利用郭毅旗下的安贤达冷链物流,实现食材全国消费。



图/郭毅生鲜官方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截图

郭毅生鲜联合创始人金光磊曾透露当时的成绩:2017年,郭毅GMV(网站交易额)达到100亿元,较2016财年披露的36亿元增长178%。预计2018年实现盈利。

谁也没料到,情况在次年急转直下。新京报记者联系到在郭毅生鲜工作多年后离职的中层李可(化名)。他对当时的内部传言说:“2018年双11”,阿里给郭毅生鲜的目标没有完成。“这是阿里抛弃儿子最直接的原因,是郭毅生鲜开始走下坡路的分界线。”

事实上,就在2018年双11前两个月,郭毅生鲜还被国内电商智库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评为2018年上半年电商独角兽,位列榜单第三,生鲜电商行业第一。

去年4月,开始大规模裁员

随着阿里孵化的盒马崛起,郭毅生鲜成为阿里的“弃子”已成定局。

2018年12月,阿里巴巴进行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天猫超市的生鲜运营权从郭毅生鲜转移到盒马。据郭毅生鲜的老员工田鹏(化名)说,他失去了天猫超市的生鲜运营权,郭毅的生意一落千丈,至少80%到90%,逼得郭毅不得不转型做B端。

然而,B端业务的转型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失去“金主”的郭毅生鲜只能被迫裁员。

“2019年4月开始,公司开始大规模裁员。就拿市场部来说吧。100多人的科室一口气全裁掉了,只剩下一个孕妇。”田鹏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也在那个群体中被裁员,但与今年的裁员相比,他是幸运的,至少得到了补偿。

的确,今年被裁的员工小丽(化名)就没那么幸运了。她于今年5月离职,根据裁员协议,她将从7月起分期领取补偿金。“现在已经10月底了,一直没有下文。”

小丽很为老东家的现状惋惜。当年的电商独角兽,强势时期有上万员工。现在估计只剩下二三十个员工处理破产重整。“这些人听说不好,拖欠工资的情况比较严重。”

郭毅生鲜的破产重组已成定局。李灿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有一家公司想收购。具体情况不清楚,但可以确定不是阿里。

郭毅生鲜目前还有哪些优质资源?据李可介绍,郭毅官网和郭毅旗下的我的厨房,都有用户和流量的基础,尤其是在上海。另一方面,郭毅转型做to B业务时,有一些餐饮客户,云象供应链也有一些供应商资源。

“如果有人想接手,就要快速有优势,快速切入,保持客户粘性。否则市场会被侵蚀,后期会更难。”品牌分析师朱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参与生鲜电商的割据战,需要“自我造血”

艾瑞发布的《2020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9年,国内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从497亿元增长至2796亿元,预计2020年将增长至4047亿元。

天空调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生鲜电商相关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超6万家,其中约14%处于注销、撤销状态。2005年,当郭毅生鲜成立时,这个数字只有几百。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全国新增生鲜电商相关企业超5000家,增速达80.19%,为近年来最高,之后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

“生鲜电商是一个淘汰率非常高的行业。无论是to C还是to B业务,前期投入成本都很高,找到一个可持续、自我造血的商业模式最重要。”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研究员赖阳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企业都在紧盯流量,以流量获得投资人的支持,争取规模覆盖后上市,让投资人解决问题。“即使这样的模式上市,也存在很大的风险,Luckin coffee就是一个例子。”

原来,生活网运营总经理宁宁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也承认,生鲜电商靠流量和补贴的模式,不是长久之计,成本和收益不匹配。“我们以前经历过很多误解。2016年我们决定回归生鲜食品购销工作后,2018年我们实现了整体盈利。”

易果生鲜网

其实在生鲜电商的赛道上,不断有人在分解,不断有新人加入。一方面,郭毅生鲜、精彩生活、集集鲜、戴博等平台相继倒闭;另一方面,每日美味、丁咚杂货店购物和美团杂货店购物强劲增长。与此同时,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也逐渐抢占市场,开启了生鲜电商的割据战。

“无论是前置仓、中心仓、超级新零售,还是现在大家紧盯的社区团购,都属于领域内演化出来的不同模式。对于哪种模式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妄下结论。但目前来看,每个型号都满足某些消费者的需求。”赖阳说。

也有专家认为,生鲜电商一定是巨头玩的游戏,玩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目前这条路上还没有出类拔萃的选手,未来竞争会更加激烈,或者会重新洗牌。

新京报记者欧阳小娟

编辑王林校对李香玲。

来源:新京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暂无相关文章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