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陆
以“全球艺术场上海时间”为主题的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不久前落下帷幕。然而,艺术的“上海时间”仍在继续。
浦江两岸,无论是最近的西海岸艺博会Art021,还是莫奈、蒙克、蓬皮杜合作展等一系列重量级展览,都能让人们看到今年全球艺术界久违的“春天”,见证上海的大气与多元。《纸艺评论》(www.thepaper.cn)近日深入探访上海滨江美术馆,探寻艺术的“上海时间”及其背景。本期聚焦见证上海外滩开业。
上海外滩长1.5公里,沿江有见证近代中国巨变的历史建筑。如今,这里聚集了美术馆、国内外画廊、拍卖行、艺术常驻项目等众多艺术机构。艺术是新时代外滩布局的先行者之一。虽然艺术机构定位不同,但都延续了外滩文化,将国内外最经典、最鲜活的艺术作品带到上海,带入历史建筑,在历史与活力并存的区域呈现经典、探索艺术。
上海中山东路1号排队观展的人群
每到周末,上海中山东路1号门外都排起了长龙。他们都想看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原作。
上海中山东一路1号——这座建于1916年的博采众长的亚洲建筑,除了保留了原有的室内装修风格,还充满了艺术气息。现在这栋建筑已经入驻外滩一号美术馆(以下简称“外滩一号”)。二楼和三楼分别陈列着日本浮世绘和以法国巴黎马莫丹莫奈博物馆的珍品《日出印象》为代表的9幅莫奈画作,以及相关现当代作品。巧合的是,浮世绘和莫奈的时代正好是工业革命之后,东西方贸易文化频繁交流的开始,上海的开放。
在莫奈的展览中,有一幅创作于1902年的画作《伦敦查林十字桥,雾中烟云的印象》,是莫奈20世纪初在伦敦生活时所作。这幅用梦幻般的回忆描绘泰晤士河的画让人感觉很突然,尤其是窗外的黄浦江。
莫奈,伦敦查林十字桥,雾中烟云印象。本报记者黄松图
与伦敦泰晤士河两岸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伦敦塔等历史建筑,以及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眼、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Cucumber)等新地标建筑一样,浦江两岸如今也是新旧交融,外滩的国际建筑与陆家嘴对岸的超高层现代建筑遥相呼应。每当外滩海关大楼的钟声在整点敲响的时候,也和泰晤士河上的大本钟的钟声一起闪耀。
堤岸的形成
上海外滩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外白渡桥,东至黄浦江,西至所有建筑,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临江有近30处历史建筑,是中国近代史的体现,见证了上海的发展。是西部老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上海成为商埠后,外国银行、商社、社团、报纸开始在此聚集,外滩成为全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
1849年外滩的原始历史。徐家汇图书馆供图。
1945年,外滩有了正式的路名——中山东一路,基本奠定了今天“世界建筑博览会”的面貌。中国成立后,上海军管会奉命接管民国首都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分行等新诞生的国有银行云集外滩。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类新建金融机构率先落户外滩,众多外资银行回流外滩,外滩3号、18号被改造开发为休闲消费场所。
在外滩的所有建筑中,外滩三号的沈虎画廊创建于2004年,也是第一个来到外滩的艺术室空。
外滩3号的沈虎画廊(成立于2004年)是上海最古老的当代画廊之一,外滩18号也有一家画廊。此后,上海外滩美术馆于2010年在外滩源开馆,上海最早的本土艺术博览会Art021也连续两年在洛克外滩源举办。作为艺术的先驱之一,他进入了新时代外滩的布局。
2014年,Art021在“外滩源”举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不同性质的艺术机构入驻外滩,这一地区的艺术生态也比过去更加强大和丰富,包括外滩一号、上海久事美术馆、欧莱雅花园、李森、德裕堂、佳士得拍卖行、斯沃琪和平酒店艺术中心艺术常驻项目、南外滩地区复星艺术中心等众多国际一线和本土画廊。虽然面临不同的境遇,但他们都延续了外滩文化,将世界生动的艺术作品带到上海和历史建筑中,在历史与活力并存的地区呈现经典,探索当代艺术。除了金融地位,外滩还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摄影师、画家、概念艺术家和众多创意人士,形成了以美术馆为核心、以高端画廊为主要焦点的艺术消费和体验目的地。
“上海外滩美术馆空站在“外滩源”区域的圆明园路上。上海外滩美术馆供图
更新和重建“海滩之源”地区
顾名思义,“外滩源”是上海外滩的源头,也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范围包括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原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及圆明园路、虎丘路等毗邻区域。现为原英国领事馆、原教会公寓、联合教堂(原新天安教堂)、上海外滩美术馆(原亚洲文化协会大楼)、哈密大楼、蓝欣大楼等。
上海外滩美术馆,原为亚洲文化协会大楼,于1932年竣工。图为宋冬:我不知道我的命运展览期间美术馆的正面。上海外滩美术馆供图
其中,上海外滩美术馆所在的亚洲文学大厦(RAS,1932年建成)于2007年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大卫·齐珀菲尔德改造为美术馆,2010年5月正式开馆。长期以来,上海外滩美术馆是外滩地区唯一的公益性专业艺术机构。
上海外滩美术馆空内,图为马克·布拉德福德在展览中。上海外滩美术馆供图
上海外滩美术馆副馆长刘应久在接受彭《纸上艺术评论》采访时表示,“我们很珍惜这片区域的历史遗产和建筑本身,并将其纳入展览规划。比如,除了美术馆所在的亚洲文化协会大楼外,我们的开幕展‘蔡国强:农民达·芬奇’使用了钟石大楼的大厅和金库,‘2010曾梵志’也在联合教堂呈现作品。2012年,“时间旅行者”当代艺术展是根据亚洲文学协会(原上海博物馆)的历史特别策划的。所有这些展览和作品都与现场的空产生了丰富的对话,促使观众从不同角度对外滩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上海外滩美术馆“2010曾梵志”展览,在联合教堂展出作品。上海外滩美术馆供图
目前上海外滩美术馆正在闭馆装修,重点是博物馆公共空室的装修,包括观众动线、一楼大堂、六楼咖啡厅、屋顶平台。“我们希望从空室打破传统美术馆与观众之间僵化刻板的关系,以观众为中心,把参观美术馆作为一种自我探索、学习和休闲的体验。比如,改造后的一楼大堂将不再设置固定的售票柜台,而更多地作为公共活动区、阅览室、商店、咖啡厅使用,成为观众聚集和停留的场所。”刘应九说。
上海外滩美术馆旁边有一座在建的建筑。如何在外滩建造一座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质感的新建筑,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为此,《论文》找到了建筑师ARQUITECTONICA建筑设计事务所(ARQ)。
ARQ建筑设计事务所为“摇滚外滩源”设计的新建筑效果图,也提供了上海中心大厦视角下“外滩源”的天际线。图中所示的吴淞路闸桥,显示这是2010年之前的设计。照片由ARQ提供
据ARQ中国区总裁朱丽琪介绍,“岩石外滩源”的改造主要由两家建筑公司承担。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师事务所主要负责圆明园路第一立面的改造,他的ARQ正在这一带建造新的建筑。“我们在2008年左右开始涉足的岩石外滩源项目,也是一个至今召开过多次论证会和专家会的项目。从哪些建筑被保留,哪些建筑被更新,到新建筑立面使用的石材颜色,都需要反复论证。”至于如何设计新建筑,在朱丽琪的理解中,外滩的滨水建筑多为商业用途而建,其建筑形式为大开面、大石块的水平建筑。以前的滩源多为居民区和文化场所,建筑体量比较单薄。所以,在建造新建筑的时候,尊重与融入,尊重历史与空的融入尤为重要。但是,尊重和融合并不意味着照搬原有的建筑形式,而是建设21世纪的建筑和城市公共空房间。
朱丽琪在建筑工地外与专家讨论新建筑立面所用石材的颜色。照片由ARQ提供
在外滩源的具体建筑实践中,目前,乍浦路桥苏州北路侧的众安保险大厦(圆明园路219号)已经投入使用。这座建筑的一侧由1928年完工的广陆楼(虎丘路146号)支撑。这栋楼是宏达洋行设计的,底层曾经是光禄大剧院,上层是写字楼和公寓。这座保护建筑侧面由ARQ设计的新建筑,从乍浦路桥看去,延续了原裸地建筑的转角、层高、窗户调节,并在其间增加了一座灰色建筑空进行连接。
光大楼的老照片
光禄楼,历史建筑,与新建筑以一种灰度空融合在一起。本报记者黄松图
在外滩源的诸多建筑设计中,建筑师运用了“退台”元素,设想了外白渡桥、陆家嘴、虎丘路、圆明园路、外滩防洪墙等几个观赏点。“退台”的设计让新建筑在老建筑中形成分散空的房间,也看到了外滩源不同的天际线。比如虎丘路上,“退台”的设计让新建筑隐藏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大楼后面;从俯视的角度来看,它展示了建筑上半部分的外观。
上海外滩美术馆正在建造的新建筑。本报记者黄松图
此外,在圆明园路以北的JD.COM路口,一座旧楼上有新楼的建筑也被重建,以揭示其真实内容。这座建筑的下部是建于1897年的“美丰洋行”,是圆明园路周边较早修建的洋行之一。这栋楼以前有三层,后来加了一层。从90年代开始安装空,维修损坏加剧。除了外墙基本完好,室内空房间无法正常工作。经过15年的重建,采用了“变结构为胆”的建筑模式,将残存的历史建筑外墙与新建筑融为一体,即保留了清水饰面的三层砖结构,围合空区域与六层两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相邻。这种创新的治疗方法在上海还是个例。新建部分与建筑独特的门窗框相结合,既构建了新旧建筑的有机联系,又保证了建筑的历史价值,延续了城市的脉搏。这座建筑的改建方是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师事务所,与上海外滩美术馆出自同一家公司。
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师事务所重建了最初的美丰大厦。“岩滩之源”供图
未来,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入口将位于该项目的广场上。届时,艺术作品将不仅仅发生在美术馆,而是与公共区域相链接,成为可以与建筑对话的人文空室。事实上,目前虎丘路上的画廊已经开始了这种做法。
海滩外建筑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岩滩之源”供图
高端画廊打造的艺术消费和体验目的地
在沪上艺术活动最为密集的11月中旬,位于虎丘路27号(琥珀大厦)的李森画廊、阿尔明·莱希和贝豪登也分别推出了新的展览。在李森画廊推出的“朱利安·奥佩个展”中,阳台上的两个雕塑“条纹”和“文件袋”与建筑和季节有着特殊的关系。当面对这组雕塑时,
李森画廊朱利安·奥本个展的窗台。本报记者黄松图
或者说是因为奥本的作品与城市文化的相关性,他的作品总能引起很多共鸣。如今,他的公共艺术作品在浦东陆家嘴滨江中心和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上都有长期展览。其中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的作品是三个整体式led,位于南京西路太古汇对面的红绿灯处。尤其是在夜晚,看到LED灯在街角跑来跑去的人们,不仅能吸收城市景观中无处不在的影像,还能为自己的日常词汇注入新的活力。
Julian Auburn,Emilia 1,Julian,Yasmine,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2020。摄影师:亚历山德罗·王
在现在的艺术市场上,艺术家可以广为人知。除了自己的作品,画廊的运营也贡献良多。现在,落户虎丘路27号的三家画廊都很有名气。其中,成立于1967年的李森画廊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当代艺术画廊之一。它开创了早期最重要的极简主义和概念艺术家的艺术和语言,如卡尔·安德烈和罗伯特·雷曼。在其第二个十年,引进了一代重要的英国和欧洲艺术家(统称为英国新雕塑家),包括安尼施·卡普尔、理查德·迪肯、施拉齐·赫尔希·阿里等人。如今,画廊支持和培养的国际艺术家包括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宫岛大南等。
目前,李森画廊在伦敦、米兰、纽约和上海拥有六个空展厅。谈到选择外滩的原因,李森画廊亚洲总监董大卫认为“这是一种命运的巧合”。“画廊为开设亚洲实体空室准备了很久。当琥珀楼有合适的空具体来说,虎丘路27号有地理位置的优势,高度在4.5米左右,可以容纳较大的雕塑和装置;做架上创作的展览时空之间的感觉也会很好。”这个空室不是李森画廊在中国的办公室,而是一个将与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共同成长的机构。”董道子说道。
“阿明·莱希”位于外滩空室。本报记者黄松图
“阿尔明·莱希”成立于1997年,位于李森画廊的同一层。目前代理了70多位国际重要的知名和新锐艺术家,致力于探索现当代艺术的联系,贝好登楼上于1990年在巴黎创立,如今已成为当代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画廊老板之一。贝好登还通过许多合作项目展示和支持现当代艺术家,如村上隆。
外滩地区的画廊还包括Edward Ressle(成立于纽约上东区,上海空于2020年8月开业)、Danysz(1991年成立于巴黎)、德裕堂、Art+上海画廊、郎峰艺术、周边美术馆等。2014年,佳士得上海落户外滩源,这里也成为这家中国老牌拍卖行的一个窗口。除了举办艺术项目如预展、拍卖、讲座等。佳士得也看到了更多的艺术理念被带入上海。
2014年,佳士得上海落户外滩源。官方地图
国际化趋势下,如何避免“士绅”倾向
从上海延安路外滩到外白渡桥,透过沿街的窗户,依稀可以辨出风情。大众空房间里的婚纱拍摄团队,网络名人里坐在咖啡厅露天座位上的时尚男女,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在这条路上寻找着想象中的老上海。当然也有住在周边衣着随便的上海大爷大妈,带着小狗散步......这座城市文化底蕴深厚。
人们在外滩拍照。本报记者黄松图
上海外滩美术馆已经在这个地区经营了十年。在刘应九看来,外滩源乃至整个外滩地区的改造,给城市的历史区域带来了全新的面貌,成为游客和市民热衷的打卡场所,同时也成为上海的形象窗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城市发展必然带来的“士绅”现象,即原生态和居民逐渐搬走,让位于新的高端商业业态和就业人口。“为此,从2011年开始,美术馆有意识地联系周边社区、居委会、学校,鼓励公众通过公共项目进入美术馆。2020年将启动‘客房’计划,将当地社区的居民与多学科的调查、研究和创作相结合,以专业的研究服务社区生活,以丰富的实践素材推动学科发展。”
《样板房:2012林明红》上海外滩美术馆2012年供图。
事实上,在外滩和外滩的逐步改造中,不同的设计师也强调了公共区域和广场的重要性。在重要节日和活动期间(如国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外滩、北外滩、陆家嘴地区将推出灯光秀,浦江两岸的建筑将共同开启声光电合奏。市民站在防洪墙延伸出来的滨水观光平台上,如同置身于舞台的岩石区,周围的灯光构成了一出和谐的戏。
2020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外滩灯光秀。本报记者黄松图
“国际化”一直是外滩的主旋律。在艺术界,“国际交流”早已成为现实。但什么是“国际”?就艺术领域而言,外滩1号在展出莫奈,外滩27号的上海久事美术馆在展出和尚的作品。在上海的外滩美术馆也可以看到国际著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的各个画廊都在推出与空同品质的艺术家展览。然而,它们真的与国际一流展会接轨了吗?
上海久事美术馆“呐喊与回声”——爱德华·蒙克版画和油画展(2020贡德森收藏)中的“呐喊”版画。本报记者黄松图
“呐喊与回响——爱德华·蒙克版画及油画展(贡德森作品集,2020)”在上海久事美术馆开展。除了印刷版本的《呐喊》吸引了很多关注,蒙克为奥斯陆大学百年礼堂创作的11幅大型画作中的一幅被印刷在展览的最后区域。这部作品的几个版本的草图目前收藏在挪威的蒙克博物馆,部分草图陈列在《在远方——蒙克与自然》中。但外滩的僧展仅来自挪威收藏家波尔·贡德森的个人收藏,其研究和工作实力无法与真正的国际展览相提并论。
《僧侣的太阳》是为奥斯陆大学百年纪念礼堂创作的11幅大型画作之一。
当然,外滩地区不远处的上海外滩美术馆、九石美术馆、外滩一号、复星艺术中心都是民营资本。据文化负责人谢介绍:“外滩一号的形成是业主久事集团欲将外滩一号定位为国际艺术中心的结果。以前谢天文化引进过莫奈、毕加索、蓬皮杜等很多展览,但苦于没有固定场地,于是一拍即合,签了5年的场地租赁合同。合同里有一些展览要求,希望办一个国际影响力大的展览,体现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品牌。”
外滩一号于2019年10月开始试运营,谢天文化先后从巴黎马莫丹的莫奈博物馆带来了齐白石、浮世绘、莫奈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跟世界级的展馆叫板有点苛刻,但确实是个好的开始。
2019年9月,“世界和平——齐白石精品展”在上海外滩久事艺术中心展出画作。
2019年9月,“世界和平——齐白石精品展”在上海外滩久事艺术中心展出。
布农美术馆“日出印象”展览现场。本报记者黄松图
但如何避免“国际”这个概念在地域、观念、话语权上的不平等?如何从自己和其他地方协调平衡?如何避免在商业市场上成为主动或被动的共谋者?这也是位于外滩的美术馆或艺术机构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回答这些问题,上海外滩美术馆副馆长刘应久认为,“必须在展览、研究、公共项目的策划中进行思考,用实际工作来推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对于外滩滨江艺术带的未来,谢坦言,“外滩地区有四个艺术场馆,不算少。但要做好,需要长期持续开展展览,需要时间、人力、物力。要认真做好口碑,提高一个场馆的公信力。”明年,外滩一号计划推出以莫奈为主题的展览(原计划今年3月推出,因疫情推迟),还在筹划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艺术家群展和法国现代艺术展。
上海外滩美术馆提出“海洋视角”的概念,希望以一种更流动、更灵活的方式与公众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将自己置身于当代艺术机构发展的前沿,对美术馆在新时代的社会作用和实现方式进行了探索和实验。
编辑:卢思佳
校对: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