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廖志慧、通讯员冯军强)10月19日,随着全息投影激光点亮湖北“双创”主Logo,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湖北会场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主题为“高质量创新创造 高水平创业就业”。省发改委介绍,当天开始,我省各地将举办12场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造良好氛围。
本届双创周从10月19日持续至25日,湖北会场设立武汉、宜昌、襄阳、黄石4个省级分会场,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将连续开展12场各类形态的创新创业活动,包括:2021年“创响武昌”创新创业系列活动、2021年“襄十随神”成果转化推介活动、2021年“长河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1光谷青桐汇碳达峰碳中和专场活动、宜昌市第二届直播电商节、三峡大学&微特智慧谷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行、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系列活动、“三峡创谷·智荟西陵”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赛、“宜荆荆恩”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宜昌片区赛、武汉青年时尚设计创新嘉年华、2021年光谷“光谷创投汇”专场活动、2021年“创响中国”湖北站系列活动等。
湖北会场同步推出线上“双创云展厅”,通过虚拟3D、重力感应、720VR全景、图文视频、虚拟空间技术等全新交互设计,打造重大创新成果展区、重大创新平台展区、产业创新成果展区、双创示范基地展区、企业双创成果展区、双创战略团队展区、双创带动就业展区、湖北名优名品展区等8大展区,共展示264家企业。用户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进入线上展厅,了解湖北“双创”成果。
湖北区域创新能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区域创新能力迈入全国“第一梯队”
“我曾经是猴王集团的一名职工,下岗后开始创业,起名微特,是因为当时太微小、太微不足道,立志要做一些特别的事情。”微特技术有限公司聂道静介绍,企业从宜昌高新区创新中心的18平方米小房间开始起步,跌跌撞撞中创业成长,员工从2个人到200多人,销售额从3万元到现在1个多亿。
微特技术有限公司为起重机提供安全保护装置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目前拥有230项专利,参与3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修订,今年被列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身得到发展后,聂道静又创建了传感物联国家级专业孵化器,占地20亩,目前在孵企业160家,汇聚了传感物联产业链的上下游。一个个创业团队相互影响带动,形成了强大创业磁场。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湖北双创主动作为,持续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极大激发了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激活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光谷科创大走廊和湖北实验室高起点开篇布局,建成3个大科学装置、2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583个各类高端创新平台,区域创新能力迈入全国“第一梯队”。聚焦“四个面向”担当国家使命、打造国之重器,在关键环节、卡脖子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安全可控贡献了湖北力量。
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41件,R&D投入强度达到2.09%,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600亿大关。布局建成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引领4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壮大,以“光芯屏端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868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0404家,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升。
全链条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气温波动1℃,可以使中国市场啤酒销售涨跌500亿。”气象变化对各个行业的影响正日益受到关注,并被赋以商业应用。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开展,象辑知源科技创始人邱珩踏上了“气象商业服务”的创业之路。很幸运的是,企业在成立之初,就获得位于光谷的武汉东科创星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简称“东科创星”)天使投资。
从象辑科技成立之初,东科创星积极与象辑科技CEO邱珩对接,在东科创星的引导和协助下于武汉东湖高新区注册公司入孵东科创星孵化器,在资金、工商、税务、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完善孵化服务工作,并优化空间大力支持象辑科技武汉运营中心落地并投入使用。
2015年,象辑科技CEO邱珩入选东科创星创业CEO特训班(第三期),为其在制定发展战略、梳理商业模式、核心团队成型等方面提供各项资源和扶持。
2017年6月,象辑科技推出中国首个气象大数据云服务平台Gavial,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环保、电网、交通、保险和新零售等行业中对气象敏感度较高的企业,提供按需定制商业气象服务,并于当年实现盈利。
这个平台能做什么?旅游行业可以为景区、旅行社、住宿等提供相应气象要素的监测分析及预警服务;服装行业可以为企业下一季衣服上新时间、薄厚做参考。
今年6月,象辑科技顺利完成C+轮融资。
截止目前,东科创星培育企业中已有1家登陆A股,近30家股改,9家IPO辅导中,总融资额78亿元,总估值1206亿元。东科创星创业CEO特训班已成为众多创业者心中的“创业黄埔”,是华中地区最具特色化的创业服务平台之一。
数量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城市的创新活力细胞。我省坚持依靠市场化机制,让创新要素跟着市场走、跟着企业走。
东湖高新区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谷-产业园”建设。围绕促进科技创业,建设孵化器68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4家、省级孵化器14家;众创空间超100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34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7家;在孵企业超过6000家。同时,积极支持众创空间开展模式创新,探索出“深度创辅+种子投资+自主孵化”、“创业培训+天使投资”等新型孵化服务模式。“光谷青桐汇”被誉为“汉版巴菲特午餐”,累计开展活动110场,帮助近700个项目对接创业投资。
“四链”融合圆满创业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
10月13日,2021年中国(武汉)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决赛颁奖,累计吸引来自全球范围内557个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报名参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83个项目进入总决赛。
2016年,首届中国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拉开帷幕,旨在引进海外高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到中国创新创业,为参赛团队和选手搭建了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目前累计2000余个项目参加大赛,推动了科技与经济融合、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我省聚焦“高精尖缺”统筹实施“楚才引领计划”,加快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截至2020年底,在鄂两院院士达73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97人,引进诺奖得主8名,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7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12万人,位居全国人才建设第一方阵,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世界知名的智力密集区。
找准制约创新发展的“堵点”、创业谋事的“痛点”,我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让“双创”元素更丰富、土壤更肥沃、人才更集聚。优化营商环境“黄金30条”疏堵点解痛点,“有求必应,无事不扰”“高效办成一件事”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共为。
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湖北成为五湖四海“双创”者的逐梦圆梦之地。
截至目前,我省高标准建成7个国家级、30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围绕重点领域布局30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和27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持续壮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有效拓展了创业就业空间。到2020年底,全省企业类市场主体达到517万户,实现城乡就业3548万人,创业带动重点群体就业超过379万人,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通讯员 冯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