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人首蛇身的相貌在出土的汉代或汉代之前的石椁画及帛画中都得到印证,也许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用现代人的观点看,女娲简直是怪物,人人敬仰的女神怎么会和动物是结合体?在文明初创之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很弱小,任何一次自然灾害总会给他们带来种族毁灭性的打击,生死全凭天意,原始初民寿命都极短,加重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为渴求长生而孜孜不倦寻求生命永恒之谜。他们发现,蛇周期性蜕皮,误以为蛇可以永远蜕皮——生长——蜕皮——生长循环以至长生不死,根据先民们万物皆有神灵的神话思维,这象征着:生命可以通过循环或周期性变化而战胜死亡,达到永生不死。于是拥有神秘和灵异的蛇被尊崇为图腾,具有了人所不备的超自然神力。
人首代表的人类,蛇身代表的动物结合成整体才是神灵,在这个整体中无主次、不分贵贱。女娲神话将人首与蛇身、人与一切“非人存在物”当做有机整体,都视为平等的存在。人类和其他存在物有密切互动关系,却不以任何一方为中心,人类与自然生态便不会形成针锋相对的死敌。养育万物的母亲女娲在生养之初就没试图创造男女有高低贵贱之分或人与自然存在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女娲从土地出世,是自然的化身。“神女而帝者”,是三皇五帝前神圣女帝,是开创中华文明的共同祖先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崇高地位无可取代。“帝”,甲骨文字形像花蒂的全形;在《说文解字》中本义为花蒂之蒂,具有生育繁衍的根源的意义;战国之前,“帝”专指天帝,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因而上古神话中女娲是天与帝的结合,有生育万物之功,赢得后世的顶礼膜拜,成了人神之祖,造就了人与万物同根同源的信仰。女娲在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地位无人可及,既是人类之祖又孕育了自然。
“女娲抟黄土作人”,人类从以女娲为核心的自然界出生。这也就不难理解精神生态女性主义者经常做出的一个类比:从赋予生命和创造万物的过程看,妇女的生物性生育角色与“盖亚”或称为“大地之母”的原型角色相类似,更不难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亲密神秘的关系。先民们在确定自己的来源时,以女娲为核心的自然界当做自己的母亲。女娲造人体现了先民对自我生成与自然是紧密联系的认同,也是对生存方式的形象总结。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地不兼覆。”怎么会天塌地陷呢?《淮南子·天文训》有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共工与颛顼争权利不惜牺牲自然整体利益,天陷地裂,山火不息,洪水不止,有机生命和无机环境遭到破坏,听任灾难的蔓延而不采取任何的补救措施,共工与颛顼的人类同胞也遭到更严厉的惩罚。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恢复自然界的平衡,大地女神爱护的不只是人类,还有与自然和平相处之“道”。
女娲补天图
女娲在上古神话传说中无人可及的地位后来逐渐被三皇五帝取代,和三皇之首伏羲在神话中有时是兄妹关系有时是夫妻关系,自然的相互联系随历史的前进加速演变为同受支配的关系。
然“女娲者,古之神圣,化万物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