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商们,请别再用苦肉计消费我们的同情心了(卖出117个苹果)





大戏滞销,年年都有。/图宠创意


有时候“水果滞销”这件事就像一个谜。



又是一场大雨。

听着雨打屋檐的声音,老张一夜没睡。

这是一场与天的赌博。

雨会停吗?

这样下去,出山的路又要堵死了。

我不知道这个水果买家什么时候来。

眼看几十亩苹果就要过采摘期了,今年又要亏本了。

去年化肥的钱还没还。

看着沉默哭泣的妻子,老张百无聊赖。

……

最后七天,只剩下七天时间去救老张的脑袋和他的苹果。

你准备好下订单了吗?

以上是我随便编的。卖滞销水果,这篇作文合格吗?



没有水果是滞销的

有时候“水果滞销”这件事就像一个谜。

前阵子,网上上演了一场“滞销水果大规模翻车现场”。

在一篇题为《甘肃600万斤花牛苹果急卖》的文章中,作者声称收到甘肃礼县果农滞销求助,情况万分紧急。



不到两天,这篇文章已经被疯转,甚至诞生了很多10万+的。

随后,礼县农业局局长张春辉当面紧急批示:虽然苹果收获缓慢,但没有出现滞销情况。

吃瓜人还没来得及消化,又一个#甘肃苹果丰收却滞销#的消息爬上了微博热搜。

水果滞销不滞销不好说。但这些年来,网上各种关于水果滞销的小短文层出不穷,花样百出。

在小作文里,果农的悲剧人生跃然纸上:

经过努力,水果终于获得了大丰收,却被中间商打压。最终没人买,一大堆堆烂掉了。

首先,标题一定要长,长到一眼看不出来,长到悲惨的溢出屏幕:

“伤心!四川大凉山见大雪封山,50万斤脆桃丑苹果收不到。请帮助老人和孩子度过这个难关。”

“伤心!甘肃岐山镇还有近500万斤的花、牛、苹果要卖。60岁的农民在寒风中卖着,冬天快到了。请帮助他们。”

“急!大理洱源数万吨优质干核桃滞销,农民哭诉求助,公益助农。请转发。”

其次,照片必须是悲惨、荒谬和令人震惊的:

鲜艳的水果被农用皮卡一个个倒进深坑里;



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一脸愁容;



可爱的农村孩子,拿着成绩单看着你。

118万台苹果出货



各种惨烈的特写,让人不忍多看。

最后一点很关键:一篇好的滞销作文一定要制造一个“急!急!很急!”大气。

前面提到的《甘肃600万斤花牛苹果急卖》一文,应该算是一篇滞销小品中的战斗机。

全文充斥着灾难片同款倒计时的急迫——

"...糟糕的市场行情,再加上最近连续下了半个月的雨,耽误了苹果的最佳销售期,苹果的最佳品尝期只有最后7天了!如果这7天不卖,花牛苹果会因为面团糖化而失去商品价值!一年的辛苦就要白费了,果农很担心……”



难道不是人吗?/腾讯视频截图

文章反复强调“7天”期限。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已经被誉为救世主了,所以不能买。

久而久之,人们难免会产生疑问:怎么滞销果农的故事千篇一律,滞销水果却各有“精彩”?

每年开春后,水果都像灯心草一样滞销。

陕西礼泉的甜桃,整车倾倒;广东徐闻的菠萝无人问津,都烂在地里;山西临猗县滞销的苹果终于卖出去了;陕西大理黑布林,又堆成山了;



电商成了滞销专业户。/梨视频截图

平时只知道吃水果的人,脑子里渐渐有了水果原产地的地图。



铁老头,流动的农产品

滞销的水果每年都有,但是爆款的滞销IP并不总是有的。

“沟壑纵横”的脸上,舅舅眉头紧锁,望着前方,嘴巴微张,苦难就在眼前。卖什么滞销,这个人就叫“滞销爷爷”。

这些年来,“滞销爷爷”频频出现在电商宣传页面。有一段时间,我种了苹果、菠萝、橘子和西瓜...最后甚至开始卖文房四宝,承载量一度堪比李佳琪。



爷爷: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爱爆料的小仙女

“未售大叔”已经成为大家最熟悉的带货IP,但是大叔的身份依然扑朔迷离。

滞销大叔的故事还得从八年前说起。

2011年6月,摄影师刘源路过Xi临潼县的一个村庄,看到他的爷爷正在地里干活。他下了车,和他聊了几句。他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

在这些照片中,老爷爷或提着篮子在田里走,或弯腰摘菜,有一张甚至还羞涩地笑着。

但商家感兴趣的是老人一脸愁容望向远方的画面:花白的头发,忧郁的眼神,太有想象力空。这不正符合果农的“悲剧形象”吗?

时隔八年,刘源现在回想起来,已经记不清为什么会在照片里做出这样的表情。但可以肯定的是,爷爷是种菜的,他的菜不滞销。

事情,终于水落石出了。但刘源万万没有想到,当代互联网的“看图写作”竟然如此神奇。

转眼间,这张蔬菜种植大户的照片被P上了不同的“哭”字,成了所有滞销水果的金字招牌。

很快,滞销老爷爷就不行了,同款“滞销农妇”和“滞销小孩”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了。



@ Chezailu

从一些“滞销”水果电商平台公布的销售数据来看,此举的效果确实非同一般。

2016年×梦想助力农电供应商品牌助推的陕西富平滞销苹果,8小时售罄100万斤;2017年,助推的干鲜梨24小时销量达到110万。

2018年4月11日,微信公众平台“××田”一篇《果农的呐喊》被疯转,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急哭”的效果立竿见影:短短18天,就卖出了117万箱苹果,总重995万斤。

在这部滞销剧里,是果农表现了亲情,却是商家引导了这部剧。

有记者把网上滞销的广告给果农看,果农回应说都是商家教的。



好好的一场秀,不要曝光。/腾讯视频截图

在商家的手把手的指导下,果农们老老实实的配合着表演:站在破旧的房子里,手里拿着水果,对着镜头做着沮丧的表情,必要的时候还会讲一些商家早就准备好的台词。

滞销广告里的悲剧是真是假,主要看你信不信。



有些人买不起水果,有些人卖不出去

滞销的广告不一定是真的,滞销的水果却是千真万确的。

据《农村经济》统计,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mainland China共发生345起水果滞销事件。

也就是说,平均不到5天就发生一次。不得不说,这个数字还是有些让人吃惊的。

但另一方面,“果不免费”又是年年喊。为什么看起来那么贵的水果总是滞销?



价格标签让你望而却步,你也想不通为什么水果滞销。/图宠创意

首先,你看到的“贵”水果大多是进口的或者稀缺的,在一定时期内确实是供不应求的。

其次,水果滞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果农的盲目种植。一看到哪种水果长势喜人,就抓紧时间重新种植。

但最终全国种植规模会达到多少?今年消费者还会喜欢这种水果吗?种完了,怎么运出去卖?果农不知道,不了解,只能赌。

风水轮流转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水果市场。

还记得几年前第一次吃糖橙的感觉吗?体积小,易剥皮,无纤维感。咬下去,汁液溢出,软软的,甜甜的。吃了几个还想继续,但是价格不允许。



以前买糖橙都是数数的。/图宠创意

五年前,在糖橙,高产的时候,动辄七八块。

2012年以来,广西的明星柑橘产品堪称当地的致富神话。从唐菊开始,沃坎、御用柑、丑橘相继销售成功。

看到柑橘的情况很好,果农们砍掉了原本种植的果树,种植了糖橙、沃甘、丑橙等经济效益好的品种。

据《南宁晚报》报道,到2018年,广西柑橘产业规模全国第一,产量超过700万吨。

70万吨,也就是140亿斤。如果中国有14亿人口,每人每年要吃10个阿津才能消化掉当年所有来自广西的橙子!除此之外,其他省份的橙子不包括在内。

产量丰富,价格下降,难道不是好事吗?结果令人咋舌:2019年初,多份报道称广西柑橘大量滞销。

所以今年贵的水果明年可能会堆积滞销,价格暴跌。“水果滞销,玄学”弄巧成拙。

去水果店看看吧。以前十几块钱一斤的沃甘,现在四五块钱就能买一袋。

之前七八斤的糖橙价格,已经适当的退化成了地摊价,成了买不起水果的人的首选。

一转眼,价值跌了好几倍,柑橘自己都要哭了。果农能不哭吗?



今年的糖橙又便宜又好吃。/图宠创意

当然,水果滞销和水果贵的纠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销售渠道不畅。

按照传统的水果销售方式,水果从果园到达消费者手中,就像向西方学习一样。

一个出生在海南的芒果,来到北京消费者家中,需要经过“农民——商贩——产地批发市场——商贩——销售批发市场——水果店——消费者”六个步骤。

在这些壁垒中,水果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一是物流和储存过程中的损耗;其次,当他们最终进入市场时,他们不得不面对不确定性的风险。另外还有人力、房租等各种成本的投入。

六个环节下来,成本就上去了。

有研究人员计算过,如果果农把芒果卖到1元一斤,每个中间环节的成本叠加30%,那么这些芒果到了北京的消费者手里,就变成了昂贵的水果:一斤至少要13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水果店或者超市看到的总是这样:远道而来的水果要么不新鲜,要么对人类来说太贵了。

如果你袖手旁观水果货架,觉得芒果太贵,你可以选择不买它。买家看到市场形势不好,可能会取消原来的购买计划。但是农民种的水果是桥下的水。

相对于传统水果销售方式的被动,产地直销的水果电商在很大程度上真正疏通了水果销售之路。

一是水果到达消费者手中,无需经过复杂的关卡,运输损耗等成本较少;第二,依托平台大数据,果农种植规模和品种不再盲目跟风。

像这样认真扶贫助农,实现互利共赢的平台和商家确实很多。

但是,上面提到的可悲的营销现状,也在这些电商的营销中。“狼来了”的故事太多了,反弹只是时间问题。

前段时间“羊毛党倒闭天猫水果店”就是翻车的例子。



视频截图

水果店老板先装成卖水果的贫农,再详细调取其他店铺的信息。

也许是闭着眼睛。这个店主居然和Ctrl C一起写错了别人家的定价,400斤的橘子只卖28.8元,差点被毛党搞破产。幸好站台及时出手,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虽然它经受住了毛党的猛烈攻击。但是,乱用农民的房子,已经完全抹黑了消费者对这家店的态度。我想知道还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当面对原卖家时,这家店的店主不仅没有道歉,还语气乖张,宣称自己“渠道多到无法想象”。

更有甚者,部分农民供电商误入歧途。

但是竞争对手拼命压低价格,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以次充好。网上那么多9.9元5斤的水果,好吃的概率太小了。人骗一次,为了另一个水果品种骗一次,就消费了消费者的信任。

投机商家更多,采摘未成熟的果实,先上市,以获得市场最高价。

今年陕西黑布林的滞销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多少人被海布林的高贵价格说服了。/图宠创意

5月,距离黑布林成熟还有一个月。不好的商家等不及了,赶紧去接。一批不成熟的黑布林稍加包装,就“风风光光”上市了。

一个“义卖”平台这样描述他们的黑布林:“一口果浆瞬间滋润了整个口腔。”

可以提前采摘的黑布林味道能有多好?

只有买过水果的人才知道:“咽下去,果肉就干了,酸得张不开嘴。”



三分熟的黑布林真的不如三分熟的牛排好吃。/图宠创意

“今年的海布林太难吃了”——急于绿色上市的苦果显而易见:在海布林真正大规模上市之前,海布林的名声已经疯掉了。可想而知,这一季的销量会受到很大影响。

正式上市时,好果无人问津,滞销大戏再次上演。

买家罗说:今年黑布林市场需求骤降,价格开始收在1.4元,然后是1.2元、1元,甚至8毛钱。



高贵果实黑布林的后半部分。/@孕妇团在buy buy买的

正是因为商家不折不扣的操作手法,帮助农村电力行业积累的商誉逐渐流失。创立一个品牌很难;毁掉一个品牌太容易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耍花招是有效的,但也是有限的,所以靠耍花招成就大事的人,自古以来都没有。想用歪门邪道挣钱,不知道哪天就倒了。



我只想吃水果,不想做慈善

助推农产品每单单价不高,大多几十块钱就能买一箱。

用这么少的费用就有可能挽救生命。一开始,消费者往往没有花时间做出理性的决定就下了订单。

但是苦不堪言的果农太多了,每年都有滞销的水果。大家的钱不是风吹来的,水果也不能当饭吃。

能长久打动消费者的,不是“哭鼻子的果农”,而是水果的“质优价廉”。

利用好渠道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才是水果电商应该做的。

毕竟,人们买水果是为了吃,而不是为了慈善。用爱发电的招数卖水果是不行的。



不要把生意变成哗众取宠,这大概是实现水果自由的第一步。/ unsplash



[1]滞销:黑布林,在营销中的惨烈下跌...|农说卢不是白来的。

[2]广西柑橘:千亿产业的担忧与思考|丰收之州

[3]广西荔浦:糖橙滞销果农患“丰收之忧”| People.com

【4】为什么朋友圈的水果总是滞销?|爱范儿

[5]互联网模式下的农产品滞销研究|现代经济信息

[6]从《悲情营销》报道开始思考媒体的融合发展|广电媒体

[7]助农背景下的微信平台“悲伤营销”研究|现代商业

[8]基于数据挖掘的水果频繁滞销原因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

[9]中国农产品滞销舆情现状与展望|农业电商与农产品销售



作者|街头天使

欢迎来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