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会散会后,李嘉图很快就收到朱松涛发出的报表。看到这些报表,李嘉图倒是有些吃惊,他没想到报告分析得竟然很到位。哪些是正常的损耗维修?哪些是可以避免的?哪些是操作不当引起的?哪些是设备点检、日常维护不够导致的?分门别类,一项一项地加以分析,非常地清楚,并列明了改进措施,以及如何管控维修。李嘉图感叹说人不可貌相,看起来五大三粗的一个人,做这些分析工作却是一把好手!
李嘉图在ERP系统中导出上一年度的维修相关数据,用这些数据分析上一年度维修保养的处理情况,着重关注采购申请(PR)转采购订单(PO)的时间跨度,采购申请到结案的时间跨度。分析完毕,他找来王海燕和潘路。他说:“这些比较零散的事项,我们分成几类,分别来看。第一类是设备的定期保养,是否是时间到了,设备厂商过来保养后给发票,我们请款后付钱?“
“每次都是设备部门在系统创建PR,“潘路说,”有时会提前口头或用邮件通知我:哪台设备该保养了。我联系供应商,他们出报价,等报价批准后,他们安排时间过来保养。保养完毕我拿发票请款。“
”这么多设备,大部分的设备一年通常保养两到四次,这个工作量可够大的,难怪你忙不过来!你和海燕没有什么改善建议吗?”
“我以前的公司也是这么做的,就是一个苦差事!”潘路摇摇头说,“我实在想不出来该怎么改进…”
李嘉图看向王海燕,她在沉思。他耐心等待。 “其实做行车和悬臂吊的厂家昆仑公司提出过一个方案,”王海燕终于开口说道,“它们想签订长期服务合同,比如一年,比如三年,在这段时间中,价格是确定的,保养是定期的,时间到了安排时间服务就好,这样不管是采购还是设备部的工作量都会少一些。“
“什么时候的事情?“潘路说,”我没有听说过啊。“
“好像是昆仑公司在田秀丽经理要离开的时候提出的,后来没签订,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李嘉图眼前一亮,灰暗的心情出现了一丝亮光。在早会上,采购部被几个部门点名,着实脸上无光。其实他也想到长期服务协议的方案,能由下属说出来,比由自己提出的改进建议更好,更能落到实处。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思路。“李嘉图说,”潘路,请昆仑公司来谈一谈。定好会议室。发会议通知的时候,请设备部的朱经理也参加,还有王有成,新厂房的布局终归离不开行车和悬臂吊的。“他看到潘路点点头,“你可以和供应商这么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又有新的生意了’,他们一定会过来得很快。我在想,在谈设备维修保养方案的时候,可以选定一些易耗品或重要部件,在协议期内锁定价格,供应商要备货,一旦报修,能立马安排部件到位或人员上门维修,设备坏了,停机的损失是非常大的——“
“这个方法好!”潘路抢过话茬,出乎嘉图意料之外,“一些配件,特别是原厂的配件或指定的配件,交货期长,供应商总是给不出价格,不见到采购订单,供应商不安排配件发货或上门维修——“看到他的眼神,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他笑着说:”接着说……“,她摆摆手,”不说了,不说了……“她的窘态逗得李嘉图和王海燕大笑了起来,她也跟着笑出声来。
“我知道还有一些需要比价的情形,能说说是什么情况吗?”
“大部分的维修都是需要比价的,”潘路说,“系统转出询价单,请至少三家厂商来询价,这个过程不费时间,但厂商报价的时间就说不准了,有些供应商要到现场来看过之后报价;有些供应商报价的兴致不高,因为之前报过几次价,没被最终选择,就没有积极性了。很多时候,等报价周期很长,我一遍一遍的催他们,很费精力,还耽误维修的时间。”
“这就体现了供应商开发的重要性了。”李嘉图说,“不愿参与的供应商不断被淘汰,新的供应商持续加入供应商储备体系(Vendor Pool),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供应商不报价或拖延不报的情况,找凌霄和王有成处理。我和他俩强调一下:必须保持供应商体系的活力。“他转向王海燕,说:“海燕,你有没有什么建议?“
王海燕看着李嘉图,笑了一笑,说:“我以前和凌霄提到过,如果供应商不配合报价,就暂时不要列在优先选择的供应商中。现在执行的情况不够好,似乎因为供应商开发起来很难。“
李嘉图觉得王海燕提到点子上了。比价是公司的既定策略,当然是必须遵守的,供应商不能因为报价没有竞争力就消极应对。对于消极应对的供应商,剔除出去这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不管是谁的关系,也不能成为切换的阻碍,更不能让采购的决定被供应商绑架。
李嘉图梳理出设备维修的工作思路:
首先,对需求进行分类:是常规保养保养?还是维修?还是只买配件?服务可以后补订单,买配件一定要见到采购订单号码在送货单上,设备部门和仓库才能收货,避免事后花费大量时间澄清订单问题或对账难题。
其次,遴选合适的供应商作为年度供应商或长期战略供应商,签订3个月、6个月、一年的协议,或三年的长期协议,将备件价格导入ERP系统,缩短PR到PO的作业流程,以便能快速反应。如果是指定供应商,比如原厂或不可替代的厂商,依照协议作业,希望能一起合作把工作做到最好。当下可以做的,对于有资质要求的,和有资质的供应商签订年度维修保养合同,借助外力改善二级保养,减少维修的次数,总体上降低维修的成本。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必须不断开发新供应商,防止被人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