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品牌,追求的是什么?
追求品牌长青,产品长买,销售额有序向上攀升,经得住时间考验。需要达成以上成就,孵化能够出圈的“大单品”就必不可少了。
经常有人把大单品和爆品混为一谈,实际这两者之间有一定差距,一朝爆发,后继无力是我们所说的爆品,而大单品会跟随品牌,成为品牌基因中的一部分,屹立不倒。
产品品质决定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品牌立足的基石。任何针对“大单品”的营销活动都要基于品质过硬的前提下。
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一直都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现在越来越多的化妆品购买者往“成分党”方向发展,消费者开始用科学的眼光检验产品,对品质的要求自然更加严格。
大单品和爆品的差距也正在于此。爆品的昙花一现源于没有通过消费者检验关,没有形成口碑,反而是被列入黑名单口口相传,只能黯然退场。
当然,大单品也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与时俱进,不定时更新产品卖点、包装、配方,延缓的单品的“老化”速度。
这里所说的社交属性,可以理解为产品自身的“话题度”。
一般来说,产品想要具有社交性,就要赋予其足够多的共性标签,用以扩大覆盖人群,让消费者主动成为“自来水”,在社交平台发布“自用种草”,运转熟人经济,让真实和信任成为品牌向上攀登的绝佳动力。
社交属性对产品的购买转化大部分发生在看不见的群聊,即“私域流量”占大头,产品能在私域流量获取第一桶金,说明品牌已初具规模。
“卖点”的创造源于很多层面,产品的原料、成分、配方、外观包装设计、品牌理念,包括创始人,都可以成为产品的卖点。
以护肤品牌的大单品为例,SK-II的天然生物成分PITERA™、资生堂的“亚洲肌肤护肤方案”以及LA MER海蓝之谜的贵,就是从不同层面脱胎而生的卖点。
需要注意,卖点是基于产品本身属性的延伸,是对潜在消费者心理的一次准确定位,单纯为销售生搬硬造的卖点,反而会模糊产品路径,让品牌停滞不前。
良好的性价比好的性价比≠让利,更不是一昧的便宜。经过多次消费浪潮洗礼,消费者越发明白“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特别是在护肤品领域,在心理作用下,“贵”也能成为功效中的一部分。
而有关性价比的设置,仍然要看产品对应受众群体的消费能力,价格设置得过于便宜,会引来对品质的猜疑,价格设置过高,会被直接踢出购物清单。无论定价是便宜还是贵,只要让消费者有物超所值的想法,这个产品就已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品牌的建立源于口碑,而口碑的建立源于产品,大单品是品牌存活的根基,是品牌竞争力的一种外在体现。品牌不仅要做爆品,更要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大单品,支撑品牌长期良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