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神农架是一个沟壑纵横的山区,最高峰3100多米。然而,神农架虽然风光壮美,但山广人稀,经济薄弱,所以很多村民生活贫困。2014年,还有5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黄茂兵就是其中之一。
图为神农架风光。影像中国
一个
黄茂兵是阳日镇长青村村民。10年前,黄茂兵和父母拿着补偿款,搬到房县姐姐家,一住就是8年。
为了挣钱养家,黄茂兵告别了父母和姐姐,拎着行李出去打工。他勤劳、朴实、热情、肯干。他很快学会了砌墙和绑钢筋的手艺。
黄毛兵皮肤黝黑,精瘦,眼神明亮,给人一种敏捷干练的感觉。他在枣阳工地干的时间最长,一个月收入两三千。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苏,一个美丽的女孩。
苏比黄茂兵小7岁,枣阳人,在工地附近的一家棉纺厂上班。黄毛兵和苏在一起的时候很开心。他隐约觉得,苏也喜欢他。
但黄茂兵明白,结婚生活要有物质基础。但是看看你自己,我的父母都快七十岁了,我的三个姐妹都已经结婚生子了。想挣钱,想娶媳妇,只能靠自己。
但是,我既没有房子,也没有钱。虽然我喜欢别人,但是我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吗?黄茂兵没有想法。
2017年3月,长青村的溪水已经解冻,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这一天,黄茂兵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说,是黄毛兵吗?我是高廷菊。你最近怎么样?你还在外面工作吗?
黄茂兵在脑子里转了几圈,突然想起来了——这是长青村的村支书!
高廷举说,现在村里政策好,国网神农架供电公司帮扶我们村,很多扶贫干部都来了。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回来创业。大家齐心协力脱贫致富是没问题的!
“离开村子这么久了,你还记得我吗?”黄茂兵非常惊讶。
“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是我们常青村的人。你爸爸在村里,去年申请盖新房。他没告诉你吗?七十五平米,连床上用品餐具都准备好了。买点米面油就可以入住了。”高廷举说。
你现在能给我照张相吗?黄茂兵对此表示怀疑。
图片很快发出去了,新家在村委会附近,水泥路直通门口。高山上的几户人家放在一起,平均每人25平米。黄茂兵和父母分到一套75平米的新房。这些政策和手续都是扶贫干部跑的,然后他们的父亲签字。
从图片上,黄茂兵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他决定带苏去家看看。
苏一路惊叹到长青村。长长的峡谷,潺潺的溪流,抬头望去,是一片蓝天。白墙灰瓦的三居室,崭新明亮。苏包华说:“走在这里就像在一个景点旅游。”不过,嘀咕道,“苏这里好像有几个行人。走了十里,人不多。”
黄茂兵离开故土多年,突然做梦。现在回到故土,一切都焕然一新——村委会搬进了白墙青瓦的两层新楼;原本与小溪并肩而行的泥泞道路,变成了平坦干净、能走汽车的水泥路;原本破败、散落在高山上的土墙房焕然一新,像穿上了漂亮的新衣。
苏笑着说,“看你的样子是下定决心要回来了?”
黄茂兵笑了笑,“我不仅想回来,还想让你留下来。”
苏没有回应。过了一会儿,她说:“房子再好,也要出去打工挣钱。房子能扛在肩上扛走吗?”黄茂兵听后不吭声了。
黄茂兵给村支书打电话:我回来了。多亏了扶贫队和村里的帮助,新房子很漂亮。但是房子虽好,我却无所事事。没有工作或职业,很难在这里呆很长时间。高廷菊笑着说,你到村委会来,我们见个面,说说话。
二
“你对房子满意吗?”在村委会,高廷举笑着问他。
黄茂兵说,满意是满意,但只有房子是不够的。
站在旁边的助手万金明说:“我听说你姐姐家有一个养鸡场。你也在你姐姐家住了很多年了。我们建议你养鸡。嗯,会有市场的。我们可以送小鸡,教它们如何养鸡。总之,就是帮你上马,送你一程!”
黄茂兵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这个主意不错!不过,转念一想,他有点遗憾地说:“我现在的房子在山脚下。哪里可以养鸡?”
“这很容易。可以在老房子的地基上建个养鸡场,把鸡放养在山里。”高廷举说。
黄茂兵也想说自己缺乏启动资金。然而,我张了张嘴,没有说出来。他一分钱没花就住进了新房,已经很满足了。资金的问题,另辟蹊径。
万金明似乎看穿了黄茂兵的心思,笑着说道,“你放心去经营养鸡场吧。我们会想办法帮你弥补缺失的!”
这无疑是一颗定心丸。黄茂兵下定决心要回家做点什么。
但苏心里还是有些打鼓。养一个养鸡场不容易。从山脚走到老房子至少需要两个小时。黄茂兵知道她的顾虑,对她说:“你别忘了,盖房子是我的看家本领。在外打工八年,学会了盖房子的技巧。砌墙,抹水泥,扎钢筋,我什么都不会干。”
通往黄毛兵的老房子都是陡峭的山路。一边是刀斧削出的山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
老房子到处都是石头,但只有两个牛棚仍然矗立在一棵高大的核桃树下。黄毛兵抱住树说:“我生在这里,我希望在这里创造新的生活。”说着,转身看向苏:“包华,嫁给我吧!”现在扶贫政策这么好,我们奋斗几年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苏同意了,她认定黄茂兵在她心目中是一个勤奋肯干的人。这一次,她和他一起回村,眼前的一切让她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三
老房子留下的两堵土墙和牛棚,成了黄茂兵的创业之地。
2018年5月的一天晚上,黄茂兵去房县九龙沟,来回开车十几个小时,买了五百只鸡。在路上,他突然想到牛棚还没有通电。已经是晚上九点了,黄茂兵赶紧给高廷菊打电话:这些鸡晚上不能没电。室外温度19摄氏度,奶鸡要求36.7摄氏度。如果没有电,温度不够,鸡就会聚在一起,一聚就死。
高廷举接到电话后,联系了驻村第一书记、神农架供电公司纪委书记郑。晚上十点多黄茂兵到家的时候,看到阳日镇供电所的四个职工扛着一台发电机到他家门口。在手电筒微弱的灯光下,大家有条不紊地倒油、接线、启动。随着发电机的轰鸣声,大灯泡照亮了小屋。鸡很安全,大家都放心了。
第二天早上,阳日镇供电所所长谭文国带着十几名电力工人开始施工。旧的倒下的电线杆被换掉,新的12米长的电线杆被抬上山。经过一天的忙碌,工人们终于在天黑前完成了一条一公里多长的线路。牛棚通电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黄茂兵在老房子的基础上建了一个110平方米的养鸡场。在偏僻的深山洼地里,有用石头砌成的宽阔梯田,有崭新的平房,有孵化室、育婴室、温室、去温室,一个个标准化的流水线车间在这里逐渐形成。
2020年4月,黄茂兵又引进了一个孵化器,一次孵化800只鸡。从此,他再也不用出门买鸡了。养鸡场的规模越来越大,黄茂兵的腰包也越来越大。朋友们听说了他的创业事迹,都称赞他在山上建养鸡场,奔小康的魄力。黄毛兵总是傻乎乎地笑,笑容里带着幸福和骄傲...(蓉儿)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