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如何“瘦”如何“绿”
—邮政快递行业包装回收调查
本报记者祝君碧冯启宇
6月21日,国家邮政局发布最新统计数据。今年“618”活动期间(6月1日-20日),全国邮政快递行业揽收快件超过65.9亿件,同比增长24.24%。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1日,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400亿件。
快递业务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快递包装的“瘦身”和绿色转型变得更加迫切。随着快递包装的“绿色”意味越来越浓,快递公司和消费者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关于包装的事情?
从“班马邮路”到无人机送货,从人工分拣到机器人自动分拣...近年来,我国邮政快递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升,并以年均50%的增速实现了世界第一。根据国家邮政局实时监测数据,预计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将突破950亿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行业对绿色包装的需求也在加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让快递包裹更薄更绿,进行包裹的减量化、绿色化和循环利用,正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呼声——不久前正式实施的《快件包装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包装材料、使用方法、处罚措施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随着包装的“绿色”意味越来越浓,如何解决快递包装回收问题?快递公司的包装成本会大幅增加吗?消费者应该如何配合?经济日报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寻路是“可回收的”
“请提前通知收件人。这是一个可回收的快递盒。取的时候请帮网点回收。”朝阳区西坝河快递网点的快递小哥一边打包,一边提醒邮寄快递的钱女士。
如今,这种不同规格的可回收包装箱已经成为各大快递公司推广绿色包装的首选。它最大的特点是在包装过程中不需要胶水、钉子、胶带等材料,通过特殊的卡扣封口,在包装箱回收时可以折叠成扁平的纸板,非常方便。
“与普通包装箱相比,这种包装箱单件成本较高,但可以多次回收,防止浪费和污染。”海南省童渊网管部门网络服务负责人李昌祥告诉记者,这种新型包装盒已于2019年初在海南推广使用。不仅如此,在运输过程中,童渊海南地区所有网点还使用循环转运袋代替编织袋,封箱胶带越来越薄,并配备了回收快递包装的绿色回收装置。其中,海口海甸岛网点是童渊专门开设的绿色网点,希望推动快递包装由点到面的回收利用。
随着快递的快速增长,大量的“快递垃圾”随之而来。记者走访北京多家快递公司网点,多名快递员表示,过度包装是造成“快递垃圾”的主因。除了纸箱和塑料袋,大量用于填充易碎物品的塑料泡沫、用于固定的胶带、快递单据等都是导致包装材料过度增加的“主谋”。而且这些过度包装材料大多难以降解,严重增加了环境负担。
“目前快递行业已经普及了电子运单,纸张本身可以降解。所以‘污染’的矛头大多指向塑料袋和胶带——这也是阻碍纸箱回收的‘罪魁祸首’。”京印院青岛研究院院长、国家快递业绿色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基地负责人朱磊告诉记者,“‘快递垃圾’加大了环境承载压力。目前每个城市的垃圾收集量几乎饱和。”
可见,使用环保包装材料已经成为快递行业的必然趋势。“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不断减少快递包装的浪费,推动包装的减量化和回收利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日表示,目前,苏宁物流全国电子运单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共享快递盒已投入使用超过1亿次。生鲜回收箱已在45个城市应用,每天节约超过5万个泡沫箱。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快递绿色包装使用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北京将在同城快递中推广使用回收箱等可回收快递包装,到2025年使用比例不低于同城快递业务量的10%;特别是明确规定了快递包裹尺寸,要求快递包裹空箱率小于20%。
使用环保包装材料是实现绿色包装的有效途径,但与普通包装材料相比,其价格明显较高。记者了解到,无胶带快递纸箱的成本比普通快递纸箱高出两三倍甚至更多;可降解塑料包装制品的市场价格通常是普通塑料包装制品的1.5倍左右。
虽然“绿色”包装抬高了成本,但记者从部分企业和消费者处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快递公司的快递成本并无波动。一些快递公司网点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客户可以选择快递袋或者可回收的包装盒,价格上也会有相应的优惠。
回收是一个难题
“有的客户寄的时候会告诉我们,外箱多放点馅料,防止货物受损。”大云快递北京潮阳区R&F城服务部的快递小哥金国华告诉记者,他在包装的时候,按照公司的规定是不会过度使用包装材料的,但是当用户取出货物的时候,箱子等包装材料基本无法回收,只好扔掉。
目前大部分快递包裹都被用户当做可回收垃圾扔掉了。顺丰快递员小昭发现,纸箱等“高价值”包裹更容易进入循环,而泡沫、薄膜等难以处理的“低价值”包裹却处于无人回收的窘境。
以后快递包装可以被快递公司回收吗?《快递绿色包装使用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寄递企业应当采取措施回收快递包装。其中,寄递企业应当将废弃的可回收包装物按照纸质、塑料、纺织品、金属、其他等类型分类存放,并根据不同类型与有资质的回收机构签订处置协议。
此外,寄递企业应当通过官网、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网点或者在包装上印刷等方式告知终端消费者快递包装的回收渠道,并根据实际需求和回收效果配置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还应通过送优惠、积分回馈、绿色信贷等激励机制,引导消费者将包装退回回收点。
对此,有快递公司表示,由于快递包装回收体系并不完善,单纯依靠企业的力量很难推动回收体系的建立。首先,回收的快递包装盒种类繁多,规格各异,分类回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快递包装的回收效率。其次,目前集中回收到快递企业存放点的包装箱还很少,消费者拆解时包装破损严重,快递点很难再利用。
张建议,法律法规应与公共处理系统相衔接,以确保绿色物流的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倒逼绿色物流体系建设,从而构建回收体系,降低绿色物流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借鉴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建设的经验,促进公共包装垃圾回收处理体系的形成,达到降低企业包装成本、加快绿色物流建设步伐的目的。
“绿色物流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不能只靠个人和企业,需要全社会的全面参与。”张对说道。
海南童渊网络管理副总经理万宇阳也承认,在推动绿色包装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难以购买全生物降解等绿色包装;用户对相关工作缺乏理解和支持,导致可回收包装箱回收困难。“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解决可回收包装的回收问题,比如在盒子里设置芯片,实现可追溯、可回收。”万宇阳说。
技术增强了
如果快递包装有一个智慧的“大脑”,从应用到流通、损耗都可以人为控制,相信对绿色包装的推行有很大的帮助。如今,这项技术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据德邦快递集团副总裁田敏亚介绍,德邦快递早在2018年就成立了包装R&D部,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进行包装减量化、可回收产品的技术研发,借助科技力量为快递穿上“绿色”衣服。
一个圆形的转运袋和圆形的快递箱,通过植入芯片,建立追踪系统,可以实现圆形包裹的有效共享,充分发挥每个快递包裹的价值。有了这个系统,德邦快递可以对中转袋、快递箱的申请、流转、调拨、维护、损耗等进行管理,从而将一次性耗材转化为可回收利用的资产。
业内人士认为,普及可回收产品或通过科技手段减少重复包装、提高包装材料效率,将成为快递企业应对包装材料成本上涨的主要方式。
“利用科技手段,我们把一般包装袋的厚度从7微米降到了5微米。到2020年底,已有近20万个包装袋投入使用,直接减少塑料消耗1324吨。”田敏亚表示,公司在努力推广绿色包装的同时,采取减包、回收、可降解材料等措施,不断注入科技力量,提高资源利用率。
此外,德邦快递每年还将营业总收入的1.5%至2%投入科技研发,加快完善智能物流系统,实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为快递绿色发展赋能。
高科技赋能邮政快递行业不仅体现在快递企业,上游供应商也需要技术创新。青海恒耐特包装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毛瑞龙告诉记者,随着快递绿色包装的不断推进,纸质包装已经被大众广泛认可,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回收利用价值。“作为一家纸包装制造商,我们正在积极开发外包装和运输包装的新产品。例如微型瓦楞纸箱、蜂窝纸板等。,尽可能制造可重复使用、可回收的包装材料,助力快递行业绿色发展。”毛瑞龙说。
机制提升力
一个产品出厂的时候会有包装,卖家甚至可能在送到买家手里的时候就包装好了。各主体通常只关注自身需求,忽略快递包装对环境的影响。“快递包装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多个市场主体,需要产业链各端的配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副总工程师文告诉记者。
卖家关注的是如何降低成本,用户希望东西能安全送达,快递小哥关注的是一次送达尽可能多的货物……“我们希望在不同主体和不同诉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利。”文说,“要真正实现快递包装的绿色发展,需要政策、技术、社会管理等多种手段的配合。”
为此,专家建议,应出台兼具强制性和鼓励性的绿色政策法规,制定包装材料质量和使用的强制性标准,建立快递周转金制度,通过各种监督渠道提高公众的绿色意识。
“从政策上看,出台一个行业标准并不容易,但只有尽快制定规范快递包装材料和使用的相关标准体系,才能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商家在市场竞争中找到方向。”文认为,很多快递企业都想走绿色发展道路,但缺乏资金支持。“受疫情影响,网购越来越多,快递包装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建议建立快递周转金制度,支持绿色包装技术的R&D和推广。”
目前已有多家快递公司推出可回收快递盒、共享循环箱等措施,初见成效,但对快递垃圾的处理仍影响不大。究其原因,有专家认为,快递垃圾问题不能只靠快递物流企业,应该与包装生产企业、电商平台、商家“三位一体”相结合,真正实现快递包装的优化、升级、减量化和资源化。
比如快递包装供应商要有创意,生产可回收、更环保的包装材料;快递业务量最大的电商平台和商家,在保证商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二次包装。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循环经济专家段也认为,快递包装的环保不能只盯着快递公司,电商企业也应该加入“绿色行列”。
“据了解,80%以上的快递包裹来自电商。这类邮件的包装材料一般由电商提供,快递公司只提供投递服务。但目前电商销售的商品缺乏绿色包装要求,这也限制了绿色包装的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