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长三尺三是多少厘米(中国故事丨为了山里的孩子有学上!庄元军35年默默坚守乡村学校)

中国网12月18日讯(记者曾瑞欣雷厚兰)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1年9月“中国好人榜”,吉林省临江市教师庄荣获爱岗敬业类“中国好人”。中央文明办给庄的颁奖词是《乡村教师送百余名孩子走出大山用粉笔点亮教育灯》。庄是吉林省临江市六道沟镇向阳村唯一的老师。他35年来一直扎根在教育第一线。庄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大山深处原本混乱的村五社教学点,独自负责教学点的一切工作。20年来他没有抱怨,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这个教学点的班级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2006年教学点合并时,庄自告奋勇到山上面的向阳村教学点,每天骑着摩托车往返70多里山路上班,不管严冬酷暑,风雨无阻。时至今日,年过50的庄依然坚守在农村小学的讲台上。

在山里坚持住



这张照片深深打动了记者的心:庄袁俊先生穿着一件旧的蓝色棉袄,戴着一顶旧羊毛帽,蹲在火墙前生火,给火室添柴火,庄先生的右臂袖子上有个洞。

吉林山区冬天有多冷?零下30-40度是很常见的。冬天学校经常被大雪覆盖。农村学校条件差,没有暖气。教室里的孩子有多冷?

每天早上6点,天还没亮,庄就从山脚下出发了。冬天忍受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寒冬月的清晨,我遭遇了高寒地区的寒风。没多久庄就骑上了摩托车,全身完全冻僵了。他的手冻僵了,手指上的血冻住了,手指变得惨白。他把手指放在摩托车发动机上烘烤,然后继续往前走。庄到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附在教室的防火墙生火,让孩子们到教室后能暖和一点。教室里的防火墙略有改善。在此之前,多年来,庄老师都是把废油桶改造成炉子,放在教室里烧柴。铁桶和铁管相连,把烟排到教室外面。

“孩子太小,冻不住。”庄老师对说。在这个只有10名学生的农村小学,庄坚持了30多年。



500多米的高山海拔,40里的崎岖山路,30多年的默默坚持,两个偏远艰苦的山村教学点,无数渴望未来的孩子,这就是他面对的工作环境。50多岁的他,每天上班就走近40里山路,爬上高寒地区陡峭的山顶。他所经历的磨难不用多说,冬天更是难以忍受。

“我是党员,也是老师。不管多苦多累,我都要带着孩子走出大山,一个都不能落下。”这是庄最简单的愿望。为了山上的孩子,他再苦也不退缩。庄在农村教育战线工作了35年,一直坚守在生活工作条件最差的教学点和教育第一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农村教育,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无私奉献,以一名教师对人民教育的忠诚无怨无悔。

从年轻代课老师到白鬓

18岁那年,庄考上了村里的代课老师。从此,他以代课老师的身份踏上了乡村教育的道路。1986年3月,原草顶子村乱泥塘村五社教学点教师被调离。因为条件艰苦,没有老师愿意去,师资短缺,还有十几个孩子等着上学。刚参加工作的庄被安排到大山沟教学点工作,那里没人愿意去。在那里,他一个人负责两个年级,有时甚至是三个年级,也就是初一、初二、初三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因为他是学校唯一的老师,学生们在一个教室里双人上课,庄一个人负责教学点的所有工作。



刚到山里的教学点,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间破旧的土房——校舍千疮百孔,教室东边的山墙塌了一个大洞,里外已经通透,屋顶漏雨。他让父亲和亲戚帮他修墙,还挨家挨户请村民周日和他一起修漏雨的屋顶。学校里没有厕所。庄袁俊到处找木板,自己钉了两个木马桶。他没有烧柴,而是带领学生上山捡柴。教室里到处都是钉着的塑料布和纸壳。他带领学生春天采摘山菜,秋天采摘野果,然后到40多里外的八道沟市场把钱卖了,再买玻璃背,一个个摆好。起初,他带着学生们上山去捡柴火和蔬菜。山里的路崎岖不平,孩子们太小了。庄担心孩子们会摔伤,所以他独自上山。通过他的努力,教学环境得到改善,教室里灯火通明,学生们拍手欢呼雀跃,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庄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1991年,庄有了一个从教学点转岗到农村土地站工作的机会,但他想:如果我走了,就再也不会把人送到这里了,因为这里太偏远太艰苦,孩子还会面临上不了学的窘境。他爱他的学生,懂事的学生也爱他们的老师。在山里,这个守护者是如此珍贵。当他们听到老师要被调走的消息时,孩子们用不情愿的眼神看着他。

看着孩子们的不情愿和村民们期待的眼神,他留了下来。我在这个教学点工作了20多年,工作之辛苦超乎我们的想象。



1995年8月,连续几天的暴雨导致学校不远处的小溪流暴涨。洪水决堤时,冲出了一个大洞。在冲下两户村民的房子后,它又冲向了学校的教学楼。庄袁俊迅速带领村民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柴火堵住了缺口。经过两天两夜的战斗,学校终于得救了。在抗洪保校的过程中,他临危挺身而出的行动被村里的老党员丛培文看到了。丛培文找到庄,向他介绍了一些党的知识,希望庄能向党组织靠拢。在丛培文的帮助下,今年秋天,庄向党组织递交了他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两年后,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庄因工作出色,被授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三尺三是多少厘米

用爱和责任点燃农村孩子的希望

2006年8月,六道沟镇向阳村教学点教师退休。那时候没人愿意去三四十里外的山里干活。庄自告奋勇来到向阳村高山上的教学点。



还是一个人,还是教双班。因为家在六道沟镇,教学点没有宿舍也没有班车,庄买了一辆摩托车,每天骑着上下班70多里路。山路陡峭,来回要两个多小时。每天早上6点就得走,冬天天还没亮。当我晚上回到家,到处都是灯光。年复一年,无论风霜雨雪,每天都是这样。最让他害怕的是冬天亮如明镜的山路。他骑摩托车摔倒,滑入山涧,这是常有的事。他经常受到死亡威胁。最严重的一次,一辆车把他撞出10多米远,差点要了他的命。



对庄来说,最痛苦的是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寒月的清晨,骑着摩托车顶着高寒地区的寒风,手冻着脚冻着,站在地上都站不起来。他跺着脚,又跑又走,头盔罩上结了霜,只能打开。寒风吹在他的脸上。苦是说不出的,有时候他都不想活了。庄的脸一年比一年冻伤肿胀,你的眼睛看不清路。妻子心疼地给他擦上冻疮膏,贴上胶带。手脚冻伤,每到冬天脸就红肿,关节炎,膝盖疼的走不了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庄一天也没有耽误学生们的课。

最难的是,大雪封山的时候,半米多的大雪骑不了自行车。庄袁俊在厚厚的积雪中跋涉了两个多小时。到学校后,他要把两米多厚、堵住教室门的积雪挖出来,清理操场上的积雪。做完这些后,他累得浑身发抖。但是,再累也要给学生上课。每天,庄早早地来到学校,生好炉子,让学生们来了也能上一堂温馨的课。教学点没有足够的柴火取暖,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去山上捡。等身边的干柴枝全没了,他就去农田里捡玉米秸扛回去烧,因为他知道受凉是什么滋味,所以就算再辛苦再苦,也不能让孩子冻着。

庄的亲戚看他工作这么苦,就对他说,你在这里这么苦,挣的钱又不多,一年要花三四千斤粮食,何必呢?亲戚劝他离开,不要留在山里。“我不能那么做,会耽误孩子的一生,我永远都不会安心。”在庄的心目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学到知识,走出大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庄工作努力,村民们都记在心里。向阳村怕他在那里呆不了多久,村委会专门开会研究怎么留住他。不过,庄并没有打扰村里的任何一点。所有的困难都是他自己克服的,他在那里呆了一段时间。

疾病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压倒他。10年来,他没有为家里耽误过一节课。在教学点辛勤工作了30多年后,他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他继续服用“救心丸”上课,没有一天休息,口袋里装着诊断书。2014年3月,庄在下班途中,因路面结冰摔倒,右腿骨折。他只休息了两个多月,然后拖着受伤的腿一瘸一拐地去上课。“我晚去一天,孩子就要多在家呆一天,学习就要耽误一天。”虽然一次活动弄伤了我的腿,但他知道孩子离不开他。

用爱温暖学生的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从不放弃一个学生。不管是贫困生还是智障学生。2011年,庄班的一位名叫周瑜的同学从长白县调了过来。因为父母离异,缺乏母爱,他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不爱交际,经常打同学。他上课不专心听课,也不完成作业。庄通过家访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处处关心周瑜,烧温水给他洗手,带他去学校吃热腾腾的午饭,给他剪指甲,从家里给他带水果。庄也发现了周瑜的闪光点,让他教其他同学画画,让他有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庄还让他的同学和周瑜一起玩游戏,让他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渐渐地,周瑜变得喜欢和同学一起玩,越来越离不开大家,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庄给周瑜补了他没学好的知识,很快周瑜就赶上了他的功课。后来他的成绩一直是班里第一。离开村子去别的学校读高年级的时候,周瑜的奶奶告诉庄,周瑜经常在夜里睡着后大喊:“庄老师,我不想去。”“教书是一件良心的事。要对得起家长和学生,就要付出100%。”带着学生走出大山,看着他们上大学,工作服务社会,是庄最大的满足。左和他在向阳村教学点教过的其他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校。当学生们给他看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是他最开心的时刻。在孩子们心中,他既是老师,又是父亲。

2013年,庄的班上来了一名新生——龚。她家刚从云南的一间小屋搬过来。她没有上学前班,学习跟不上。再加上家里穷,她爸爸让她辍学在家。庄每天都去宫家做她父亲的工作,他父亲终于被说服让女儿继续上学。为了解决宫家庭的困难,庄资助了她的学习。2016年秋天,庄的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名叫袁德云。因为智障,袁德云生活不能自理,老是流口水流鼻涕,庄给他擦屁股。袁德勇上不了厕所,庄袁俊就拉着他,解开他的裤子,给他擦屁股。袁德勇的手脏了,庄老师就给他洗。庄也针对他的特殊情况进行了教学,在庄老师的关心下,他进步很快。袁德勇的爷爷感动得流着泪握着庄的手,嘴里不停念叨:“我该怎么报答你的恩情!”

三尺讲台捧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

作为一名教师,庄坚持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他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做好课前准备,积极向老教师学习,也学到了很多教育教学理论,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他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



众所周知,双班教学的复杂性,两三个年级在同一个教室,给这个年级讲课,其他年级也在听,不同年级之间互相干扰,教学效果很差。在教学中,庄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上课时,他先给高年级学生布置预习题,让他们自学,然后给低年级学生讲课。讲完后,他安排低年级学生做练习,然后给高年级学生讲课。各年级的讲课时间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做到动静适当,精心多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他还采用了一对一帮助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同年级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同学,高年级同学帮助低年级同学。这就把劣势变成了优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容易被外界吸引、好胜心强等特点,他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一比”“一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由于庄袁俊对工作认真负责,他所任教的教学点的教学成绩每年都在六个领域名列前茅,受到镇领导、学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017年春天,随着六道沟镇村民搬迁,村与教学点合并,庄袁俊结束了在教学点31年的远程农村教育,再次回到六道沟镇中心学校。作为学校年龄最大的班主任,在新的岗位上,虽然有着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但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庄怕自己年龄太大,跟不上新时代的工作要求,于是主动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教材教法,下更大的功夫提高教学质量。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研究和教学上。午饭后,他去教室“一对一”辅导学生,下班不离校。他默默批改作业,研究教学方法,教学示范班、教研班,他都在场。现在,庄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行动和严格自律的作风改变和升华着身边的一切。他的女儿也通过了特岗教师考试,像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续写着对党的忠诚和对教育的梦想。



尽管贫穷和困难,作为一名党员和教师,庄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神圣而光荣的职责,35年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面对记者的提问,庄先生说:“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乡村教师。山区的孩子不能缺课,一个学生也不能落下。”三尺讲台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在过去的35年里,庄袁俊已经把100多名学生从大山里救了出来。庄用手中的粉笔,用心、用情地书写着孩子们充满希望的未来。(本文图片由庄先生提供)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