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142857”这个数字吗?无论你怎么计算加减乘除,最后的结果都会是这组数的重组,或者倍数的组合,说起来很麻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快速百科”或者百度一下。
它不是一组普通的数字,而是一组在埃及金字塔中发现的神秘数字。
不止一个埃及,阎罗文明与数字,希腊文明与数字,东方神秘文化与数字等。,都隐藏了数字的秘密。
中国文化被称为神秘文化,主要体现在《河图洛书》、《易经》、《老子》、《庄子》等经典文献中,以及更多的民间传统巫术、风水、符文等神奇现象,都是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的存在形式。
对于世界的起源问题,中西思想家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最具代表性的是希腊数学之父毕达哥拉斯,他认为万物皆源于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探索自然的奥秘。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1”是数的第一原理,是万物之母,代表智慧。“2”是反对和否定的原则,是意见;“3”是万物的形式和形态...“10”包含了所有的数字,完美而美丽。
这种理解非常接近中国思想家老子的世界本体论。
老子在论述宇宙万物的生成论时说过,“道生一,生二,生三,万物三”。其中“一”也是首要原则;“二”是对立的意思,但不是毕达哥拉斯所说的对立与否,而是互根互补(这也是西方哲学二元论和中国一元论的区别);毕达哥拉斯的“3”达到了万物的形与形,而老子认为“3”不是万物,而是万物由此而出。
于是这个“三”就成了宇宙的关键数。
除了老子的世界本体之外,《易经》八卦的每一卦都由三爻组成,分别代表了事物发生、生长、衰退的三个过程。
中国三教中,道教有“道、经、师”三宝,佛教有“佛、法、僧”三宝,儒家有“君、父、夫”三纲,西方基督教中,神是“父、子、灵”三位一体,伊斯兰教有“主、经、人”三要素...
为什么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喜欢用“三”作为范畴,是巧合还是必然?为什么不用“二”或者“四”呢?
为什么是“三”?“三”就是完美。受毕达哥拉斯“万物源于数”思想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三”这个数代表着整体性,是通过观察自然而获得的,用它来祭神和斋戒是最合适的。比如古巴的巴比伦人把天和地看成一个整体,两者都是由三个区域组成的,这种观点与人类的存在密切相关。
在希伯来人和古埃及人眼里,“三”这个数字象征着“很多”。比如苏美尔语中的“三”就是“很多”的代名词,体现了人们对幸福和快乐的美好憧憬。
“三”是人生之道。在中国,“三”不仅仅是“多”的意思,还有实在的意思,比如“三光日月星”“三皇五帝”,这些都是简单的数字。而老子的“道生一,命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是简单的一堆数字,而是宇宙生成论。
一般认为“三事”中的“三”是确切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是大概的数字),老子赋予了“三”生命的能量和智慧的光芒!从此,道教的“三清四御”、“三十三天”、“三足随神”都有一个“三”,意为“命”和希望。
在《道德经》中,“一二三”是指宇宙的初始状态,阴阳,阴阳的和谐。一是整体观,二是方法论,三是生成论。“123”的转化过程是宇宙从“一”的混沌状态分裂为天地阴阳“二”的部分,其中阴阳交织成“阴阳和合”的三气。这是老子独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可能解释清楚世界的起源和“道生万物”的深刻含义,也不可能获得“三”的智慧。
在古代,人们并不知道春秋之变和四季轮回的道理。据说,当我们到达富时,人们开始在高台上测量太阳的影子。人们用泥土搭建了一个平台,在平台上立了一根杆子,在地上刻了一个标杆,记录下每天不同时间太阳和月亮影子的长度。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爻”字的由来:土加土形成“圭”,表示高度,竖的“卜”表示基准和刻度。
《一邪辞下》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后起八卦。”唐代孔英达对此评论说:“近身者,亦属眼耳鼻口;远取物者,若雷锋山泽之流也,远取物近则万物皆在其中,故起八卦。”
但是为什么每个卦都是由三个卦组成的呢?
人类最早的世界观是一天一夜,整个世界就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也是在这个时候,产生了“世间所有的美都是美,恶已经是恶”的思想。
在这个世界上,是分男女的。伏羲通过“亲近”观察动物世界的变化,所以他用阴阳分别代表夜、日、性。阴阳的形状是象形字,来源于男女,代表天地对立、刚柔相济、冷暖、昼夜等。于是,人类打开了易道的大门,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照耀着中国。
但这远远不够,因为在一天中,有日出的早晨,明亮的中午,和太阳迫使西山的黄昏。凌晨和晚上呢?
所以祖先用三个卦,通过三个卦的不同组合来表示时间的运动过程和状态。比如用一个卦代表白天,两个卦相加形成三个卦,在黑暗中倾向于某个时间段,而由两个卦和一个卦组成的三个卦则倾向于白天。
同样,三个阴卦的组合代表子夜,最黑暗的时刻,也就是后来的坤卦。三阳卦合起来代表正午,也是最亮的时候,后来就成了占卜。
所以先天八卦,上为干卦,下为坤卦。代表光线的亮度。干卦是三个相连的光,表示最亮。坤卦是三个断开的光,代表最黑暗。
也就是说,先天八卦中,宇宙八大元素,天、地、水、火、雷、风、山,不够用,四个不用,三个正好。因此,这“三”逐渐演变为华夏先贤观测天文地理的原始依据和数字信仰。
后来人们发现,这“三”几乎可以适用于生活中的一切。从而得出“三”具有稳定性、普遍性、渐进性、有序性的特点,如古人所说的“远离家乡”、“约法三章”、“有见地”等。
后来“三”的用法和含义在桑麻中从天文地理延伸到农作物,从国家治理延伸到日常生活,如“三权”、“三驾马车”。幸运被称为“三生有幸”;人之死,谓之“三寸之气”;道教有“三清”,朝鲜有“三宝”、“三清”、“三公”,人有三代三生,都很深刻有趣。
关于“三”的生活层面的成语、词语、表达太多了,但“三”的神奇是普遍而深刻的。天地万物来源于三,不是三本身就是三的倍数,九是阳的最高数。在道家哲学中,“九九归一”是指从起点到终点,再从终点到新起点的无尽循环。
老子的宇宙生成观认为,宇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一而万的生成过程:“世间万物皆生于有,生于无。道生一,命二,命二,命三,万物三。万物阴阳,中气和合。”
宇宙就是这样从无到有,从一个到两个到三个,最后到一万个,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一切皆源于虚无,不是空虚无,而是元初。老子说“万物的无名之始”,“无”是命名万物初始状况的专用术语,“无”是“初始”,与万物诞生后“有”的状况不同。
老子的“无为”是指万物初具雏形时的作为。意思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事情处理在萌芽状态。
道家经典《管子》、《扁鹊三兄弟》、《韩非子·玉老》(源于道教)、《扁鹊遇上蔡桓公》、《黄帝内经》等都是对无为的精彩阐释。可惜后人不予理会,相信魏晋以来玄学家的曲解,甚至到了今天,大部分论者仍沿袭魏晋宋等儒生的观点,强行将“无”解释为“无”,导致老子思想脉络不畅。
“道生一,命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万物有道,万物之道统一于“一”。道生万物,附万物,所以万物有道,道在于万物,即“德”。
“一”的意思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为之奋斗”,还有“上不去,下不去,...然后你没看见,只是你先没看见。”它是所有法律的来源,即“元法律”。这个“一”来源于“道”的理论,但不等于道,所以法不等于道。
道生生不息,产生“一”,既是天地之母,也是万物之归宿。“一”包含阴和,阴和的搅动和中和使淡清者浮上来,重浊者凝下来,于是天地分,燥旺。
无是万物在道的作用下的初始状态,但有万物的当下状态。在“中气和合”的作用下,第三方为“三”。这就是阴阳运动产生的“中气”。
有了这“三”,就有了一切。三全——万物、万物、万物、万物、万物、修身、齐家、治国、立功等。,万物处处蕴含着“三”的奇妙的生命原理,没有什么不是万物修炼的结果。
所以,“三”的前面是“一”,“三”的后面是“一切”,是“一”和“一切”的中间点。从“一”到“三”是普通人的自然之道,从“三”到“一”是教书的人的自然之道。常人的自然之道是顺应人性的贪婪,道人的自然之道是顺应“得而复失,甚至无为”的自然之道。这就是背后的秘密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