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首付新机”、“一价金不告诉克重”、“美容院免费体验”[S2/]
如何打破商家诱导消费的套路
●有消费者投诉,在线下实体店或线上平台购买手机时,被商家诱导办理了租赁代购业务,陷入了消费陷阱。许多投诉者是未成年人。
●在购买或更换新的黄金饰品过程中,存在诱导购买价格较高的黄金的情况。对于一个价格的黄金,一些商家不仅没有告知兑换规则,也没有明确标注首饰的重量。
●近年来,美容领域一直是常规消费者消费的重灾区,主要包括以免费体验为噱头诱骗女性进美容院买卖、虚假宣传、洗脑办卡、花钱无效果等。
回忆起去年“买”手机的一次经历,来自贵州桂阳的学生李欣(化名)直言,那是一场噩梦。去年4月,她去当地一家手机经销店购买了一部售价3000元的手机,店员忽悠她进入了以租代购的陷阱。
她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店员鼓励她在某电商平台下单“购买”这款手机,称可以分12期付款,享受低息优惠。她匆匆签了购房协议,当天就付了1140元,以为以后每个月只需要付不到200元,没想到以后每个月要付490元。
“后来才知道,这个手机是租来的。当时交了1140元,其中650元是押金,490元是房租。之后每个月要交490元的房租,手机直到12个月后才属于我。这样看来,这款手机的价格远远超过3000元。”李欣说,又交了5个月的房租共计3590元,她还不起钱,被电商平台催着给她通讯录里的人打电话催收,这让李欣压力倍增。
这不是个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近日,有一批消费者投诉,在线下实体店或线上平台购买手机时,被商家诱导办理租赁代购业务,陷入消费陷阱,其中643起投诉与上述电商平台有关。许多投诉者是未成年人。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消费套路,消费者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其中,损失财产,影响平静的生活。那么,有哪些常见的消费套路呢?消费者应该如何防范和维权?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零首付买新手机
因无力偿还租金被起诉
记者发现,像李欣这样在这个电商平台上租借手机的未成年人还有很多。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投诉中表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以租代购,还以为是分期付款买手机。其中,部分未成年人因无力偿还租金被电商平台起诉。
2020年11月21日,刚满16岁的李龙(化名)被手机店店员诱导在电商平台上租了一部手机。刚到广东东莞的时候,李龙的手机不小心摔坏了,碰巧看到一家手机店贴的“零首付分期付款买手机”的海报,就上门咨询了一下。
当天,李龙选中的手机售价不到3000元。据店员介绍,他以为是3000元,分12个月还,就赶紧签了合同。众所周知,我一个月要交520元房租。反应过来后,他以为自己被骗了,于是一个月后没有还。
目前加上违约金,他欠电商平台10571.08元。
直到收到开庭通知书,李龙才明白什么是以租代购。
记者登录某电商平台微信官方账号,发现一份“免租”价目表,有的需要首付,有的不需要。月租价格在301元-515元之间,主要根据手机型号和内存不同而不同。比如某品牌手机,官方售价2600元,8+256G,首付0元,月租500元。
之后,记者下载了该电商平台的手机App,发现如果需要申请租用手机,需要先进行实名认证,并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申请通过后,需要在24小时内签约。签完合同,就可以按照申请的模式去店里取货了。如果选择物流配送,平台两个工作日送达。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记者致电该电商平台客服。客服告诉记者:“产品只有租期内的使用权,你可以选择租12个月或者9个月,在所有租期的租金全部付清之后。我们给用户手机的使用权,手机就是你的。”
其间,客服反复确认记者是否是第一次租飞机,并表示如果是,需要提供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客服还表示,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现在不会办理租赁业务,以免出现付不出房租的情况。
那么,相关电商平台是否可以向未成年人提供租购服务呢?
对此,北京贾云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认为,以租代购是否违法,主要看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比如是否存在虚假宣传或者违约金过高等。如果违约金过高,消费者在与法院发生纠纷后,可以要求法院调整违约金的数额。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俊海认为,租赁代购平台有义务准确、完整地告知消费者这种商业模式的详细信息,比如什么是租赁代购,是租赁代购,还是租赁进代购等
“如遇欺诈,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可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要求解除合同,商家必须返还已收取的费用,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刘俊海说。
“以租房代购平台为业务目标,不仅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也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认为,以租代购不适合未成年人。如果必须与未成年人做生意,还应得到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同时,相关部门要对租赁代购平台的租金进行审核和监管,避免平台设定的租金远远超过产品本身的价值。
拒绝在整个销售过程中权衡
金价被质疑
今年春节回家前,陈明(化名)去了深圳某商场的一家黄金珠宝店购物。店员推荐了一款9672元的金手镯。在购买过程中,店员拒绝称重。购买后,陈明觉得手镯的重量很轻,于是去商店申请重名,仍然被拒绝了。最后他去附近的金店称了一下,得知这个手镯只有9.07克,相当于1克黄金1000多元。
“就算有加工费也不会这么高吧!”陈明直言不讳地后悔了。
无独有偶,2022年1月1日,深圳市民林翔(化名)在深圳某商场看到一家门店刚刚在搞活动,于是打算买一对金戒指。最后,林祥华花了8000多元买了一对原价9000多元的金戒指。她回家时只有10克重,每克的价格几乎是黄金市场价的两倍。
起初,林翔原本想买克数的黄金,但在这家店里,克数的金戒指只有四种款式,其余都是一个价格的金戒指。“以克计价的金戒指款式太少,一价金戒指很时尚,不自觉地被吸引过去。没想到这么大的‘坑’。”林翔说。
林香回忆说,那天店里的店员一直在指导她买一口金,说:“这些一口金款式新,硬度和颜色好,不易变形,买首饰好看最重要。目前黄金市场价格不稳定,购买以克计价的黄金不会保值。如果真的想用来投资,可以去银行买金条。”
林香看中了她买的一价金戒指,就问了重量和加工工艺,但是店员不肯告诉她一价金是按固定价格卖的,所以买的时候不能称重,也没有告诉她用的是什么工艺。
在店员的一番话的指引下,林翔终于买到了戒指。
“作为消费者,我应该有权知道产品的具体信息,包括重量和加工工艺。但在购买过程中,店员隐瞒了产品信息,还回收了戒指的价签,也没有相关的产品质量报告证明。我觉得很不正规,但我只能承认自己运气不好。”林翔说。
“后来我看了一些知名品牌的金店。黄金价格上标有重量和具体工艺成本,了解详细信息后可以购买。我觉得只有这样,消费者才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林翔说。
除了林翔,还有不少消费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反映,在购买或更换新的黄金饰品时,被诱导加价购买黄金。在购买和兑换一价金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告知一价金的兑换规则,而且没有明确标注首饰的重量等。
在购买黄金等贵重首饰的过程中,店员可以拒绝告知商品的详细信息吗?
朱伟告诉记者,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知情权。根据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购买贵金属时,克重和质量保证书是必须的。没有这两点,让消费者在盲盒里购买商品,就是典型的欺诈。
“消费者在购买贵金属时有知情权,包括了解重量、工艺、兑换规则等等。如果店员拒绝告知相关信息,就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刘俊海提醒,消费者要学会看清广告,认真签订合同,冷静保留证据,依法理性维权。
免费体验作为噱头
诱导顾客刷卡消费[/s2/]
近年来,美妆领域也是常规消费者的重灾区。
当记者在某社交平台输入“美容院骗局”时,马上可以检索到美容院套路的众多网友分享的帖子。在帖子下方的评论区,可以找到很多有相同遭遇的受害者,被骗金额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
在黑猫投诉平台,输入“美容院”,相关投诉记录多达912条。具体投诉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免费体验为噱头诱骗女性进入美容院买卖、虚假宣传、洗脑办卡、花钱无效果等。
记者发现,很多爱美人士都是这样落入美容院的套路:在地铁口、商场被业务员拦下,获得一张免费体验券或店家赠送的礼品,帮助完成一项任务。年轻女孩大多出于好心伸出援手,不料却陷入消费陷阱。
2021年12月14日,UP店主“给我一个镜头V”发布了一段暗访广州丁刚某美容院的视频,记录了进店后服务人员是如何诱导其消费的。
起初,UP店主在街上收到一张免费赠品的礼券后,走进了美容院。在路上,售货员多次被问及是否免费。进店后,服务员让他登记姓名和电话,然后对他的皮肤进行检测,再根据他的皮肤情况赠送相关产品。
当UP业主进入一个房间时,服务员说:“我们这里有消费。”然后他在脸上涂了一种非常油的精华液,表示如果几分钟后皮肤吸收了,就证明皮肤状态很好。然后用所谓的皮肤透析器在脸上画了一圈,说“如果皮肤变黑,说明皮肤垃圾中毒素很多,需要深度清洁”。画完之后,上主的脸变黑了。
一个店员进来说:“透析原价898元,现在特价198元。请他签字下单。”这时技师拿出另一种原液说:“涂在脸上,几分钟后,黑变浅就不用精华了。”其间,技术人员和店员不断推销,要求他们购买产品。
后来直接黑着脸出门,在附近快餐店用洗面奶洗掉。
主说他不买产品的原因是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脸变黑,水能不能洗掉。后来他咨询了业内的朋友,才知道是技术人员在脸上涂了竹炭,用普通湿巾和洗面奶就能洗掉。很多消费者真的认为黑化是脸上的毒素,所以被美容院进一步诱导消费。
对此,刘俊海认为:“美容院的强买强卖等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朱伟说,美容院的强制消费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自由选择权,有时甚至侵犯了人身自由,因为他在你脸上涂抹产品后,你不能不付钱就走。
“如果美容院未经消费者许可直接使用产品,消费者可以事后要求退款,或者主张合同无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应该严厉查处这种强买强卖行为。”对朱说道。
“希望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的理念,不要被一些美容院的办卡活动所迷惑。”刘俊海提醒,如果美容院强买强卖,可以请求法院确认,要求解除合同,将卡内余额返还给消费者;如果存在欺诈,商家要承担三倍赔偿。(记者韩丹东实习生关楚瑜)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