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薅羊毛”违法吗?这个词现在指参加各种优惠活动,从而省钱或从中获利。但是,有些羊毛可以产生效益,有些羊毛不仅不能,甚至会违法。今年6月,在上海一起由“薅羊毛”引发的案件中,多名公司员工被判刑。为什么?
案例一使用第三方软件“薅羊毛”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民警齐新宇说,他们接到广西南宁一女子的投诉电话,反映辖区某商场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她注册为会员,并收到该会员的短信。然后他们以此为线索,查出女方的手机号注册的是什么,怎么用的。
客户投诉一辆车牌号为苏n开头的私家车,工作人员查询后发现,这辆车经常出入商场停车场,停车费以扣分的方式在商场手机客户端结算。更让工作人员震惊的是,这个车名绑定了100多个不同的手机号码。
警方介绍,正常情况下,一辆车不可能绑定这么多手机号,而且该车停车费也不正常,已经一个多月没交停车费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店内工作人员扩大了数据搜索范围,发现有类似情况的车辆约有120辆,这些车牌信息的名称上绑定了大量不同的手机号码。经初步估算,仅2020年一年,该店就损失了近37万元停车费。那么,为什么这些车主会绑定这么多不同的手机号码,他们又是怎么找到这么多号码的呢?
在这个购物中心旁边,有一座办公楼,许多公司在里面办公。公司职员邓某为了方便接送客户,几乎每天都把车停在这家商场的地下停车场。
邓说,这家商场的停车规定是,一辆车第一个小时免费,一个小时后每小时收费10元,每天限额80元。一个手机号在商城移动客户端首次注册成为新会员,还可以领取500积分,可以换取一个小时的商城停车场停车时间。
为了停下车,邓煞费苦心。他几乎动员了所有的亲戚朋友注册成为这个商城的会员。几天后,邓面临无号可借的局面,不得不放弃借号停车的做法。但每天七八十元的停车费让他感到经济压力。
2020年6月的一天,他听同事说有一个软件叫“聚码接码”。它声称停车一小时只需要2分钱。
邓说,要用这个软件,得先充值。充值成功后,点击软件中的获取新号码功能并选择停放地点,即可获得一个陌生的手机号码。接下来,用这个号码注册停车商城的新用户。无论号码是谁的,只要在“集码收码”软件界面再次点击接收短信的功能,就会收到显示验证码的提示信息。之后返回商城软件界面,填写刚刚获得的验证码,即可成功注册会员,同时获得商城500积分抵扣停车费。
邓某:我就收50块钱吧。50块钱我用不完。有时候因为是便宜号,所以每个才20分。
由于这家商场使用的是网上停车支付,500积分后,邓只要将从“聚码接码”软件上获取的手机号绑定到车牌上,就可以不出公司,只需花20美分就可以实现停车一小时。
一小时操作一次,一天操作八次,花1.6元的钱,可以停到下班时间。停车费全款的话,需要80元。就这样,这个名为“聚码”的软件在邓所在公司的员工中成了公开的秘密。
2020年12月底,该店工作人员带着查到的资料来到辖区所在派出所报案。根据商场提供的车辆数据,警方很快确定了120辆涉案车辆的车主信息。
经过核实,这些车主几乎都是商场旁边这栋写字楼的工作人员。2021年1月5日,警方采取行动。最终,包括邓在内的25名车主被列为本案嫌疑人。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五角场环岛派出所民警张帆:他们也觉得很意外。为什么这个被传唤到警察局?一开始他们觉得只是贪小便宜。他们为什么会触及违法犯罪?他们觉得很惊讶,有的甚至不理解,有的觉得很委屈。
随后,警方对邓使用的名为“聚码连码”的软件展开进一步调查。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五角场环岛派出所民警张帆:通过这个备案信息,我们查到了一个公司,通过这个公司注册的一个支付宝账号,我们查到了他的流水里显示有29、39、59这类档位的充值记录,每天都非常巨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嫌疑人在这个代码收集和代码接收软件中充值的金额就是这个数。
根据相关登记信息,警方锁定了这家公司的负责人石某,并迅速将其抓获。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五角场环岛派出所民警张帆:据我们所知,他和他的朋友共同注册了这个公司,然后陆续推出了几个软件,但是在没有赚到多少钱之后,他们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了这个收码软件,于是就开始开发这个软件。
石某交代,他从境外注册的某论坛下载了该软件的源代码后,开发了这个收码软件。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五角场环岛派出所民警张帆:但是他的号码来源,包括他注册这个软件后得到的手机号,都是通过上游获得的,包括卡贩子和猫池这种新型的犯罪网络。
2021年6月,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一审,法院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软件开发人员石某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
法院一审以诈骗罪判处三名车主六个月至九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均缓刑一年,并处罚金。对其他涉案人员的调查和审理仍在进行中。
邓等车主因涉案金额未达到刑法规定的标准,被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取保候审。
案例二:利用平台漏洞“薅羊毛”
如果商家平台本身存在漏洞,用户利用漏洞“薅羊毛”是否违法?事实上,很多地方都有因“薅羊毛”被判刑的案例。在上海,5人利用肯德基手机与微信客户端数据不同步获利20余万元,结果被判刑。事件发生后,肯德基升级了相关系统漏洞。
2018年4月,年轻的徐曼在肯德基手机客户端点餐过程中发现,手机客户端用套餐优惠券下单,进入待付款状态后暂时停止付款。然后在肯德基的微信客户端自助点餐系统里,退了券,然后取消了之前手机客户端的订单。此时,手机客户端上已取消的支付券并未退回,而是新增了一张券。
不仅如此,徐还发现自己在肯德基手机客户端下单需要用套餐券支付,在微信客户端退券,再在手机客户端用券支付。这时他就可以支付成功,获得取餐码。这种方式相当于一分钱不花就能拿到一个包。
找到这个门道后,徐除了点餐,还做起了买卖。他会利用这样获得的肯德基套餐,通过网络交易软件低价卖给他人,从中非法获利;将此方法告知丁某等4名同学,丁某也以此方式非法获利。
2019年4月,上海警方以诈骗罪将徐等5人刑事拘留。同年11月,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彭涛:首先,这五名被告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主观恶意明显。他们同时在不同的客户端登录,一边下单,一边取消订单,主要是利用了后台数据不同步造成的一个系统漏洞。他们不仅收到了用餐代码,而且实际上没有使用兑换凭单来非法获利。其次,五被告的行为具有欺骗性,商家利用自动下单系统中数据不同步的系统漏洞进入错误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财产处置,造成财产损失。
法院一审认为,被告通过发起虚假交易获取优惠券退款的行为,是基于两个客户端之间的数据不同步,使受害单位错误地处分财产,从而造成财产损失,故被告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法院审理查明,2018年4月至10月,许等人的行为造成肯德基品牌所有人百胜集团经济损失20余万元。。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彭涛: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这种诈骗数额五万元以上的行为属于数额巨大,应当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案五被告人的最终量刑是根据其主动投案、立功、坦白、退缴赃款赃物等不同犯罪数额,依法从宽、减轻、酌定从轻处罚。根据罪行来看,
最终,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犯传授犯罪方法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认定被告人丁某等四人犯诈骗罪、传授犯罪方法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至一年三个月,并处罚金。
案件向社会公布后,引来热议。有人认为经济损失是肯德基的制度漏洞造成的,不应归咎于使用者,而刑法规定诈骗的客体是人,不是机器或系统。对此,法律专家表示,机器和代码程序支撑的交易系统是“人的意志的外化”,仍然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网络法治中心执行主任吴沈阔:在这种情况下,它所涉及的一系列规则,它所设定的一系列交易规则,虽然是一行行的代码,或者是一段段的程序,但是反映的是交易的对方,要实现的交易的类型,交易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其实是人的意志的外化,所以当这个机器,当这个程序被恶意的操纵线错误的识别,做出这个错误的惩罚的时候,其实是人的意志,被非法的改变和操纵了。
此外,专家表示,即使部分商家平台存在技术漏洞,也不代表可以非法使用,消费者也不能以此为借口越过法律红线。
案例三:购买他人身份信息参与优惠活动
当然,正常使用商业折扣并不违法,但以非法获利为目的,就会超越法律红线。北京法院曾判决,在这样一起案件中,被告人赵某因购买他人身份信息参加优惠活动,已触犯法律,受到刑事处罚。
这是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涉嫌购买信用卡信息的案件。被告人赵是北京某企业员工,经常做一些兼职。2018年9月,他在一个聊天群里听说,使用一款名为中国银联快通的手机软件,通过每日签到、扫码、转账,可以获得0.3至0.5元不等的消费券红包。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吴添:2019年1月以来,赵某从事刷中国银联快速通赚钱活动。从我们现在掌握的证据来看,起初赵利用自己和亲友的信息,包括账号、银行卡号和手机号,进行网上刷单。后来因为赵使用的这个账号信用下降,不能再收红包了。
由于每个账户享受的收益有限,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赵购买他人信用卡信息刷卡消费。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吴添:赵从家里买了一个中国银联快速通账号,这个账号里面有中国银联快速通的账号和密码。用账号和密码登录后,他可以得到实名注册人的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和姓名。经核实,涉案的中国银联快通账户共获利9900余元。
由于经常刷单,赵的行为引起了北京警方的注意。2019年4月,警方将赵某抓获,同时在其住处起获多部涉案手机。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审理此案后认为,被告人赵某故意购买他人信用卡信息,足以使他人以信用卡持卡人名义进行交易,其行为已构成购买信用卡信息罪,应予惩处。法院一审以购买信用卡信息罪,判处被告人赵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分析本案,在被告人赵购买的几个手机软件账号中,几乎所有账号的原持有人都是知情的,为了赚取一点利润,不惜将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使用。
那么,有偿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造成伤害,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专家表示,这与具体情况有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主任刘仁文:如果你真的知道对方完全有可能利用你的身份证或者银行卡信息从事洗钱、诈骗等犯罪活动,就构成相关犯罪,甚至是共同犯罪。
(央视记者曾、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