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觉中国
海科金融,作者|孙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广播剧告别沉寂,迎来重生。
早在1924年,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录制发行的《危险》就在英国播出,开创了广播剧的先河。20世纪30年代,作为舶来品的广播剧从海外传入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繁荣期。影视普及后,几乎没有存在感。2000年前后,新媒体的赋能使网络广播剧获得了比传统广播剧更便捷的传播渠道,逐渐在大众娱乐空室中占据一席之地。
网络广播剧的兴起,始于民间粉丝“为爱发电”。这种非盈利非专业的方式也导致了很多作品在网站、贴吧、论坛上连载的命运。但从2010年开始,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双向听觉媒体不断产生,用声音服务耳朵的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猫耳FM等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声书、播客、电台直播等服务呈现欣欣向荣之势。现在音频市场整体规模据说已经超过100亿。
耳的经济前景看好,广播剧也是乘着这股东风,逐渐打开商业探索的大门。2017年,第一部前两集免费试听、后续集按集数打包出售的付费广播剧《杀狼》在猫耳FM上线。第三季结束后,用户的反馈还是挺好的。截至海科财经发稿时,其前台显示累计播放量已超过1.2亿。《杀狼》带来的传播效应不仅反哺了配音行业,也发展和巩固了广播剧从免费到付费收听的运营模式。
经过商业逻辑的洗礼,大部分市场化的广播剧投入稳定,制作精良,在数量和质量上爆发式增长。
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这两大国内最具实力且相互竞争的在线音乐阵营,不仅紧随近年来在线音频平台青睐的播客等热门产品,还杀入了广播剧赛道:腾讯音乐的核心平台,如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懒人听、酷我听等。,都已经推出了广播剧产品,网易云音乐在2020年9月推出了全新的内容板块“声剧场”,主打青春。
在线音乐平台涉足广播剧是更大的课题。为了方便聚焦,海科金融的文章只关注在线音频平台。
剧作家曹禺曾把广播剧最大的优点概括为“给了听者很多想象的空间,但看了比看了更难忘,更有趣”。当占据时代前沿的短视频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广播剧以另一种方式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
观众依靠自我想象,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中还原故事场景。参与式创作既弥补了广播剧形象的不足,又增强了粉丝粘性。此外,看似只有听觉手段的广播剧这种单一形式,恰好符合移动互联网用户偏好日益细分、时间精力相当碎片化的特点,各种资本开始加大投入,着力深耕。
01造梦技能满
在研究机构艾瑞咨询(iResearch)最近发布的《中国互联网音频行业报告》中,其将AI文语转换、真人朗诵、广播剧归为“有声读物”的大类。然而,人们在实际聆听有声作品时,更习惯于明确区分有声读物和广播剧这两个狭义的概念——前者是一个人或多人对原著的阅读,后者是对原著改编剧本的二次解读,两者带来的审美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相对复杂的制作流程无形中提高了广播剧的入门门槛:AI文语转换简单机械,只需接入AI的API,就可以通过程序将文字转换成语音;真人朗诵需要记录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带着感情读完书;但广播剧需要经过小说改编、演员配音、二次剪辑、内容审核等一系列程序。其中,环境音和配乐的精细程度也决定了成型的广播剧能否快速引领观众入戏。
据海科财经了解,广播剧的初期IP多为叙事文,而目前在国内有声读物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喜马拉雅FM的听书栏目,不仅涵盖各类小说故事,还囊括了人文社科各领域的经典作品。如果说有声书存在的价值在于人们可以在打发闲暇时光的同时变得更加博学,那么广播剧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依靠声音为现实之外的观众构建了一个高度自由的“梦幻空房间”。
以目前集中在广播剧板块的猫耳FM为例。其主要作品几乎全部改编自晋江、长培等平台的网络文学。通俗网络文学区别于严肃文学的核心特征是其“白日梦”属性,即情节叙事的最终目的是保证主角的“幸福”。就算人物会遭遇一些虐心事件,那也是成长的代价或者爱情的燃料。主角在故事结尾往往会有感情事业的双丰收,实现人生意义上的大圆满。
鉴于读者的期待和更直观的阅读量,即使是大神级的网络作家也很难避开市场导向,跳出创作的窠臼。然而,越是巧妙细腻的文笔,读者越能将其视为一个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很多网文改编的影视剧之所以受到书迷的抵制,很多时候除了影视作品重新调整了故事内容,演员也配不上自己心中“完美”的角色,有反感也是情理之中。
三维的真人很难再现纸上的人物,但如果只是寻找声音的巧合,理想中的“白月光”未必会照进现实。结果广播剧就在这种期待中破土动工了。
网络广播剧起步于90年代,受限于爱好。此时广播剧的录制者和收听者没有明显的分工,制作的音频文件也比较粗糙。但随着广播剧发行链条的完善,声优经纪公司逐渐主导了行业的深度创作。2017年广播剧《杀狼》成功开播后,熊音连萌、729声工场、光合积木等配音工作室持续输出优质作品,有几十部广播剧有上千万的播放量。
在国产剧中,演员声音或台词的缺陷,总能通过配音化腐朽为神奇。所以,当撑起传统配音行业半壁江山的、杰森、纪冠霖、乔等cv(配音演员)纷纷进入广播剧,整个行业顿时被注入了力量。在或浑厚、或温柔、或细腻的声线勾勒下,帝王将相、文人侠士、才女佳人等形象在背景音响和音乐的衬托下丰满立体,广播剧变得更具魅力。
这样,只要改编剪辑后的故事剧本干净整洁,背靠互联网IP的号召力,广播剧用声音实现梦想,让观众沉浸其中,养成收听习惯,就逐渐成为可能。具有戏剧美学的广播剧,可以随时随地给人身临其境的陪伴感,这是影视剧难以企及的目标,也让广播剧作为一个可以拿来一拼的增量市场,在资本方逐渐火热起来。
02守住超级IP
很多人都知道,目前国内一众部长的音频平台都有自己的“王牌”:喜马拉雅FM以“6亿人音频库”为APP标签,在用户数量庞大的同时,表明将有声书放在了领先位置;荔枝FM、蜻蜓FM为主主播电台,企鹅FM为主小说电台;耳FM在聚集了一定规模的广播剧资源后,以“你喜欢的广播剧都在这里”为宣传点,足见其在广播剧市场的野心。
猫FM的前身是MissEvan弹幕音图网,2015年正式上线。后者号称是国内第一家分享弹幕、音频、图片的网站,简称M站。2017年,MissEvan弹幕音图网更名为“猫耳FM”,一年后被哔哩哔哩收购。隶属于哔哩哔哩的猫耳FM,号称“音频版哔哩哔哩”,二次元风格浓厚。为了发展广播剧的核心优势,猫耳FM每年致力于寻找有潜力或超人气的互联网IP并与之签约,从而获得独家制作版权。
虽然猫耳FM鼓励广播剧粉丝积极投稿,但即使原创广播剧在质量上符合标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即达到热门IP的声势和影响力。在猫耳FM的结局榜单中,播放量前100的几乎都是网络广播剧,包括以晋江文学城小说为原型的现象级广播剧《魔道法师》,吸引了无数原创粉丝,单季最高播放量过2亿。
依托网络文学大IP战略,猫耳朵FM将没有用户。现在只要网文屹立不倒,相应的广播剧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容消费者导入。
在长音频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喜马拉雅FM也较早切入广播剧。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很多探索。中间出现了一些波折,因为一些网文改编的快播剧触及版权问题,相关作品不得不下线。需要明确是,像喜马拉雅这样仍在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平台,在音频业务上有很多线,广播剧只是其庞大矩阵中的一个分支。
看广播剧的轨道,垂直于这个轨道的猫耳朵的FM是不一样的,或者可以看作是行业风向标。当然,其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猫耳朵的FM已经不止一次因为内容审核漏洞、违规传播不良视听内容等问题被主管部门警告处罚。而且其改编题材强烈依赖网络小说,尤其是女频网络文章,意味着其受众范围锁定在年轻女性自我,这也为猫耳朵接下来的发展带来隐患。
要知道,书粉的狂欢可以带来热度,但不能保证圈子。如果把男性和大部分成年用户排除在猫耳FM之外,广播剧的普及注定无法成为现实。
试图打破这一瓶颈的事件是2019年底《三体》广播剧在喜马拉雅FM的成功落地。
被誉为“中国科幻之光”的刘,自凭借首部《三体》获得雨果奖以来,人气直线上升。男女读者几乎遍布各个年龄段。虽然改编后的《三体》并没有完全克服喜马拉雅FM广播剧总是叙事过多的弊端,但729音厂竞标后交出的答卷,依然凭借书中诸多著名场景的精神还原,获得了大多数“大刘粉”的积极肯定。
对于《三体》这样的“科幻第一IP”,本该有不少资本紧盯变现,但其影视之路并不顺利。2021年,国产剧《三体》一波三折后发布的3分钟预告片,因特效问题饱受观众诟病。但《权力的游戏》团队制作的网络版《三体》在筹备期间出现了缺少亚洲面孔的选角问题。主演阵容发布后,有网友用“两眼一黑”来形容自己的绝望。
也是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按照现在的趋势,广播剧比影视剧更容易忠于原著。尤其是像《三体》这种融合了历史和社会思维的硬核科幻小说,仅通过声音呈现的方式,相比图片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视频中一些略显敏感的内容也可以适当保留。这也是国产剧《三体》十几年未能登陆,但最后广播剧成功抢占先机的部分原因。
2022年1月,播出两年多的《三体》广播剧以总播放量过亿的成绩宣布全部六季结束。在推广上,考虑到平台的受众属性,喜马拉雅FM并没有像猫耳FM那样突出声优在二次元世界的咖位,而是通过邀请毛毅、谭维维等当红明星演唱主题曲,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超级IP+顶级配音团队+明星引流”的制作模式,让喜马拉雅将猫耳朵的成功密码更新了一步,即将广播剧从小观众推向大众。
03利用粉丝经济
《三体》作为平台第一部优质广播剧,前后共烧了喜马拉雅FM公布的千万资金,才得到了观众来之不易的好评。目前《三体》广播剧全套购买价198元,付款后可永久欣赏。如果选择开通会员,可以在会员有效期内连续收听。虽然《三体》在广播剧市场上为喜马拉雅开创了一片天地,但喜马拉雅能否凭借《三体》的火爆回归原著仍是一个谜。
根据研究机构艾媒咨询的数据,近年来,中国网络音频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1年市场规模可能在22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67.9%。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12亿元,同比增长41.8%。根据该研究所的调查问卷,在中国网络音频用户的收听偏好方面,PGC内容的前3位收听偏好分别是有声书、广播剧和脱口秀,得票率分别为47.0%、37.4%和32.2%。
龙音频平台及其广播剧业务在这方面有望崛起,但现实情况是,近年来各平台盈利情况不尽如人意,持续亏损是行业的根本。荔枝FM,蜻蜓FM,喜马拉雅FM都是直接面对这个问题。
相比有声读物,制作环节复杂的广播剧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小而美”投资,无论是被喜马拉雅FM奉为金字招牌的《三体》,还是猫耳FM排名靠前的几部广播剧,制作成本都高达百万元甚至千万元。而且不像视频节目方便灵活的插播广告,广播剧很难在声音中不着痕迹的“夹带私货”,很多流量战绩辉煌的广播剧也是无可奈何。
幸运的是,上帝总是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留下一扇窗——广播剧本身的造梦特性,让它对用户的上瘾程度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有声读物,并逐步发展粉丝经济,让目标受众围绕广播剧衍生的周边进行二次购买。
据海科财经观察,猫耳FM基于此为自己的内容社区构建了一个消费闭环。网络改编的广播剧里有一批土生土长的书迷。他们有相似的第二身份。他们来猫儿听广播剧,是在弹幕文化的集体亢奋中强化团结意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社区情感往往比强制性广告更能有效地调动消费者。这时候,猫耳朵就可以围绕爆款广播剧,制作礼盒、手工、授权卡、明信片等昂贵的产品,轻松成为粉丝延伸梦想的道具。
粉丝会把对广播剧的喜爱寄托在商品上,也会对业务能力突出的配音演员产生深深的共鸣。
摆脱了真人表演的束缚,声优在为广播剧配音时更容易充分展现个人魅力,这也加速了他们从幕后走向台前的进程。头部CV的明星化是广播剧阳光化发展的良性结果。以声音为核心的艺术表现,凸显了声优的独立性,使他们摆脱从属地位,有机会与演员一较高下。
2022年初,分别作为娱乐圈和CV圈“顶流”的李易峰和姜广涛陷入微博舆论混战,而姜广涛的200万粉丝实际上抵御了李易峰6000万粉丝的战斗力,并没有明显陷入下风。其实现在一大批知名的cv都有自己的粉丝群。每当一部新的广播剧出现,蜂拥加入我们的不仅仅是IP网文的读者,还有广播剧配音的主演员和副演员的忠实支持者。这样一来,广播剧的受众就有可能翻倍,在更大范围内循环安利。
像姜广涛这样既有实力又有名气的职业声优,未必能完全一个人扛下整部广播剧,但他们反哺行业却是不争的事实。猫耳FM为广播剧构建粉丝生态。虽然具有二次圈地、自萌的封闭特性,但还是值得喜马拉雅FM等自身定位更为主流的音频平台借鉴。即使是以盈利为目的,在向大众亚文化的路上,个性和共性之间总会有一个磨合期,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将是广播剧无法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