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店网页版登陆官网(改革迈新步 发展路径宽)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一个矿井,展示了煤炭生产的转变

提高效率和减少排放的绿色采矿

本报记者傅李明

37岁的李说,他正在见证一场采煤技术的变革,从大学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到编写公司的煤矿充填采矿操作规程,再到今年4月成为高和能源公司充填采矿队队长。

潞安化工集团高河能源公司是山西省10个省级绿色开采试点煤矿之一,承担煤矸石回用和充填开采两个绿色试点项目。去年建成百万吨膏体充填开采示范基地,设计充填采煤能力达到100万吨/年。

在高河能源灌装开瓶集控中心,工作人员点击鼠标,粉碎筛分车间、灌装车间开始运转,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就能判断出各个环节是否正常。

"废物,如采矿产生的矸石,以及飞灰、劣质土壤、城市固体废物等。,被加工成似膏体的高浓度料浆,由大型充填泵通过管道输送到井下采矿空区域。这就是充填开采,就像挤牙膏一样。”高河能源充填采矿项目首席技师郑说。

高和能源公司矿区村庄密集,太焦铁路和铁路专用线在此交叉,压煤量3亿多吨,约占地质储量的60%。充填采矿可以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

同时,回填开采可用于回填废石,控制地表变形,确保顶板岩石不被破坏,保护地下水,实现“废石排放零、地表沉降零、水体破坏零”的“三零”目标。

“政府对绿色开采有政策支持,资源税减半,产能置换指标达到30%,再省去地面沉降补偿费和矸石处理费。充填开采一吨煤可以节省100元左右。”高和能源生产副总经理张永平算了这样一笔账。

一部剧,展现了学院改革的成果。

创新机制,产教融合

本报记者乔东

舞台上的雪地里,村民们戴着白色的头巾,老支书卢武福望着白云深处的远方,和村民们一起喊——“路打不通了,人不能下山了!”

30年,两代人,一座山,一条路。话剧《太行》以此为主线,讲述了改革开放前后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卢武福,回到家乡,带领全村人修路的故事。中间几经高低起伏,村民们没有退缩,靠双手创造了“人间奇迹”。

“从3月9日晚开始,进行了第一次带妆彩排。这出戏已经上演了30次,座无虚席。在当前深入学习教育党史的热潮中,这部剧正当其时。”男主角、话剧演员王银斋说。

据了解,《太行》是山西省“高校合一”改革后的首部作品。2020年,为优化高校布局,山西省将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晋剧院、山西京剧院合并,组建新的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这部剧的开播,标志着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院校联合’的运行机制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体现了学院改革发展的新优势。”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单宏龙说,“合并后,教学和实践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学院将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创新‘校、院、团’一体化办学体制和机制,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反映科技创新步伐的材料。

科技攻关促发展

本报记者郑

按下火炬,800℃的火焰喷在支架上立着的气凝胶毡上。不过气凝胶毡没有烧起来,伸手摸了摸另一面,温度如常。

“气凝胶属于A级防火材料,1英寸厚的气凝胶毡的隔热性能相当于25块左右的普通玻璃。”走进阳泉平定经济技术开发区,扬中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文介绍,这种材料可以减少热传导,抑制热对流,限制热辐射,从而达到隔热保温的效果。

由老煤炭企业转制而来的扬中新材料有限公司,近年来大力攻关,研制的气凝胶材料可在常温常压下生产,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据介绍,气凝胶材料已应用于热管和保温保冷设备,可减少冷热损失,提高能源效率。

疫情防控期间,山西多个高速路口搭建白色“零能耗小屋”,供防疫人员照明取暖。小屋外墙覆盖气凝胶保温板,隔绝热传导,锂电池循环储存电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最近阳泉市很多老旧小区都在进行节能改造。厚度仅为2mm的新型涂料的隔热效果与厚度为50mm的传统涂料相当。文忠告诉记者,“在相同体积下,气凝胶材料的重量更轻,有望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体现治理能力提升的平台。

多方联动解决纠纷

本报记者乔东

近日,运城市民李获得保险公司近30万元赔偿,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一个多月前,李的孩子被确诊为支气管肺炎,但保险公司认为“这种情况不属于赔付范围”。

“一开始我想到去法院起诉,但律师建议我先去区里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试试。”李告诉记者。

“因为保险公司是本地公司,盐湖区相关部门发了‘转证’,我们中心会调解这个纠纷。”运城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专职调解员纪家辉说,“我们召集保调委工作人员进行了医院走访、调解谈判,成功解决了问题。”

去年,运城市成立了社会矛盾纠纷四级调处化解中心,搭建了多方联动化解纠纷的工作平台。"各级中心成立后,许多纠纷很快得到解决."运城市司法局工作人员黄介绍。

永济市运城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有一栋3层小楼。永济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王钟介绍,公安局、检察院、司法局等相关单位分别在此派驻工作人员,实现多方联动、一个窗口办理、纠纷化解。

“在山西省创建‘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的‘30s’单位过程中,我们用好四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不断推进纠纷的源头化解。”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说。

去年,运城市开展矛盾纠纷风险排查2762起,化解各类纠纷17000余起。人民调解群众满意度位居山西省第一。

反映商业环境改善的许可证。

简化审批以提高效率

本报记者郑

“昨天下午交的材料,今天上午就通过了!”山西荣华大药房晋中连锁店负责人郭说,“以前要依次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等多证,现在一证就能办。”

就在一个小时前,晋中市行政审批局委托太谷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通过视频连线对药店进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后立即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

这种变化始于去年。2020年,晋中市开始试点“证照分离”改革,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落实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推进。以地级市有权实施改革的99项行政许可事项为重点,晋中市不断扩大告知承诺比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今年3月起,山西省全面实施“证照分离”。

晋中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吕桂斌说,改革后,工作材料大幅精简,相关环节减少80%,办理时限缩短85%。据统计,2020年晋中市场主体同比增长8.6%。

“现在企业注册后,可以在网上下载表格,根据经营范围一次性提交材料,就可以提交所有事项的许可申请。”晋中市行政审批局市场准入科科长郑艳波介绍。

“我们加强审判与管理的衔接,依法惩处市场主体的不诚信行为。”陆桂斌介绍,“承诺不实、未履行承诺的,要依法终止处理、责令整改、撤销决定。”

一个村庄,展示着振兴发展的成果。

电子商务有助于增加收入和致富

本报记者傅李明

耕地和施肥...4月底,武乡县上寺乡岭头村的张筱膺格外忙碌。已经准备好15袋种子,5月下旬就可以种新粮了。

她是张筱膺岭头村首批从事电子商务的村民之一。她的小米大部分是通过微店卖的,客户来自全国各地。

武乡县地处谷子黄金生长区,这里种植的谷子有“金珠不换”的美誉。“但是村里的交通不方便。以前的进价低,好的小米卖不出好价钱。”张筱膺说。

2015年,武乡县成为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当年,张筱膺参加了电商培训,如今不仅增收致富,还帮助村民开网店。目前,仅岭头村就有100多人开网店。今年4月,岭头村开始承接电商、农技培训,同时建立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搞好乡村旅游,发展路子越走越宽。

“研究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升级。”武乡县电商办副主任郝旭东说。如今,电子商务遍地开花——全县建成233个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3亿元...

图片说明:

①: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煤矿智能调度指挥中心。

赵军摄(人民视觉)

微店网页版登陆

②图:中国宝武太钢集团不锈钢冷轧厂连续冷轧数字化车间。

王摄(人民视觉)

图3:山西省首个实现双机双投入的660 MW低热值燃煤发电项目工作场景。

刘通摄(人民视觉)

图4:太原西山公路自行车道。

马黎明摄(人民视觉)

布局:沈依灵

《人民日报》(2021年05月09日06版)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