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取消余额自动转入2021(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如下:

一、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的预算,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1.国家一般公共预算。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38.88亿元,完成预算的102.5%,比2020年增长10.7%,主要受经济持续稳定回升和物价上涨等因素拉动。其中,税收收入172730.47亿元,增长11.9%;非税收入29808.41亿元,增长4.2%。此外,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转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11713.52亿元,总收入214252.4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21.5亿元,完成预算的98.5%,增长0.3%。此外,新增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540.9亿元,调入政府性基金预算90亿元,总支出249952.4亿元。收支总平衡,赤字3.57万亿,与预算持平。

2.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461.8亿元,完成预算的102.2%,增长10.5%。此外,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950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85亿元,总收入93396.8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265.9亿元,完成预算的98.6%,下降0.9%。此外,新增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540.9亿元,调入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90亿元,总支出120896.8亿元。收支总量平衡,中央财政赤字275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超收收入2011.8亿元,支出结余1529.1亿元,全部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央预备费预算500亿元,实际支出400亿元,主要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和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其余100亿元(已计入上述结余1529.1亿元)全部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021年末,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结余3854.01亿元。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3293.02亿元,其中,本级收入111077.08亿元,增长10.9%。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82215.94亿元。此外,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转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9778.52亿元,总收入203071.54亿元。一般地方公共预算支出211271.54亿元,增长0.3%。总收支平衡,地方财政赤字8200亿元,与预算持平。

(二)2021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8023.71亿元,完成预算的103.7%,增长4.8%。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3661.01亿元,完成预算的86.6%,下降3.7%。执行金额与预算相差较大,主要是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支出低于预期。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087.71亿元,完成预算的107%,增长14.8%,主要是彩票公益金增加。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4003.31亿元,完成预算的98.6%。

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预算收入93936亿元,增长4.5%。

(三)202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179.55亿元,完成预算的133.6%,增长8.5%,主要是2020年国有企业利润高于预期。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006.92亿元,完成预算的114.6%,增长12.4%。中央政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077.8亿元,完成预算的91.3%,增长14.8%。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172.63亿元,增长6.1%。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687.79亿元,增长0.3%。

(四)2021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94734.74亿元,完成预算的106.2%,增长24.9%。其中,保险费收入66816.64亿元,增长35.7%,主要是2020年底阶段性社会保险费减收政策到期后恢复征收所致;补贴收入财政23248亿元,增长10.6%。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87876.29亿元,完成预算的101.7%,增长12.1%。当年收支结余6858.45亿元,年末累计结余101395.09亿元。

(五)2021年重大财税政策和重点金融工作落实情况。

增强财税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强化创新驱动,支撑产业链供应链优化稳定。加速科学技术的自力更生。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加大民生投入,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支持疫情防控常态化。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基本生活保障。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救助。

支持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支持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国家粮食安全。支持实施重大区域战略等。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新进展。

防范隐性债务风险,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监督。

总体上看,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1)2022年财政收支情况分析。

从财政收入看,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不断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动力增强,经济企稳回升态势不断巩固,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制约财政收入增长。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需要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疫情变化也会增加财政收入的不确定性。从财政支出来看,各领域对财政资金的需求很大。基本民生支出、科技攻关、巩固扩大扶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国防等支出有待加强。做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碳中和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需要新的支出。总的看,2022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加强财力统筹,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切实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落实。我们不仅要正视困难,而且要坚定信心。中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宏观政策有空手段,有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切基础和条件。

(二)2022年预算编制和财务工作总体要求。

做好2022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要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的党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提高积极财政政策效率,更加注重精准性和可持续性,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实施新的税费组合支持政策,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政支持,确保财政支出强度,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促进财力下沉,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严格财经纪律,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不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市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怎样取消余额自动转入

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要提高效率,更加注重准确性和可持续性。提高政策有效性,要按照宏观政策稳定有效的要求,统筹财力,加强预算编制、审计、支出和绩效管理,促进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的有机衔接,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要落实精准要求,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大力完善增值税先征后返制度;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加强对基本民生、重点领域的保障和对地方特别是基层的财政支持。要增强可持续性,统筹财政支出的需求和可能安排,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要好高骛远、吊足胃口;适当降低赤字率,合理安排债务规模,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重点关注六个方面:

一是加大减负解困力度,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二是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第三,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确保重点项目建设。

四是推动财力下沉,支持基层做好“三个保障”。

第五,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建设节约型机关和节约型社会。

第六,严格财经纪律,坚决制止非法使用财政资金、偷税漏税、财务欺诈等行为。

(三)2022年主要收支政策。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宏观政策要稳定有效、微观政策要继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平滑国民经济周期、科技政策要扎实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守住民生底线等要求,细化完善财税政策措施。

1.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扶持,努力稳企业、保就业。

实施新的税费综合支持政策。考虑全面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大力完善增值税退税制度,今年将对退税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支持小微企业,6月底前一次性全额返还小微企业存量免税额,全额返还增量免税额。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至300万元,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由10%降至5%。继续实施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减免税力度,扩大适用范围。

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通过综合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奖励补贴等方式,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

推进就业优先政策,提高素质,加大力度。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贴资金617.58亿元,同比增加51.68亿元,支持地方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支持原创和领先的科学技术研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计划,强化长期稳定支持。

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深化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优化科技经费支出结构,向战略性和重点领域倾斜。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项目,落实R&D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

3.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支持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项目建设。

促进消费持续复苏。完善教育、养老、医疗、托幼、住房等配套政策体系,加大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调节力度,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免征车辆购置税等政策,支持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

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效发挥转移支付作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落实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雄安新区建设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相关财税政策。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中央财政安排400亿元奖励资金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完善常住户口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更好融入城市。

4.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粮食安全能力。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支持新增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加强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推进种业振兴和农业关键技术攻关,促进豆油增产。完善农业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奖励力度,将农业补贴重新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确保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收入和抓粮积极性。

全面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按照只增不减的原则,中央财政安排1650亿元,增加84.76亿元,向巩固扩大扶贫成果任务重、乡村振兴基础薄弱的地区倾斜。

推进有序乡村建设。支持村级集体经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水平。

5.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污染控制。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快建立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稳步推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的碳中和。研究并发布对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碳中和的财政支持意见。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和钢铁建材等行业节能减排。

6.突出基本保障底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支持优质教育体系建设。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

推进卫生系统建设。继续支持疫情防控、预防接种、药物研发常态化,延续医务人员、防疫人员个人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5元,达到每人每年84元,优化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0元,达到每人每年610元。逐步提高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防治服务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支持高水平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卫生人才培养,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加快建设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支持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

促进文化和体育的发展。支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7.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支持国防、外交、政法等领域工作。

(四)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测和支出安排。

1.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0亿元,比2021年增长3.8%。此外,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65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900亿元,总收入107545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045亿元,增长14.3%。收支总量平衡,中央财政赤字26500亿元,比2021年减少1000亿元。

(一)中央本级支出35570亿元,增长3.9%。落实从紧生活要求,扣除中央国防武警支出、国债发行利息支付和储备支出,中央部门支出下降2.1%。在多年严格控制中央部门支出的基础上,继续压缩非刚性和非重点项目支出。同时,全力保障各部门履行职责的需要,教育、科技不在缩减范围之内。

(2)对地方转移支付89975亿元,增长8.4%。

(3)中央预备费500亿元,与2021年预算持平。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526亿元,增长3.7%。加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收入97975亿元,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10620亿元,总收入为223855亿元。一般地方公共预算支出231055亿元,增长8.9%。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比2021年减少1000亿元。

3.国家一般公共预算。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0140亿元,增长3.8%。加上资金划转和使用结转余额23285亿元,总收入为23342.5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7125亿元,增长8.4%。赤字33700亿元,比2021年减少2000亿元。

(五)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测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216.67亿元,增长5.3%。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54.67亿元和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及专门机构上缴利润16.5亿元,总收入为21071.34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8071.34亿元,其中本级支出7183.43亿元,向地方转移支付887.91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9000亿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预算收入94420亿元,增长0.4%。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收入887.91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65万亿元。总收入131.80791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31807.91亿元,增长19.3%。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8636.67亿元,增长0.6%。加上去年结转收入354.67亿元,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门机构上缴利润16.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6.5亿元,总收入为151991.34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38991.34亿元,增长22.3%。调入一般公共预算9000亿元。

(六)2022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测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268.08亿元,增长13.5%。加上去年结转收入355.37亿元,总收入为2623.45亿元。中央政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23.45亿元,增长61.8%。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2860亿元,下降10.1%。加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地方转移支付收入32.83亿元,上年结转收入308.86亿元,总收入达到3201.69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829.57亿元,增长7.6%。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128.08亿元,下降1%。加上去年664.23亿元的结转收入,总收入为5792.31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520.19亿元,增长34.1%。

(七)2022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测和支出安排。

从2022年起,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通过建立养老保险基本要素中央统一管理机制、地方财政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入长效机制、工作评价机制,实施全国统筹调整,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与2021年中央调剂制度相比,调剂规模有所增加,尚洁的省份扩大到21个,使负担更加均衡合理,目前地方资金缺口已全部解决。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027359亿元,增长5.8%,其中保险费收入7128002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410566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2412.78亿元,增长5.2%。本年收支结余7860.81亿元,年末累计结余109255.9亿元。

2022年,中央政府债券余额限额为267008.3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限额为158289.22亿元,专项债务余额限额为218185.08亿元。

第三,扎实做好2022年金融改革发展工作。

(一)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

(二)确保减税降费及时到位。

(三)推进金融法治建设。

(4)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5)加强金融监管。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七)主动接受并积极配合预算审查和监督。

《人民日报》(2022年03月06日第13版)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