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4 14:01 |经济日报
近年来,有人认为纺织服装行业因为订单减少、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增加、电商挤压利润等诸多不利因素,已经成为“夕阳”行业。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表示,纺织服装产业不仅是一个“夕阳”,而是一个“朝阳”产业,潜力巨大,前景看好。全国重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之一的宁波海曙区发布了时尚纺织服装三年攻关计划,力争三年内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200亿元。
近日,记者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雅戈尔集团看到,国内首家西服智能制造工厂,工作效率翻倍,西服定制从15天缩短至5天。
早在100多年前,宁波就诞生了第一件中山装、第一件中山装,“红裁缝”成为近代中国服装史上的金字招牌。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涌现出雅戈尔、杉杉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服装产业基地。在纺织服装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今天,“红裁缝”将如何续写时尚传奇?
“转型升级的先行者”
2017年6月,浙江省发布《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服装制造业向时尚化、个性化、品质化方向发展。在全省试点地区之一的海曙区,区委区政府全力引导和优化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全区纺织服装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作为中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宁波海曙区有48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去年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300亿元。企业数量、产值、增加值和产量分别占宁波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制造企业的21%、22%、24%和24%,产业集聚效应突出。
今年年初,海曙时尚纺织服装产业获批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全区发布了时尚纺织服装三年攻关计划,将以智能化为核心,形成连接创意、制造、消费的智慧产业,全面提升时尚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力争三年内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200亿元。
同时,一批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借助自动化改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年,位于石碣街道的威凯服饰投资约40万元,引进了两条代表行业最高水平的吊挂生产线,加快了设备更新的步伐。虽然占地只有2.4亩,但威凯服饰已经成功“吃掉”了6条流水线,每天创造60万元左右的产值,以小博大篇。
如今,在传统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的道路上,海曙纺织服装企业注重向智能化、高端化、时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下好“先手棋”。
融入“智力创造”和文化创意元素
今年“双11”购物节,太平鸟和博洋的线上销售额分别达到8.18亿元和6.35亿元,成绩斐然。通过转型升级,这里的产业动能被进一步激活,“互联网+”升级为“服装+”。
目前,雅戈尔、杉杉、太平鸟、维科、博洋、史达奴等企业均入选2016年宁波综合性百强企业名单,全区重点服装企业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舒区经信局负责人表示,为激发区域服装产业发展潜力,全区纺织服装龙头企业“两头发力”,布局线上产品营销和线下用户体验,拓宽中小企业视野,增强产业“腰力”,在传统服装制造基础上融入智能制造、艺术设计、文化创意等创新元素,提升产品附加值。
这颗“服装+”的种子,在商业运作的过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比如“服装+智造”就是宁波丹云柯服装有限公司升级的新途径。云柯从事服装定制30年,被誉为中国毛衫定制行业的领军人物。面对不断上涨的成本和消费升级,丹云柯开发了智能配送系统和毛衫设计数据库,涵盖数万种设计流程模式,可以实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丹科云公司设计总监陆丹丹说,今年全新的智能工厂投入使用后,客户定制一件羊绒衫,最快只需8个小时就能完成订单。“我们所有的前端销售网络系统都与后端智能生产线相匹配。通过在销售过程中获取消费者反馈,不断调整商品,使库存基本降为零。”今年6月,丹云柯还成功携手台湾省“针织女王”潘宜良,从传统羊绒衫逐渐向礼服等个性化定制转变。
宁波麦钟林服饰有限公司以“服装+文化”为理念,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市场影响力。“我们卖的不仅仅是衣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以兔子为品牌形象,命名为‘麦尔兔’,倡导健康、自然、舒适的生活理念。”第21届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品牌创始人金虎说。近年来,公司相继推出“麦尔兔微笑中国”、“麦尔兔环游世界”等活动,吸引了众多“粉丝”,实现了从服装制造企业向文化创意企业的转型。
今年前三季度,海曙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6.1亿元,约占全市同行业的22%。
平台“孵化”产业集群
海曙90%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如何实现大中小企业的融合,是补齐短板的重要途径之一。
今年前10个月,博洋控股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在去年168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增长20%,靠的就是“融资”。
2015年,由集团全资建设和运营的纺织服装创业平台创客157创业创新园成为构建产业生态圈的一次尝试。“办创业孵化器,就是要进一步打开大门,整合社会创新创业资源,推动博洋从品牌零售平台向创业平台转型,让更多年轻人创业成功。”博洋集团董事长严巨川说。
“157”运营不到3年,已成功孵化9个服装品牌,其中7年年销售额过亿。目前,园区为入驻的68家纺织服装企业提供办公场地、人才公寓租金减免、启动资金扶持、创业培训、种子基金等一站式孵化服务,成为宁波市首家入选工信部第二批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平台)的企业。
“纺织服装时尚产业是创意产业,激活人的因素尤为重要。”据君川介绍,近年来,博洋把决策权交给了一线的“听得见枪炮声的人”,赋予各个子品牌公司独立运营的权利。当一个品牌达到一定规模,就会把最有潜力的品类分离出来,继续孵化...就这样,博洋先后孵化出了艾维、面多、唐史、艾夫斯、壳牌、德玛娜、初曲等19个子品牌。
2015年3月,80后的张世彤在博洋“鼓励内部孵化”的鼓励下,接手了还在亏损的德玛娜女装。他在“157”大举上线运营,三个月就收回了投资。2016年10月,张世彤和他的核心团队从德马纳获得了20%的股权激励。去年,德玛娜女装销售额超过4亿元。
“在海曙,博洋‘157’是一条创新之路,商志国际服装产业园是另一所学校。”海曙区经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位于谷林镇的乐嘉投资瞄准国内户外运动服装市场,创立了“22号”品牌,并在全国开设了100多家自营店,与“北”、“哥伦比”、“狼爪”等其他行业龙头展开竞争。严厚国董事长在做好主业的同时,利用当地1000多家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的独特资源,于去年7月建成了商志国际服装产业园。
经过一年的拓展,不仅聚集了凤凰、清华文创院等顶级创新创业资源,还得到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单位的支持,引进了国家纺织面料馆(宁波馆)。培育了20多个创新品牌,6个新锐服装设计师工作室。
如今,商志工业园正通过共享帮扶模式帮助中小企业向柔性生产转型,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前不久,当地一家小服装公司接受了一个300公斤的韩国羊绒服装订单,但由于面料特殊,寻找无果,施工受到影响。“没想到,国家纺织面料馆里有13000多种样品,一天就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公司负责人说。
为了冲刺千亿产值,海曙纺织服装产业“坚持”转型升级不放松。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不仅要着力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实施智能化转型,还要着力培育一批服务企业,打造深度参与、协同联动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