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乡村振兴模式,我们可以发现乡村发展的时代逻辑。
作者| 我的家乡编辑部指向北方。
编者按:温铁军教授在《乡村建设笔记》序言中提到,农业社会永恒传承的内因在于三位一体:农民生产与家庭生计的融合、农村多种经营与自然多样性的融合、农业经济过程与动植物自然过程的融合。
即农业农村的发展与其自然经济禀赋紧密相连,是农业、农村、农民的有机融合,也是经济、人文、生态的多维交汇。因此,了解世界各地农村选择的发展模式,对于我们深刻把握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寻找乡村发展的“最优解”具有多重意义。
《我的家乡APP》编辑部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典型的乡村振兴案例,梳理其乡村振兴发展思路,总结出20种模式,其中乡村振兴代表模式11种,地方探索模式9种。以期为国内乡村振兴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为各地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以下是本文总结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模式的常见划分角度
在收录过程中,由于归纳和总结的标准不同,不同媒体所归纳的模式名称和数量也不同。但总的来说,以下六种,按照图案的主要性质和产业构成来划分,基本上可以涵盖所有常见的图案。
(I)除以模式主题的性质
1。“政府/村集体领导+引进外部公司”类型[S2/]
即以当地政府或村集体为主导,引入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商业公司,共同开发建设当地村庄。代表案例有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河南郑州泰山村等。
2。“以村集体为核心的公司化经营”类型[S2/]
即以当地政府或村集体为核心,组织村集体开发经营公司或当地行业协会,聚合组织优势推动农村发展,以袁家村、中浩宇为代表案例。
3。“返乡企业家推动农村发展”的类型[S2/]
即通过带着新技能、新理念的返乡创业群体,整合当地特色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带动乡村发展,代表案例为湖南迅龙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中会返乡创业,率先打造生态艺术小镇,形成教育+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医疗的乡村产业体系。
(二)按模型的工业构成分类
1。“农业+”类型
即以当地农业为基础,通过产业融合延伸农业附加值,发展集传统农业、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于一体的一体化产业模式。代表案例有山东省寿光县、四川省金堂县等。
2。“文化旅游+”类型
即以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基础,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以乡村文化旅游赋能农业农村发展,代表性案例有吴村、莫干山等地的特色民宿模式等。
3。“互联网+”类型
即基于当地经济禀赋,利用互联网发展数字农业、农村电商等具有多重附加值的产业模式,助力农村发展。代表案例是山东菏泽曹县。
盘点乡村振兴的经典发展模式
通过查阅大量媒体资料,分类总结,最终形成了11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每个模型包括四个部分:模型概念、模型关键词、简评和典型案例。以下是11种模式的详细信息:
1
“三个转变”实现农旅融合模式
模式概念:当地村集体通过成立村合作社或开发公司,将村庄周边的山、林、湖、草等自然资源的股权量化,形成村集体和村民的资产。同时整合闲置资金,形成村集体和村民股份,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份、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在“三变”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外部公司或村组的一级织网形式,打造乡村特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模式关键词:“三变”,成立村集体组织,商业化运作
简评:为什么要“三改”?因为“三变”可以为乡村建设与商业运作的衔接提供条件,可以为乡村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商业基础。没有“三个转变”,很难衡量农村地区未开发自然资源的价值,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融合也无从谈起。可见,“三个转变”是实现这一模式的前提。
代表案例:贵州社棚村
2
田园情结模式
模式理念: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发展模式,旨在助力农业发展,通过旅游促进三产融合。
模式关键词: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三产融合
简评:“有农牧业,有美景,有山有水,各有特色”。陆家村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田园情结发展模式的特点。即以现代农业延伸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让乡村不仅能卖农产品,还能卖好风景。
代表案例: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陆家村、河北省迁西县“花香果巷”
3
村民当地城市化模式
模式理念:通过推进土地集中流转、环境集中治理、村民集中居住“三集中”,实现村民就地城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文化旅游、教育、生态等特色产业。,实现村民就地就业,增加当地收入,带动周边村庄发展。
模式关键词:“三集中”,产业整合,村民就地就业
简评:通过“三个集中”实现农村资源的整合、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活环境的优化,为多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同时,借助城市资源优势,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多角度融合,为农村发展提供多重助力。
代表案例:湖南省长沙县驯龙河村
4
“B&B+”发展模式
模式理念:以民宿为基础产业,依托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构建涵盖民宿、休闲、餐饮、亲子、养殖等要素的产业体系,辐射带动乡村发展。
模式关键词: B&B,配套服务,因地制宜
简评: B&B只是农村特色资源的载体。没有配套的相关产业和服务项目,村民的房子很容易陷入同质化、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最终走向衰落。以莫干山B&B为例。当地在不断提升B&B品质的同时,依托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体验式农业,以健身为主题,以民国风情为体验,丰富莫干山的文化创意内涵。随着更多的努力,莫干山逐渐摆脱了纯B&B的刻板印象,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
代表案例:莫干山B&B、吴村全包精品B&B度假模式;
5
外部资金杠杆模式
模式理念:即通过引入市场化企业,借助其资金、技术等优势,在政府参与和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运作,引导村民自主参与。
模式关键词:引进企业,市场化运作,村民自主参与
简评:以山东省临沂市竹泉村为例,竹泉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自治的运作模式,引进青岛龙腾集团在竹泉村开发建设文化旅游。在这种模式下,依靠良好的政企合作,资金不足、农村缺乏经验等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代表案例:山东省临沂市竹泉村
6
村集体组织驱动模式
模式理念:即村集体与村民共同组织成立合作社、村集体发展公司等机构,以集体机构为所在村的开发建设主体,聚集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多元产业,从而形成以村委会为主导、村集体企业组织为带动、村民共享的发展模式。
模式关键词:成立村集体合作组织,统一经营。
简评:通过建立村集体合作组织,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经营,可以有效减少无序开发带来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同时,村民参与发展的全过程,村民在经营过程中的自主选择,也有利于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代表案例: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山东省淄博市中壕峪村
7
“工业-生产村-城乡”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模式理念:即以当地自然经济资源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产业联动,实现三次产业带动两次产业、两次产业带一次产业的良性互动格局,实现产业融合;
同时,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引导技术进农村,产业留农村,构建农村产学研一体化格局,鼓励返乡创业,方便村民就业,实现产村融合;
最后,城市消费带动农村,城市资本和技术反哺农村,城市产业体系链接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
模式关键词:政府引导、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
简评:政府引导“穿针引线”,产业融合“强基延链”,产村融合更用力,城乡融合共生发展。
代表案例:浙江省德清县
8
村集体与社会资本联合策动模式
模式理念:即以村委会为基础组建村集体发展组织,结合村所在地的自然资源、文化风光、经济基础等条件,引入商业公司,借助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优势,进行联合开发建设,从而形成村组织有序带动、外部企业精细化运作、村民增收的发展模式。
模式关键词:村集体组织、企业引进、联合开发
简评:成立村集体发展组织统一管理,引入成熟品牌进行市场化运作,既解决了农村资金的技术难题,又保证了村民的收益,实现了村企双赢。
代表案例:河南郑州龙湖镇泰山村
9
农业产业化反哺农村现代化模式
模式理念: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结合当地自然经济基础条件,发展有技术含量、有市场需求、迭代更新的现代农业,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同时,用一产带动二产,发展农业加工业等相关产业;还以一品延伸三品,发展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形成多元共生的农村产业体系。
最终,农业产业化将反哺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宜居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
模式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融合、农村现代化
简评:延伸农业产业链,发掘农业的潜在价值,以农业加所有产业,也能找到振兴乡村的黄金之路。
代表案例:山东寿光县、四川崇州
十
“组团发展”的产业振兴模式
模式理念:通过土地集中流转,产业集中运营,发展农村产业园区,建立“产业联盟+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可以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地理标志品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同时以农业延伸产业,发展农业+互联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形成一业带三业、三业促一业的发展模式。
模式关键词:集中运营、品牌培育、产业整合
简评:松散经营,大米只能按市场价卖,而集团化经营,打造盘锦大米区域品牌,就是“种金”。
代表案例:辽宁省盘锦市
11
农村“电商+”模式
模式理念:即通过政府的引导或返乡创业者的带动,发展网店营销、直播电商等新型农村电商业态,为当地农产品扩大销售,推广当地特色品牌。同时,互联网可以赋能农村产业建设,实现三业带二业、二业帮一业的发展模式。
模式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产业融合,政府引导
简评:“电商+”其实就是三个“线上+线下”,即“网店+线下养殖”、“线上直播+线下工厂”、“线上就业+线下创业”。用农村电商连接农村资源,让农产品走出农村,让平台和技术进入农村。
代表案例:山东曹县三瓜公社、安徽巢湖
各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精选
除了上述11种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各地也探索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本部分包括9种,由于篇幅有限,以列表形式简要介绍。包括的内容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石家庄市正定县塔元庄村六位一体幸福模式
2.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冯村乡陈庄村& # 34;1+2+2+2"开发模式
3.福州市崇仁县三山镇唐平村“团队+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
4.贵州省凤冈县“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
5.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示范区+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式渔业发展模式
6.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北部额尔古纳市世伟农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7.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
8.甘肃省环县曲子镇西沟村“村社一体化”模式
9.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村集体经济”种植模式。
结论
纵观上述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村集体的作用,实现三次产业融合,是诸多模式的突出点和共同点。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x”,三个“+”。
a“×”,即在村集体的聚合中发挥主导作用;三个“+”,即“农业+”、“农村+”、“农民+”,最终实现产业融合。
如何从成功案例中发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规律,并结合自己村庄的自然经济禀赋进行再创新、再应用,是未来需要长期探索的时代命题。
2021年即将结束,2022年,我们期待更多新的模式出现,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参考。
让我们遇见一个更美丽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