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36Kr企业服务评审专家组乔伊雅原创。
乔怡雅:见证1500+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分享团队智慧。
——————————————————————————————————————————————————————————————————————————————————————————————————————————————————————————————————————————————————————————————————————————————————
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分析工具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产品和运营场景中。做一个优秀的产品,前提是充分了解产品所面对的人群的特点,做好用户运营也是如此。从用户运营效率出发,不断优化产品,进一步提升运营能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闭环。
一、达成共识:不要把用户关进笼子,不要把数据放到地下
一些企业的真实情况
这幅图反映了一些企业的真实情况。企业决策时,不同的角色可以指出不同的方向。虽然企业文化一直标榜“以客户为中心,用数据说话”,但真正落地时,却往往脱离了数据和用户——数据被放在地下,用户被关在笼子里。
产品人和运营人的日常工作目标不一样。产品人主要着眼于产品生命周期,制定产品策略,推动产品迭代。运营商围绕用户群体有目的地组织管理,增加用户粘性、用户贡献度和用户忠诚度。从合作和效率的角度来看,要想在产品和运营两个角色之间构建一个闭环,首先要抛开思维的差异,进行合作的思想交流,两个角色要有统一的共识。
数据是最好的“巴别塔”,是统一共识最好的统一语言。通过建立数据到行为的模型和指标体系,数据分析师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帮助更好地连接产品拥有者和运营者的共同语言。
二。产品负责人:从运营角度思考,注重全景漏斗和运营效率
在产品主和运营者达成统一共识的基础上,产品主要从运营的角度考虑产品设计,从全景漏斗的角度思考,注重运营效率。
1。从运营角度考虑产品设计
从运营的角度来考虑产品设计,产品人的思维不再是单纯的从痛点和问题来考虑问题,而是会把用户进行分组,比如老用户、新用户、不同地域的用户、不同场景的用户等等。基于这几层,我们深入思考如何让不同的用户感受到差异化的服务。这些细分的背后,都是生动而个性的场景,每个场景都蕴含着产品改进和数据提升的机会。
2。想想全景漏斗
下图是一款具有社交属性的健身工具产品。产品包括培训、电商、内容、社交、应用等分类内容。每条内容都有自己的漏斗。但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并不是先完成漏斗A再完成漏斗B的过程,而是与各种内容反复交织。产品负责人在思考产品的时候,要有运营思维,要动态的看用户在产品中的流通情况。
全景漏斗
3。思考产品运营效率
一个产品甚至一个公司,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效率“机器”。“机器”能够通过正反馈持续运行和持续优化。产品本身相对于操作是静态的。衡量产品的运行效率,要动态地考虑产品的运行情况。每个产品都应该定义自己的第一个运营效率指数,或者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能够评价整体运营情况的北极星指数。比如定义运营效率=日活跃度*激活率*分成率*累计倍增(1+△激活率)(1+△分成率)可以表达产品的运营效率和改善效果。根据指标反馈给运营优化,再将运营优化的结果内化到产品迭代中。
三。运营:从产品角度思考运营
运营人员要从产品化的角度考虑运营问题,考虑如何让运营去人工化,尽可能实现机械化。在用户中寻找产品机会,寻找日常运营中获得的“知识”,并内化为产品,从而实现自我成长的闭环,让运营变得更简单。因为操作手段通常是相对动态的,但是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任务可以总结为自动化、机械化的“套路”,这就是产品化的机会。优步的自增长闭环展示了产品是如何循环的。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操作。其实每个环节都可以转化成产品。
四。行业实践分享:闭环,这是一个渐进迭代的系统工程
实现产品智能驱动产品和运营的闭环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可以实现用规则描述的分组操作;
能够根据复杂的规则和策略进行团队运作;
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模块、推送和推荐;
完全可以用机器代替人工操作。
1。行为和用户价值标签驱动的集群操作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精细化运营模式。我们通过用户属性筛选出不同特征的用户,即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行为特征生成群体标签(运营商理解的标签),让运营商在此基础上实现精细化运营。比如向内容平台不同标签的用户推送App消息,发送站内消息。
这是直销银行集群化经营的一个案例。通过绑卡开户、客户存款、投资理财、生活缴费等行为进行包括高净值客户群、预警损失用户群在内的群体管理。接下来可以对这两个群体进行精细化运营,将高净值客户群体推送给CRM,做召回或者刺激购买的推送。推送中心可以召回丢失预警用户,避免丢失。
图一零售银行集群运营案例
2。实时个性推送和个性化模块
在做推送的过程中,我们思考如何让推送更高效,转化率更高。如图,以色列一家公司尝试收集用户行为过程中的一些行为数据,根据当前场景、状态、设备类型等进行评分。比如,在一个流行的菜谱App中,当消费者走进一家超市时,他们会使用这个菜谱App,因为他们想根据菜谱购买食材。消费者根据菜谱准备食物时,通常会把手机放在厨房的桌子上,手机可能会不停地搜索和浏览。手机静止的时候,大部分都是躺在床上,研究不同的菜谱...我们可以通过实时采集当前设备和用户的状态来判断用户是在走路、躺着还是把手机放在桌子上,从而判断用户所处的场景并据此打分。分数会反映当前状态下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模块推送和内容推送。高分(用户沉浸感最好)是用户转化率最高的时候,是和用户交流(推送)最合适的时候。
收集用户行为过程中的行为数据
3。个性化推荐
个性化推荐服务,本质上是适应无数细分场景和市场的产品。个性化推荐对创新的推动作用不大,但对留存和转化的作用更大。个性化推荐的目的是让你尽可能触及天花板,而天花板在你选择入市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个性化推荐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用户留存率和用户体验的方法。
4。Bot!Bot!
通过基于Bot的运营和基于Bot的产品,用系统化的思维代替人工操作方式,从而提高运营效率。
A公司是一个海淘的APP。在美国,电子商务市场相对稳定。行业基准线为次日30%+,平均转化率在2%以上。这家企业是如何突破行业基准线的?如何真正提高转化?
一般来说,A公司从价值链中寻找晋升机会,看哪些点可以减人增效;从日常工作中,从产品订货到入库到分仓的整个流程中,找到用机器代替人工的方法。具体来说,通过品类运营、流水运营,减少物流人工和人工下单。
比如传统的下单流程是,用户下单后,电商平台需要代客户下单,并在代客户下单的地方将货物送回仓库,耗费大量人力。A公司做了一个物流用的软件机器人。下单后,在美国直购网站上生成用户,下单后返回公司。比如内容方面,内容机器人可以根据节日、类别、用户自动整理活动内容,包括标题、图片、推荐商品等。,并把运营组合成产品,这样会节省更多的成本。
综上所述,建立良好的闭环没有灵丹妙药,需要工具、方法论和团队思维的支持。
工具方面,工具包括行为分析工具、运营支撑系统、用户生命周期管理、用户标签和画像系统等工具。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用户生命周期的系统管理,实现更加精细化的操作,代替机器的人工操作。方法论上,围绕用户生命周期标签,构建指标体系和行为标签来描述不同的用户群体,实现更精细化的运营和产品成长。在团队思维方面,要建立问题驱动的企业文化,以数据为工具,让数据说话。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师也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
简而言之,数据驱动的产品和运营的闭环是公司正在进行的过程。没有一个工具或者方法论可以立竿见影,但是要看复合团队+有效的工具+方法论。
www.36dianping.com
[免责声明]
原标题:《如何完成产品和运营的数据驱动闭环?》
作者:乔怡雅
本文来自 36Kr企业服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