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快递单号信息的拿来干嘛(你扔掉的快递面单正遭到批量售卖,1.5到5元不等,母婴品类最“抢手”)

双十一快到了,快递数量会有一个“大爆发”。如今,快递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印有消费者姓名、地址、电话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正在被批量出售。在这个灰色行业,快递单被称为“物料”。为了避免被举报,一些买卖双方频繁更换联系方式,使用保密性更好的社交工具。

去年全国快递量达到833亿件,全年全国快递量即将突破1000亿件。海量隐私信息,何去何从?

快递单从1.5到5元不等,买卖双方都很警惕

在与快递相关的贴吧里,有大量的快递信息买卖。在这个行业里,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网络俚语。购买菜单的信息,称为“领料”、“领菜”,印有用户个人信息的菜单可以随意买卖。在不同的菜单中还有一个“鄙视链”。实时和当日菜单比历史菜单好,母婴、护肤、女装、酒类等消费品更受欢迎。没有分类的面条称为“混合物”。送货单分为两种形式:单张照片和单据。为了避免被平台发现,买卖双方还喜欢用首字母和同音代替“面单”,比如KD(快递面单)、MD(面单)、“面对面”、“面对面”。

10月26日,一个叫“格局”的楼主发帖称:集菜实力,直接对接一手工作室,实时,历史,海量,分类优先。10月25日,一位名为“收货脸”的网友说:找快递业务员,收货司机,仓库老板,仓库工作人员,仓库管理,一大堆收货脸D,历史,私聊。

贴吧里也有很多卖家打广告。10月24日,网友“宁久1213”称,有高质量的女装(面单)文档和重要私聊。这个行业也充满了“自己人”的互坑。有人曝光了卖家账号,分享了自己被骗的经历:“这个人是骗子。1000多(面),昨天才筛出来500,我说是混合物。”有人评论:“你怎么不打电话给我?”“这个人也是我们组的。”

记者添加了几个“收货”买家作为快递员。

“有什么可失去的吗?”

“送个样品看看,一天能有几个?”

“五块钱一个。”

“母婴,美女。”

“什么平台?什么时候?能知道店名吗?”









从这些买家那里,记者了解到,收料价格从1.5元到4元、5元不等。不管价格如何,几乎所有的买家都要求先看样品,因为他们要“测试”。很多买家会直接提出品类要求,其中,母婴、美妆、白酒等品类的面最“火”。有些卖家只想要当天的面单照片,不要文字。记者注意到,买卖信息的双方往往都非常谨慎,他们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平台“bat”进行交易。记者通过bat添加卖家时,对方往往会在验证通过后发起“聊天记录双向撤回”功能,可以瞬间清空所有聊天记录。另外,如果你想通过截屏保留证据,聊天页面会出现“你截屏了”的信息。事实上,记者截屏后,对方撤回了所有消息。





卖家实时出售用户信息,女性消费群体被视为“容易上当”[S2/]

在买家组成的群里,下午5点以后,卖实时、当天菜单的卖家会特别活跃。此时,快递员一般开始揽件,电子面单信息存储在工作电脑中或打印出来贴在包裹上,泄露的用户信息也开始在地下市场层层流转。这意味着用户的信息在同一天被出售。

记者从一家专门做白酒快递面条菜单的卖家那里拿到了一份面条菜单。在正文中,用户的姓名、具体地址、电话、快递单号、购买商品的名称都有。卖家告诉记者,面条都是买酒的顾客,可以直接用订单号查,检验面条真假。记者随机选取了一个客户的订单号进行查询,确实可以查询到订单的动态。



广告骚扰,电信诈骗...外发的快递单号会用来做什么,令人不安。快递单号不仅涉及个人信息,购买商品的品类也揭示了用户的消费需求。令人担忧的是,不法分子紧盯母婴、美妆产品的消费群体。据“业内人士”透露,母婴面“转化率”高,说白了就是“容易骗”。

“隐形面单”治不了快递信息泄露

2016年7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的一起案件显示,某快递员工伙同他人,在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7月的半年时间里,通过批量下载软件的方式,窃取客户个人信息10万余条。

2019年10月,上海某物流公司发现有人在telegram上出售其快递数据,公司员工尝试向对方购买36条数据,比对发现数据真实有效。

一张快递单包含了绝大部分用户的隐私信息。如何保证安全?

购买快递单

不久前,作为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一项专项活动,快递行业网络安全峰会在快递物流企业云集的上海举行。峰会上,德邦公司信息安全中心高级总监宋卓亚表示,目前不法分子在“暗网”明码标价出售个人隐私信息,每年造成1000亿的损失,快递行业是重灾区。

该公司物流技术数字化业务总监曾碧涵表示:“我们期望利用技术手段,将收件人的真实手机号码转换成虚拟手机号码(可以打电话、发短信),并打印在面单上,以保护收件人的隐私和安全。”

中通公司首席信息安全官傅明明认为,面对这些安全挑战和风险,中通正在探索“零信任”的解决方案,即“持续验证,绝不信任”。

但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快递单的信息公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用户的信息还在“裸奔”。

一些快递公司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推出了“隐形面单”,用号码代替寄件人信息。但这只是“第一把锁”,快递行业能进入系统的内部人员还是能获得用户信息的。事实上,大多数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都发生在企业内部。此前,某快递公司内部调查后发现,一线网点将客户的个人信息出售给同一家公司的某快递员长达两年,共计4000余条。此外,一家快递公司的很多客户都接到过诈骗电话。据该公司调查,该公司一名员工在一个月内大量查询了两万多条客户记录,并多次使用他人账号查询信息。



律师:快递员出售用户信息,企业可能面临行政处罚[/s2/]

关于隐私泄露,湖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常委、律师团团长彭真告诉记者,泄露、出售用户的快递信息,侵犯了用户/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邮政法》、《快递暂行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

彭真表示,如果用户的快递信息被快递行业内部人员如快递员、仓管员出售,快递公司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向邮政管理部门报告,消费者应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除上述责任外,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将承担刑事责任。《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九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的损害时,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前款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应当根据个人所遭受的损失或者个人信息处理者所获得的利益确定;个人遭受的损失和个人信息处理者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快递暂行条例》规定,从事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建立快递运单和电子数据管理制度,妥善保管用户信息等电子数据,定期销毁快递运单,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潇湘晨报记者李殊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