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大客淘宝信誉查询(互联网巨头「云」的至暗时刻:内卷、降权、大客流失)



云计算作为三年来互联网巨头的第一战略业务,如今正在失去分量。

AT总是收紧预算,减少招聘。华为在2020年初将其云升级为BG,然后在一年后迅速将其降级为阿布...各种团体对云的态度从未设定支持上限,现在正在转变,以使其能够自负盈亏。

“这些动作释放了一个信号:虽然一线互联网巨头的云业务还不成熟,但是已经到了自力更生的阶段。成熟意味着身心跟上,成年意味着年龄到了,前者主动,后者被动。可惜他们被动,成年还不是时候。内忧外患的现状只会让他们越来越艰难。”一家云工厂的销售经理林兵坦率地告诉Leifeng.com。

内部难点:企业集团体量,产品线体量,员工体量。

先说内部嗜睡。

首先,在战略层面,云系年轻的时候,即使亏损,成长缓慢,集团还是会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和尝试,耐心等待。但成年意味着他们将和其他商业群体一样被对待,不再享有特权。

同等预算投入,同等人数申请...更有甚者,还收回了无限调用其他事业群人力的特权。

事实上,云事业群长期享有资源特权,与其他事业群长期产生矛盾。

“集团每年的人和钱的总预算是有限的,云事业群是烧钱和人最多的单位,也是长期亏损的单位。所以当集团层面给云事业群大量的预算和人的时候,To C事业群的人就源源不断的调过去,其他部门往往会有意见。认为‘我们的利润比他们高那么多,为什么不仅不给人家钱,还要把人家从我们这里调过去?’这些抱怨已经成为员工闲聊的常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公司的战略。

其次,在早期,为了让云计算更快启动,集团强迫其他事业群使用云部门的产品来替换自己的核心系统。这就相当于把一部分IT建设工作交给了云部门,这无疑让原部门的一些工程师没有工作可做,不得不跳槽或离职。

同时,云部门授权客户以公司的名义进行交付。由于To B业务的复杂性和互联网巨头的经验不足,交付效果不佳,甚至是烂尾项目的案例很多。

大厂服务的客户大多是政企头牌客户。他们选择大厂更多的是出于对头部互联网品牌的信任,一次次的交付失败无疑损害了政企机构对公司品牌的信任。

“有时候其他商业集团会向当地政府和企业机构寻求资源,但是云部门在对方的口碑不好会直接影响合作。虽然这样的例子很少,但只要发生一次,就是意想不到的麻烦,足以让员工原地爆炸。”林兵说。

除了跨事业群的矛盾,云事业群的各个子部门也在争夺资源,资源跑路现象比比皆是。

此前,云事业群无论是员工总数还是人员增速都遥遥领先于其他事业群。所以最后一年,大厂都在锁定云的编制,申请额外的人手非常困难。然而,云服务本身依赖于人群策略,这给每个产品/行业线的扩张戴上了枷锁。

“我曾经谈过一个八位数的大项目。我骄傲地向领导要求交付十个人的人头数,却被现实狠狠地打了一顿。申请没通过,员工人数被卡死,所有产品线都排起了达官贵人。最后只能借用其他部门的团队,但是对方领导的意思也很明确:交给别人可以,但是我很难把大的营收放在他们部门。如果这份名单和传统IT厂商放在一起,我就能获得优秀员工奖。”某头部云厂商副总经理王朗无奈地对雷锋网说。

“我也尝试过在外面找一些ISV来做落地,但是ISV的管理很难。如果没有强大的内部团队来做项目质量管理,很难协调好。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恶性循环。现有的大项目缺人做,但是如果没有成功的大项目案例,是没有资格申请内部招聘的。现在卡在中间,一动不动。”

事实上,集团往往出于多种目的束缚云商集团:一是迫使人们提高效率,杜绝粗放的人群战术;二是砍掉毛利率低的产品和订单;第三,尽快建立良性的ISV模式,把辛苦的工作交给合作伙伴去执行,专注于高毛利、标准化的产品。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早期人员的快速膨胀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组织能力跟不上人员发展的速度。

“以腾讯为例,他们无疑是一家治理能力卓越的企业,人的效率远超其他大厂,这离不开极其克制和精细化的员工管理。即便如此,腾讯目前的治理能力也只有管理1.5万-2万人以下事业群的能力。一旦一个业务群超出这个范围,组织问题就会频繁出现。锁定编制更有利于组织的健康成长。”一位咨询公司高管告诉雷锋网。com。

被束缚的云产品线往往走两条路:一条是公司层面设想的健康模式,如上所述。

另一种行为是违规,行动变形,进入极端的“大而化之”模式:不注重产品,容易从领导那里拿钱拿人,不择手段,想尽一切办法摆摊。人拿到钱后,继续扩大盘子,盘子越做越大,领导申请VIP要钱,如此往复,离战略越来越远。

(关于互联网公司TO B部门管理混乱的分析,请参考《BAT的融资人正“愤然”回归银行》)

高层意识到运动扭曲后,也开始改变内部考核规则。“一家知名云制造商现在同时评估收入和毛利。对于第三方转售的产品,只计算自研收入,将转售和OEM收入划掉,以牺牲总收入为代价提高自研产品的业务占比。

“但这样一来,一些专注于第三方转售的部门业绩明显下滑。”林兵向雷锋透露。com。

“考核规则改变后,很多中层领导和销售都留不住了。”据林兵介绍,2021年底,大厂云的内部销售大量流入互联网的二线云厂商。

“这些二级云厂商的销售合同,只需要5分计费费,不管里面怎么装,都可以装。很多有资质有经验的销售都愿意玩这种操作。只是把钱拿出来的问题。去二线云厂商做一两年,拿个一两百万。”

“互联网的二线云厂商还处于野蛮发展期,很多考核规则还很模糊,模糊就意味着你可以在浑水里摸大鱼。”

云计算不再是第一要务:攻防主战场,回归To C。

“其实在2020年下半年,腾讯和阿里的战略重点就开始从To B转向To C,这两年我们也看到腾讯在PCG和IEG频繁组织重大架构,阿里对本地生活的投入也不在少数。对他们来说,To B是虚的空室,ToC是基本盘。如果基本盘被新的对手侵蚀,想象中的空空间肯定会暂时放在一边。”前述咨询公司的高管表示。

这几年,流量红利的逐渐枯竭,让BAT迟迟看不到To C的新机会,他们也沉寂了一段时间,各自的岁月也沉寂了。To C的舒适区让他们在快乐中焦虑,于是他们寻求所谓的“上天入地”——上天是为了探索前沿技术,下地是为了沉入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把重心转向To B。

喊出腾讯的工业互联网,阿里的智能,百度的AI……...但就在一线互联网公司在To B垂死挣扎的时候,To C市场再次风雨飘摇,字节跳动、米哈游步步紧逼,让腾讯再次感受到3Q大战时的焦虑;拼多多和美团的成长已经包围了阿里...

战争已经到了家门口,To C的保卫战已经打响。

与此同时,当大厂们一手保护To C基本盘,一手打造To B想象空室的时候,To C市场爆发了一对对立的风口。一个是内卷的终极形式:元宇宙;一种是反内卷的形式:出海。

更不用说,元宇宙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被称为下一代互联网。这两年,由于跨境物流和柔性供应链的兴起,出海的基础设施逐渐成型。抖音、申远、SHEIN这两年出海的成功,让互联网巨头们再次看到了《To C》中的蓝海星辰。

此时,主攻守战场已经全部回到互联网巨头更擅长的消费互联网领域。

进攻端,阿里动作最明显。去年12月,阿里将电商业务分为国内和海外两个板块,由范姜负责后者,将海外业务提升到与国内业务平起平坐的水平。

腾讯方面,随着去年国内游戏监管环境的收紧和游戏版号的限制,其娱乐战略将再次加码。同时,腾讯现有的业务和组织架构自然有利于元宇宙的布局。

在防守端,作为抵御美团和拼多多的第一道闸门,原本就不断分崩离析的阿里本地生活,在整合大师俞永福的指挥下,通过整合高德地图等流量入口,再次拧成一股绳,痛斥方遒。

腾讯的PCG和IEG也多次做出战略动作,剑指字节跳动和米哈游。

"当防守和进攻的重点都放在To C市场的时候,分配给ToB的资源只会越来越少。而且,不仅如此,集团总预算受大环境影响也在缩水,分配到云上的钱和人都很少。”韵达昌前高管李(音)想告诉。

商业环境外交难的背后,更难的是各大巨头的云业务深陷盈利泥潭。

大客户流失,政府预算减少,利润困局。

“2021年,阿里云内部口头喊了1000亿KPI。腾讯云大概400-500亿,但两个都没完成。后者一向保守,所以完成度相对更高。”李想告诉雷锋。

“其实上半年结束后,双方都已经知道目标无法达成,所以开始改变考核机制。阿里云直接把考核放在各个产品线,让它自负盈亏。腾讯专注于自研产品销售比例的提升。华为云还在调整组织架构,战略还在摇摆。”

在李想看来,阿里和腾讯在2021年的云KPI目标,即使在2022年也很难实现。

一方面,集团层面对云商集团的考核重点从之前的总营收,转向了对自研毛利率的考核,这将导致总营收增长大概率放缓甚至负增长。

其次,随着字节跳动、拼多多等新一代互联网巨头自建云能力的成熟,未来两年云巨头可能会流失一些大客户。

去年,受美国当地数据安全法影响,抖音停止使用在中国提供的云服务,将阿里云每年价值约8亿美元的订单转移给亚马逊AWS和甲骨文共同执行。鉴于抖音是阿里云的头部客户,这一变化直接导致阿里云去年第一季度营收增速创历史新低。

此外,据消息人士透露,由于字节跳动自有云和AI产品火山引擎的兴起,嫁接在阿里云上的字节跳动的部分服务正在回流到火山引擎。

自建云对于字节和拼多多来说只是时间问题。互联网客户的流失已经成为云厂商不可阻挡的趋势。在2022年初,寻找一个新的头部标记已经成为他们的一件重要事情。

除了泛互联网客户,To G市场一直是云厂商的重兵把守之地,也是客单价最长的赛道。

但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国内云市场一直没有一个庞大的政府订单,很多云项目只能碎片化的签,一个省一个市,一直没有一个十亿的订单,更不要说像美国时不时几百亿的政府订单了。

“为了保证生产经营,国内政府和企业不会什么都做在地上。有些地方领导是终身制的,有时候没有动力给继任者种树,所以上云的步子会小一些。”另一位云销售主管杰森告诉Leifeng.com。

但是,这些都不是云目前最大的问题。

"现在云的主要问题是买方政府的一些相关部门没钱。”贾森透露,“去年,在地方政府的一些部门,预算甚至削减了一半,剩下的不得不优先保证疫情防控的支出。云供应商获得的政府订单会越来越少。”

“此外,政府预算的减少导致云厂商集资的案例越来越多,有的长达5年以上。这笔钱对于大厂来说不算多,但是对于开始自负盈亏的云部门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除了疫情,国内云巨头还面临独特的行业困境。

一般来说,国内云市场以大型政企客户为主,大型政企机构的订单收入甚至接近50%。但与国外成熟的云市场不同,国内政企大客户目前对公有云仍有很多疑虑,更倾向于做私有云或混合云,这就导致基于公有云思想的“水电煤”自助服务,变成了个人服务。

“客户的定制开发太多了,R&D都是一线人员带队,各种版本,各种维护,最后都不赚钱。”林兵无奈地说道。

面对分散、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云厂商不得不更多地扮演集成商的角色,运营成本远高于海外云厂商。

“越是私有云,项目越重,利润越低,很容易被扼杀。”他感慨道。

“比如华为云,私有云业务占比是ATH三家公司中最高的。他们用一个项目的思路去做云,让每个客户都成为一个项目。结果人力成本很高,边际成本降不下来。”

华为云的一位客户向雷锋网描述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com:“在一次合作中,华为直接派了一名工程师到我们公司工作。毕竟这个工程师年薪可能几百万,甚至比这个工程订单还高。”

早在2020年,任郑飞就曾发表内部讲话,支持关闭华为私有云,并明确表示不能再走业务软件失败的老路。“过去,客户定制将我们的能力限制得要死。小软件包不能被多个客户拷贝、复制或共享。我们决心不再在失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因此,在各种背景下,增速放缓成为2021年中国云厂商的年度热词。

然而,面对同样的环境,国外三大云巨头——亚马逊AWS、微软云、谷歌云在2021年继续保持高增长、高利润。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亚马逊AWS的营业利润率为29.79%,毛利率为60%。智能云2021年营业利润率44.22%,毛利率70%。

相比之下,阿里云2021年前三季度总营收为528.19亿元,调整后的EBITA利润为10.44亿元,利润率仅为1.98%。其他云供应商普遍仍在亏损。

事实上,毛利率低还不如国外同行,这是国内云厂商一直无法走出的困境。“国内云厂商的毛利率通常只有30%左右,比国际一线云厂商低30%~40%。再加上运营成本高,利润率是个位数也不足为奇。”杰森说。

原因在于国内外云厂商在成本结构和营收结构上的差异。

一般来说,云厂商的成本构成通常包括基础软硬件研发。相应的,云厂商提高利润率的方法主要有:扩大用户服务数量,放大基础设施规模,通过规模效应摊薄硬件成本;控制定制和集成项目的规模;多做中间件等高毛利率的标准化产品。这些方法也是国际一线云厂商提高和保持利润率的主要方式。

“作为全球市场最大的云厂商,亚马逊早在2015年就占据了四个基础组件(服务器、存储、CDN和网络带宽)销售额的60%到70%。”以规模稀释硬件的成本效应显而易见。而且提供更标准化的服务,很少承担集成项目和定制项目。”一位二线云厂商的IT高管告诉雷锋网。

既然成功经验在先,为什么中国云厂商做不到?

我们先来看IaaS基础架构层。

经过前几年轰轰烈烈的“上云”运动,国内云市场早已上云,短时间内增量空并不大。而且各个厂商还要在营销端打价格战,耽误了盈利。而国外市场的开发,受到国际云厂商的挤压,迟迟得不到发展,甚至比例有所降低。

taodake

根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新数据,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全球云厂商的市场份额排名发生了变化。

在亚马逊AWS(33%)和微软(22%)前两名不变的情况下,谷歌云在2021年以10%的市场份额取代阿里云,成为全球第三大云厂商,而阿里云以6%的份额退居第四。

此外,在相关基础设施方面,与国际云厂商可以自建网络不同,国内云厂商需要按照规定使用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专线,并向其支付数据传输费用,这通常是云厂商的一大开支之一。

其次,数据库等高毛利的中间件仍然是国内云厂商解决方案的短板。

“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比较浮躁,倾向于赚快钱。”在王朗看来,高毛利的中间件核心产品,重属性、高壁垒,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然而,中国发达的互联网行业,让大多数企业很难沉淀下来进行长期投资。

同时,我国对有效专利的保护力度不够,法律手段不够强硬,市场惩罚力度有限,导致抄袭成本低。模仿多了,自然就进入了价格战的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没有利润。

最后,在SaaS层面,中国不仅起步比美国晚了至少十年,还因为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缺乏正版和付费意识等原因,从而造成了国内SaaS“十年落后,十倍落后”的现状。

目前,中国很少有SaaS公司的财务数据可以称得上漂亮。不是每一个海外明星SaaS都能有中国版,国内的商业土壤注定了SaaS公司短时间内不可能像美国同行一样有光明的未来。(更多国内外TO B市场差异分析,请参考《AI商业模式的脱靶、崩塌与救赎》)

不难看出,在云计算的各个层面,国内的云和IT市场与欧美等国际市场有着极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两种土壤,两种需求。阿里、腾讯、华为这三大一线云厂商,效仿亚马逊AWS、微软云有很多困难。

在传统IT时代,国产软件长期被戏称为“人力成本高,利润低”的行业形象。如今,云计算领域似乎正在重蹈覆辙。

中国的云计算已经到了一个紧要关头。

事实上,尽管喊了很多年,国内云计算真正开始发展还是在2018年。之前都是二级BU在做,云业务没有提到战略高度。重视云作为一级战略是在2018年;到2021年,各家都开始放缓增长,降级策略,但也就短短几年。

从国内一线云厂商内外交困与国际云巨头逆势崛起的对比来看,更需要注意的是,二者的规模差距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再次拉大。

目前这种症状隐约可见。以全球疫情下蓬勃发展的医疗云/数字化为例。去年,微软以197亿美元收购了Nuance,甲骨文以283亿美元收购了电子医疗记录公司Cerner。两大巨头纷纷发力医疗云/数字化,提前锁定了一块未来可能最有想象力空的“蛋糕”。

另一方面,在中国,同样的趋势并没有出现。相反,中国的公立医疗机构甚至在排队。

多年来,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和云厂商一直在医疗行业外围打转,无法触及核心业务,因为他的厂商(医院信息系统)原有的利益格局难以撼动,三大运营商“山头”绕不过去,国内医疗信息公司知识管理薄弱,云巨头的跑马机制带来人员高流动和部门分散。

对于国内云厂商来说,医疗云是一场短时间内很难打出几个水花的攻坚战。在这个可能是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垂直行业,sturm und drang的海外云厂商和国内云厂商都举步维艰,两者渐行渐远。

(推荐阅读:《BAT卖不动“医疗云”:医院逃,山多拥挤,有条不紊》。)

不得不说,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时至今日,以阿里、腾讯、华为为主力军的中国云计算,已经到了关乎行业命运的紧要关头。下一步是什么?这是一个成为当务之急的大问题。

[/s2/]注: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均为化名。下期预告:“价格暴跌的独立二线云厂商”[S2/]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