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已经不再相信白手起家就能打拼出几百甚至上千亿的身家。
江苏就有这么一头牛。13岁时,他因贫困辍学,开始在工地上做瓦工为生。
三年后,我不幸倒在了工地上,再也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了。我开始到处收集废品谋生。
天道酬勤,他收废品五年,赚了人生第一桶金200万。
2020年年收入7000亿。今年,他和他的妻子拥有2600亿元的净资产,这迫使刘成为江苏新的首富。
他就是那个日入8.9亿,被誉为自己走路的“印钞机”的陈建华。
从工地搬砖到到处收废品,陈建华可以说把从基层做起的故事演绎到了极致。
陈建华
01、为了生活工地搬砖陈建华,1971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他的人生道路与大多数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富人不同。
因为家里穷,他上不起学。13岁时,他被迫辍学开始工作。
因为太年轻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经亲戚介绍,他来到一个工地当瓦工。
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他在建筑工地学了一门手艺。虽然辛苦,但他以后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养家糊口。
成功之后,陈建华也向记者承认:‘我是搬砖的’。
没想到后来发生的事情,他被剥夺了在工地搬砖的资格。
17岁那年的一天,他在工地上不小心从架子上摔了下来,伤了小腿。
然后被医生告知:‘不建议从事重体力劳动’。
陈建华一听,当时就有点傻了。
我不担心自己的健康,而是担心家人的未来。
受伤前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可以为父母减轻不少压力。
现在他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他的父母会怎么做?兄弟姐妹呢?他不敢想这件事。
虽然不敢想,但现实生活中不得不去想。毕竟生活还得继续。
在他卧床休养期间,他看到丝绸堆积在他家的角落里。
他立刻受到了启发。他的家乡是蚕桑之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用过的不要的旧丝。
事实上,经过一些挑选,这些丝绸中的一些完全可以出售。
首先,他发现江苏一家工厂长期回收旧丝,说明市场有保障。
然后他找了一个儿时的玩伴,和他们一起,开始推着手推车在大街小巷回收旧丝绸。
陈建华没想到,他的这个决定,能让他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挖出第一桶金200万。当时很多人认为陈建华的200万是他财富的巅峰,但这是他事业的开始。
02.年少成名不迷失1991年,年仅20岁的陈建华靠着走街串巷收丝绸,居然赚了整整200万元。
在那个万元户很少见的年代,200万是很多人做梦都没想到的数字。
但是陈建华靠自己的努力赚了那么多钱。
很多年少成名的少年往往都有一个“通病”,容易迷失自我。陈建华是个例外。
有钱了怎么办?
'上大学充实自己'
陈建华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我们知识的重要性。
是他的经历让他成为了未来更好的自己。
20岁的陈建华挣到第一个200万后,选择了停下来充实自己。
去南京师范大学深造,重新进入久违的校园。
和其他同学从学校走到大学校园不一样。
他的学习方式因为家庭原因走了弯路。
幸运的是,在拐弯的路上,他又赚了200万。
现在他又和同龄的同学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心里充满了苦涩,甜蜜、、、、。
在求学期间,陈建华认识了他的妻子范,并很快结婚。
陈建华当时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女人的幕后支持,帮助他建立了自己的亿万商业帝国。
范魏宏
03、艰难的创业历程90年代,随着民营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出现,很多国企开始举步维艰。
1994年5月的一个晚上,陈建华和妻子路过南马镇开办的一家丝绸厂门前。
他的妻子范看了一眼丝绸厂的招牌,有点遗憾地说道:
'你听说了吗?很遗憾,这家丝绸厂要倒闭了。
陈建华接话道:
'当然,早些年做生意的时候,我和这家丝厂有过交集。‘当时厂里生意很好,没想到现在会倒闭。’
妻子若有所思地说:
'我们买下这个工厂怎么样?'
陈建华听到妻子的话瞬间精神焕发,说道:
'我也这么认为。‘与其让外人买南马的纺织厂,不如我们自己买。’
说干就干,陈建华负责跟镇领导谈收购意向,妻子范负责四处筹钱。
这个选择是陈建华夫妇人生最大的转折点,直接奠定了他们日后成为江苏首富的基础。
陈建华之前虽然有几百万存款,但还不够买一家大型国企。
老婆拿着签好的购房合同跑来跑去借钱,终于凑齐了购房所需的369万。
经过一番运作,陈建华夫妇终于成功收购了这家乡镇丝织企业,取名为吴江化纤织造厂。
吴江化纤织造厂
对于陈建华夫妇来说,如果这次输了,他们就从百万富翁变成百万富翁了,所以一定要赢。
当夫妻二人信心满满,准备大打出手的时候,现实给了他们重重的一击。
工厂被收购后的第一天,陈建华夫妇就发现原来工厂的员工都跑的干干净净。
夫妻二人直接傻眼了。我该怎么办?
范二话没说,跑到以前厂里一个老工人家里打听情况。
一番打听才发现,当时当地并没有民营企业的先例。
所以员工都不愿意给私企老板打工,怕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问清原因后,范开始挨家挨户地向员工们解释情况。
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
'在我的工厂里,每个人只会比以前挣得多,不会比以前少。'
最后她的行为感动了大家,大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回到工厂复工。
回到工作岗位后,新的问题又来了,因为陈建华夫妇为了购买工厂,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
但是工厂的正常运转还是需要日常开支的,工人每个月的工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钱从哪里来?
如果现在这个事情能解决好,我们可以用工厂抵押贷款来维持工厂正常运转。
但是,那个时候,私企刚刚兴起,还不被大众接受。在贷款机构看来,民营企业有点‘另类’,与当时的大环境格格不入。
所以民营企业很难拿到贷款,只好另辟蹊径。
最后真的逼得陈建华无计可施。他咬紧牙关,跺着脚说,‘卖装备’。
夫妻二人忍痛卖掉了厂里原有的104台织布机中的68台,眼看着90%的新织布机被拆下来装车运走,妻子范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就连看起来很坚强的陈建华,那一刻心里也感到一丝遗憾。
他在心里责备自己:‘不要拿几百万美元去冒险,这是你自找的’。
痛苦过后,日子还得继续。
接下来,陈建华开始吃住留在厂里,没日没夜地赶生产、赶进度。
因为过度劳累和焦虑,陈建华经常累得流一会儿鼻血。
他之所以那么努力,是因为他知道,如果放弃了,就会失去一切,重新开始。他不敢懈怠。
在陈建华夫妇的共同努力下,企业终于在第二年出现转机,开始逐步扭亏为盈。
1995年下半年,陈建华抓住了一波网丝行情,赚了一大笔钱,工厂彻底摆脱了困境。
1995年后,陈建华的企业开始迎来爆发式增长,随后他的企业发展速度惊人。
04、事业腾飞阶段1997年,陈建华的工厂购买了国内首批88台喷水织机,纺织技术领先全国。
1998年,陈建华投资8500万元扩建厂房2万平方米,新增喷水织机611台。他的工厂规模在中国名列前茅。
2000年,陈建华又投资1.5亿元,收购了60亩土地,引进喷水织机892台。
如此快速的发展速度,陈建华是中国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
2002年,陈建华收购了80公顷土地,建成了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陈建华再次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
2003年购买了日本高速加弹机,保证了公司产品的保质保量。
此时,陈建华夫妇已经赚了上亿美元。在我们看来,是他们享受生活的时候了。
但是他们没有。赚了钱,他们还住在没有装修的老房子里。
甚至他自己的办公室也很简陋。陈建华没有先考虑自己的享受。
始终把生产厂区的职工宿舍和职工食堂建设放在第一位。
他一直认为,只有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让员工对公司有归属感和忠诚度,这样的企业才会长久。
2008年全球经济遭遇重挫,纺织行业首当其冲,大家都停下脚步甚至倒退。
陈建华没有放下扩张的步伐,他坚信;‘危机,危机带来机遇’。
当时他在巨大的压力下,力促建设年产20万吨的工业丝绸项目,采用世界现金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正式投产后,恒力集团一举取代德国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涤纶工业丝生产企业。
2009年,江苏德利化纤开始奠基。陈建华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他是一个“逆行者”,不怕危机。
现实再次验证了他超前的投资眼光,也是在这一年,陈建华夫妇登上了亿万富翁的宝座。
这个时候,很多人认为陈建华已经成长到了几百亿的身家。在他事业的巅峰,很难再有突破。
接下来的十年,陈建华用行动证明,100亿只是他1000亿身价的初级阶段,他的辉煌还远没有到来。
2012年,恒力石化公司大连长兴岛PAT项目正式投产,在装备技术和投资规模上均创下国际同行业新纪录。
陈建华把自己原来的小纺织厂推上了“中国化纤行业第一”的宝座。
同时,他还创建了世界一流的工厂,拥有石油化工、聚酯新材料、房地产和纺织四大业务,在全球纤维行业举足轻重。
虽然企业在快速扩张,但陈建华丝毫不敢懈怠,严格注重质量和研发。他的目标一直是成为世界级的公司。
他说:‘要加快产品差异化升级,研发更多高附加值新产品,力争差异化率达到80%以上,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2015年,恒力集团总收入1635亿元,陈建华夫妇以290亿元财富位列胡润百富榜第57位。
接下来,陈建华用了5年时间,公司总营收翻了两番,个人财富也进入千亿行列。
2020年,恒立集团年收入近7000亿元,以1400亿元的身价与刘并列江苏新首富。
也是在这一年,他被称为行走的‘印钞机,日利润率接近9亿。
从工地上的瓦工到现在的百万富翁,陈建华就是一个典型的白手起家的典范。
陈建华的人生,前低后高,依然没有“见顶”的迹象,令人钦佩。
如果不是当初从工地的高台上跌落,或许陈建华现在已经是一个回到某个工地的农民工了。
如果我年轻时没有回到校园充实自己,也许就不会有现在的千亿商业帝国。
陈建华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帮助,更多的是他个人的把握。
赚了人生第一个200万,还能在校园里读书,说明他知道那个阶段该做什么。
正如他常说的:‘人必须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否则很容易迷失自我,迷失方向’。
让我们为在工业界脚踏实地的陈建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