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战场标志
撒布式地雷,快速铺设的危险“路障”在生活中,如果你想阻止人和车辆,你可以设置一些路障。但在战场上,如果你想警告敌人不要进入,你必须采取极端措施。乌克兰战场上,交战方用殉难炮塔警告敌人,前进一步是黄昏,后退一步是生命。当然还有更直接的。比如这个“地雷减速带”,放在路中间,没有任何遮盖。“不要经常炒,不要偷懒,只炒很久”。
地雷减速带,不守规矩的后果见右上角。
其实地雷作为一种防御武器,最大的作用不是杀伤敌人,而是延缓敌人的进攻,限制敌人的前进,以达到战术目的。地雷通常成组、成片分布,形成雷区,能有效阻止或迫使敌人越过特定区域。过去,地雷是人工埋设的。工程师在埋设地雷时,往往会将地雷掩盖起来,有些人甚至会设置陷阱,这就构成了诱杀装置。但是,手动调配的效率太低。要想在短时间内设置一个上千甚至上万的雷区,就必须依靠本文的主角:散雷。撒布雷是安装在炮弹、航空炸弹、火箭弹或特种水雷炸弹中,由火炮、火箭弹和飞机撒布到预定区域的一种地雷。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地雷炸弹。装上直升机或矿用卡车后,可以沿行驶方向两侧抛撒。
德国蝎子式扫雷舰,边走边撒。
飞机布雷,屡试不爽二战中,为了提高布雷效率,德意军队已经开始使用飞机在北非撒布反步兵地雷;战后,战场上涌现出各种零散的地雷。1959年,BLU-43B ,一种可由飞机广泛投放的微型反步兵杀伤地雷,开始在美军服役,并很快在越战中投入使用。“龙牙”长7.5厘米,宽4.5厘米,重20克,装药量9克。因为体积小,一个地雷集装箱可以装120枚地雷,一枚CBU-37/A集束炸弹可以装40个集装箱,共计40×120 = 4800枚地雷,也就是说一架飞机可以轻松投下上万枚BLU-43B地雷。
俄罗斯直升机地雷炸弹包含苏联版本的“龙牙”地雷,型号为PFM-1。
这种雷看起来像蝴蝶,也叫“蝴蝶雷”。两个“翅膀”可以增加地雷坠落的阻力:一方面可以防止地雷落地时受损,降低地雷坠落瞬间爆炸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让地雷飞得更远,扩大地雷的分散区域。这种“蝴蝶”并不友好。它的压力触发引信非常灵敏,几公斤的压力就能引爆。“蝴蝶雷”冲锋较少,通常是致残但不致命,给敌方后勤带来更大压力。苏联从越南战场上收购了这种矿,好东西自然要仿制。苏联版“蝴蝶雷”是PFM-1反步兵雷。它的外观与BLU-43B相似,但体积更大,电荷更多(75g,37g),功率大得多。
将地雷炸弹安装到直升机上的地雷装置中。
美军“QATOR”也有类似的武器系统,由装载BLU-91B反坦克地雷和BLU-92B杀伤地雷的SUU-64/B战术弹药投放器(集束炸弹)组成。该系统在美国空陆军被称为CBU-89/B,在美国海军被称为CBU-78/B。可以从飞行高度12000米,时速1300公里的飞机上发射。
“QATOR”武器系统CBU-89/B撒布器(子弹药)
除了固定翼飞机使用的弹药投放器(集束炸弹),直升机也是飞机布雷的主力。与固定翼飞机相比,直升机更加灵活,在战场上反应更加迅速,各国都有装备。直升机布雷系统包括内装式、外挂式(安装在外挂上)和挂载式(安装在挂架上或机身外)三大类。内装就是在机舱内安装布雷设备,以一定的节奏将带降落伞的水雷抛出机舱。在现役装备中,挂载型最为常见,利用布雷系统发射布雷弹实现空中型布雷,典型代表如美国“火山”散射式布雷系统(下文描述)。
直升机内置布雷系统,圈里要布反坦克地雷。
火箭布雷,给地雷插上进攻的翅膀1984年7月,在老山前线,越军突然进入无线电静默。出了事,必有妖。前线士兵一致认为一场大战和激烈的战斗即将来临。前线士兵正在积极备战。除了加固阵地、储备弹药(炮弹基数是正常最大值的两倍)外,我军还进行了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短短几天,在我防御阵地前沿投放大小地雷30余万枚,形成了一个东西长7公里、深500米的雷场。如果要对着敌人的炮火徒手埋设30万颗地雷,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我们用的是一个布雷神器——74火箭布雷车。
74式火箭扫雷艇,左下角有矿弹,体型巨大。
火箭布雷是利用火箭雷弹投送地雷。布雷时不需要己方人员出现在雷场,可以远距离使用,从而为地雷增加进攻属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军开始装备火箭布雷系统。1974年,由苏联BM-13火箭炮改造而成的74式火箭布雷车(GBL110)和配套的74式火箭布雷弹装备部队,使我军进入了火箭布雷的新阶段。10枚普通反坦克地雷(69式、72式或81式)像泡腾片一样装进74式火箭弹的弹头里。该弹直径和体积较大(284mm× 2.47m),装入矿井后重127kg,使用不便。
从84式火箭扫雷艇开始,扫雷艇的口径限定在122毫米,如90A式。
这款车最大布雷距离1500m,最小布雷距离1200m,单个布雷面积15× 10m,4辆车布雷面积400× 400m,大概是25个足球场的面积。随后,中国又研制定型了间距更大、数量更多、雷种更多的79、84、90A火箭扫雷艇。以84火箭扫雷艇为例,最大布雷距离由1,500m提高到6500m,最小布雷距离为3,500m,单循环布雷面积为650× 650m,约为70个足球场。布雷效率比74高10倍。
84/GLD220反坦克地雷用降落伞着陆后扎入地下,因此解除了安全。
更重要的是,84式火箭扫雷艇使用84/GBL212型122毫米火箭炮,长2.86米,重63.26公斤,降低了装载难度。为了配合口径更小的火箭雷弹,弹内装有8枚直径更小、重量3.125公斤的特制84/GLD220圆柱形反坦克地雷。它采用感应式非触发磁引信,电池有效期72小时。A型装有定时自毁装置,出厂设定,最长72小时后自毁。
1981年,北京大学演练火箭布雷(来源:解放军画报)
矿弹装填时,矿下三条腿向上折叠(见上图),保险销处于锁定状态。地雷释放后,三条腿在弹簧(一条腿)的作用下弹出闭合,第一道安全解除;落地后腿插入土中,地雷与地面垂直。落地瞬间,惯性释放第二保险,开启引信电源,使水雷进入战斗状态。如果分发反步兵地雷,炸弹可以包含8枚母雷,每枚母雷包含16枚压制反步兵地雷,也就是说,一枚122毫米布雷火箭可以分发128枚反步兵地雷。
5直升机布雷空
他山之石,国外抛撒布雷系统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布雷系统是前联邦德国在1970年研制成功的。它使用LARS轻型火箭发射器发射火箭布雷炸弹。LARS火箭炮共36管,口径110毫米,每枚火箭弹雷弹配有8枚AT-1(反履带)或5枚AT-2(反车底)反坦克地雷,布雷射程8-14.8公里。一个火箭发射器可以在18秒内散射288枚AT-1或180枚AT-2反坦克地雷。一个工程连的8枚火箭弹可以一次性发射,18秒内就可以布设一个面积超过1000亩(2300×300米)的雷场。
前联邦德国LARS火箭发射器,火箭布雷的起点。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约和华约两大阵营相继装备了火箭布雷系统。在末敏弹诞生之前,火箭雷瞬间布下的雷区是装甲集群最大的威胁。与反坦克壕、反坦克锥等固定障碍物相比,火箭扫雷艇设置的雷场也是一种更加灵活有效的延缓装甲集群进攻的手段。20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推出游侠车载散射体系统,该系统以FV432装甲车为平台,一次可装1296枚反步兵地雷。
英国“游侠”车撒雷系统。
它率先利用火药的高低压原理将地雷弹中的地雷抛出,具有火焰小、声音小的特点,克服了火箭布雷隐蔽性低、易被攻击的弱点。受此启发,各国纷纷效仿,开始研发新型散射体和水雷,如美国的火山、德国的蝎子、意大利的豪猪、法国的牛头怪,以及俄罗斯的UMZ-G、UMZ-K和UMZ-T等
德国蝎子矿车
德国“蝎子”式撒布系统最经典。该系统于1986年装备联邦德国陆军。该系统安装在M548GA1履带式装甲车或贝尔UH-1D直升机上,只能布一枚反坦克雷。装甲车安装时,旋转平台上装有6个可调节的地雷发射盒,每个发射盒内装有5个扫雷盒,每个扫雷盒内装有4根玻璃钢管道,每根管道内装有5枚AT-2地雷。一辆装甲车可装600枚AT-2反坦克地雷(五枚地雷×四管×五个扫雷箱=100枚地雷/地雷箱)。当安装在直升机上时,UH-1D可以携带2个装有200枚AT-2反坦克地雷的发射箱。
AT-2反坦克地雷的自动扶正
AT-2筒式反坦克地雷体积小(直径10.35厘米),重量轻(2.2公斤),威力大。其穿甲厚度可达140毫米以上,可穿透大部分坦克的底部装甲。它有六种自毁时间可供选择,起爆可靠率为99.98%。远距离布雷需要降落伞,地雷有拉直机构。着陆后,松开腿以拉直地雷,使地雷行动的方向向上。
AT-2地雷爆炸了。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不满足于自己研制的几种火箭布雷系统,积极跟进国外散射体水雷装备的发展,悄悄从联邦德国引进了专利散射体水雷技术,并许可在中国生产,与AT-2反坦克水雷一起。
GBL130履带式散射体扫雷艇
该系统国产型号为GBL130履带式散射器,1994年12月设计定型,与GBL24X系列矿弹配套,公开的型号至少有四种。该车填补了我国撒布器空的空白,与远程火箭布雷、单兵撒布器(曾用于老山前线)、机械布雷一起构成了优势互补的完整体系。
GBL243矿弹,内置GLD125反步兵地雷trip和GLD224反坦克地雷。
美国“火山”撒布与布雷系统。该系统于90年代初装备美国陆军,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安装在直升机两侧,也可以倾斜安装在地面车辆上。该系统由四个发射箱、地雷炸弹和撒布控制器组成。每个发射箱装有40枚地雷炸弹。每枚地雷炸弹可包含5枚反坦克地雷和1枚反步兵地雷,一次齐射布设的地雷总数可达960枚。撒布控制器采用自动控制技术,预先编制的撒布程序可以精确控制布设时间和密度,最快17秒就可以布设一个长1150米、宽125米的混合雷场。
“火山”撒布系统可以安装在黑鹰直升机上。
人生不再重来
俄罗斯UMZ散射体系统。UMZ-G采用T-90坦克底盘,自动化程度高,配有卫星导航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可根据战场需要精确设置。装载舱配备了9个旋转发射器,每个包含30个发射管。投放反步兵地雷最大距离3.2公里,投放反坦克地雷最大距离600米,最大运行速度40公里/小时。UMZ-K和UMP-K采用了卡玛兹轮式卡车的底盘,还配备了卫星导航系统,可以精确标注雷场坐标,并通过数据链实时上传雷场位置。
UMZ-G扫雷舰,旋转发射器外露部分。
无需埋设,撒布式布雷威力不减有军迷质疑,散雷不藏雷。会不会很容易被发现而没有效果?不会,铺雷的数量多,效率高,可以说是丧心病狂。以国产GBL131车载撒布车为例。卡车底盘装载8个散射体,每个散射体包含36个散射体。根据型号不同,安装5-45枚地雷,其中5枚全是反坦克地雷,45枚全是小型反步兵地雷。一辆自行车的最大载重量是12960。
GBL131车载散射仪
成千上万的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组成的雷场,简直就是敌人的灾难。战场环境如此复杂,不可能及时消除,就是使用火箭扫雷舰等装备,开辟的渠道也非常有限。部队的前进就像戴着镣铐跳舞。不被地雷破坏,更容易成为其他武器的囊中之物。想象一下,向正在雷场中挣扎的敌方机械化部队发射一波火箭末敏弹。会是什么效果?
有时候没什么好办法看,复合雷区很难排除。
另外,现在的地雷越来越小,地雷的颜色也和环境大致一致(越战战场的BLU-43以绿色为主)。散在树林里,会夹杂着枯叶和杂草,很难发现。即使看到也是复合雷区,很难摆脱压雷、绊雷、磁雷的混合排列。当然,敌人也可能会绕道而行。这不就跟三国演义里的埋伏一样吗?把敌人赶进山谷并设下埋伏。等待他们的绝对不是“酒”,而是更大的灾难。退一步讲,如果敌人清除了地雷或者绕过了这个雷场,拖延敌人的战术目的也就达到了。也许这就是各国保留并不断改进地雷这种传统武器的原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军事研究、战狼军事研究)
虽然是传统武器,但是没有人敢忽视地雷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