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衣板制作方法
服装制造业使用的衣板制作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加减法、比例分配法、立体法、短胸法、原型法、基础样板法、D型法、框架试穿法、电脑法等九种以上。下面分别简述其起源、现状和发展。先说加减法:加减法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部分裁缝使用的方法,加减法受中国服装裁剪方法的影响。加减是指各种服装的中心尺寸每个部位都有一个固定的尺寸,然后胸围每增加或减少一寸,每个部位就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值。这种方法目前在另一个加工车间被许多人使用。此法多由师傅代徒弟传授,简单快捷,易学。对以后的比例分配法影响很大。第二种比例分配法:比例分配法是目前中国服装制造业在制板和裁剪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它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50年代以前,老百姓穿的都是中式服装,在西服、军装的制板、裁剪上,大多使用加减法。20世纪50年代后,普通人脱下长袍和短袍,大多穿上制服,以普及切割技术和出版材料。老一辈的服装技师聚在一起,研究服装裁剪中不同部位的比例关系。当时参加的大多是男装大师,有些人用的是当时的日式胸围法。大家都觉得很合适,但是是基于人体的实际胸围,不符合中国服装行业使用的加减法是基于服装胸围的习惯。最后,我们参考了日本的胸围法,根据加减法服装的实际胸围,创造了中国的服装裁剪法。杂志的《谈五切法》称之为“按比例分配法”,后来流传开来。50多年来,大部分服装裁剪、制板书籍、出版物和教学方法都使用这种方法。起初为了和胸围法区分,用半胸围的1/3称之为三分法。后来出书的人多了,出现了六分法、八分法、百分法、十分法来区别自己和别人。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后跟一个数值,所以有人称之为池化。因为十进制的方法容易计算,比如100厘米的1/10就是10厘米,2/10就是20厘米,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十进制的方法。第三种立体法:立体法大多称之为立体裁剪,是欧美大部分人裁剪女装的方法之一。大多数人认为这项技能是改革开放后来华讲学的日本老师传入的。其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天津,北京,哈尔滨,都有很多女装老师用。当时上海把这种技艺叫做衣架上钓花纹。如果有老师用立体的方法剪了一件衣服,问他怎么剪的,上海人说是在架子上捞出来的。哈尔滨人说是架上剪出来的,北京天津人说是架上伸出来的。当时缝衣服都是来料加工,材料很贵。有时候要先用手将牛皮纸软化,然后再试着拉伸一次,以免出错。必须有一个衣架来裁剪。当时上海的衣架是用竹子绑成人体,外面用纸糊。北方用的架子和现在用的差不多,只是里面不是玻璃钢,而是用废纸一层一层贴在模型上,外面大部分用花纸贴。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很少有女性穿丝绸布料的礼服,只有专门的服装店为外国大使馆的妻子量身定做一些,但数量很少,所以这种技艺逐渐失传。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一些教师在评定职称时就表现出了这种技能,深受人们的赞赏。那时候他们说立体裁剪衣服不难。他们要熟练掌握提浪、挂浪、提环、画花四大基本功,什么风格都可以剪。第一次邀请外教来国内做立体裁剪的讲座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服装系邀请了一位日本女教师。从那以后,全国各地的服装院校都逐渐请来了外教来讲授这门课,大多是日本老师,也有少数欧美老师。此外,经过20多年的海外留学生的请进来、送出去、再培训,这项技能在中国服装行业非常流行,各个服装院校也开设了这门课程。第四种胸码短寸法:日本裁缝在缝制男式西装时常用的胸码短寸法。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裁缝从欧洲学来的,所以称之为“洋裁缝”,把本民族的和服称为“贺裁缝”。胸围法类似于我用的比例分配法,但它是根据人体的实际胸围来分配各个部位的尺寸。(于是有人用胸大法编了一个。100多年前,欧洲有长寸法和短寸法。因为长寸法太复杂,逐渐被淘汰。短寸法又称真寸法或肩寸法,是测量人体胸部以上的多个部位,然后根据这些尺寸制作板材。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裁缝来华开设店铺、工厂、书籍等,胸短寸两种方法流传开来,但进展缓慢。目前国内也有人在用,但范围不广。
第五原型法:原型法是日本裁缝和妇女量体裁衣时裁制女装时使用最多的方法,他们是由欧州取来的,但是有了很大的发展,流派也很多,一种是量体时在人体上用软布绷剪出一个原型,以这个原型来裁制各式服装,另一种是用胸度法或短寸法裁制一件原型,以这件原型来裁制各式服装,后者被人们称为学院派,学院派有文化式和登丽美式等,文化式使用的是胸度法,而登丽美使用的是实寸法。由于日本的文化服装学院来华讲学的教师较多,他的教材我国也出版多部,所以我国使用的大都为文化式。原型法由二十世纪30年代由日本裁缝在东北即向我国传播,80年代之后我们每年都聘请日本教师来华讲课,但是传播的速度不快,主要是日本的原型是以人体的实际胸围为基数,来分配各部比例关系的,由于传统的行业技术习惯不同,所以传播的较为缓慢。近年来随着院、校毕业生、参加制板工作的人员在增多,使用原型制板法的人逐渐地多了起来。 第六基础样板法:基础样板法也称为中国原型法,它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运用的,当时服装厂的技术室承制内、外销样衣的任务特别重,由其是童装、有时一个月就需几百个品种,有些技师则采取制定两、三件基础样板,用这些样板来变化所有的样衣样板,速度和准确性比用比例分配法要快速的多了,当时人们把这一方法叫作改头换面。80年代初期本书著者把这种方法加以总结,把比例分配法和原型法相互结合,而创造了基础样板法。由于样板是以成衣的胸围为基数,符合我国服装制板的传统习惯,,由于简便、快速、准确,所以逐渐地被人们所采用。第七D式法:D式法是上海戴永甫先生创造的一种裁剪方法,他是改变了比例分配法的传统,以袖窿为基础来求各部位的数值,使得袖窿与袖子大小洽好同步,很适宜量体裁衣使用,这种方法大多流行于我国南方江、浙一些省份。 第八试穿法:试穿法也有人称它为套穿法是70年代由日本国兴起的,当时东京、大坂等城市的房租、地价是寸土千金,工厂大都迁到远离城市的地方,而门店必需还在闹市区,两地如何联系,于是便按照标准与自己商社的惯例,制定成全号型样板,并缝制成样衣,把样衣和原料都进行编号。顾客选好原料之后,便进行试穿样衣,并把需修改的部位记录下来,如用28号原料使用175/96A型样板,后背加长2cm,袖子加长2cm,其他部位不变,把这一定单用电传到工厂,缝制成衣之后,再将成衣送往门店,当时采用这一方法的多为男子西装。80年代初期北京红都时装公司到日本参观,把这一方法带回在门店使用,以后逐渐展开,由其是集体的职业服装,目前大都采取这一方法。 第九电子计算机制板:电子计算机制板和放缩样板与排料,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休斯公司和日商岩井公司通过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便向我国发放有关电子计算机制板和缩放样板以及排料、裁剪的有关商业技术资料。当时计算机在服装业还是个高不可攀的神密的电子机械,所以没有引起人们注意。到了70年代后期,外商在各种展销会上大力进行宣传,一些大的工厂便开始引进,以后航天部和一些院校等部门也开始制作自己的软件,当前一些大的企业都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制板,使用的单位逐渐地在增多。

其实,九种制板方法归钠起来只有两种:也就是立体和平面,那麽那种方法最好哪?我们应该说,平面是来自于立体,但是各有所长、各有所取、互相借用、常期共存。若是裁制丝绸性软料,帔挂、悬垂、篷松式的夜礼服、舞台服,用立体法是最好不过的了。一般小的量体裁衣门市部,使用加减法不但简单、而且快速、很是方便。制定男式上衣、大衣、裤子样板时,使用比例分配法是很快速和准确的。使用原型法制定女子样衣的样板时还是很方便的。基础样板法在变化女装的省道和花样时是较为简便和快捷。集体的职业服装使用试穿法不但快速而且准确。短寸和胸度法是男子西装裁剪的原始方法,如同我国戏剧中的昆曲一样,是服装制板技艺中的阳春白雪,高档次的男装量体裁衣时少数人会使用它。电子计算机制板,是服装制板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软件的开发和制图机的小型化,价格下降之后,它会向目前的写文章和办公一样,在服装制板领域中普遍的应用它。十种方法是相互借用的,有时用比例分配法制定一件女装样板,为了转换一个省道而拓出前身肩的一部分,这不是借助于原型了吗!是不是合体,需要在架子上别一下,这又进入了立体。用立体法裁制一件原型,拿下之后进行调整样板时又需换上另一种方法,所以说它们是相互借用的。所以说使用任何一种裁剪法,都不能说这种方法是最好的,他会影响你技艺的提高,应该是扩展眼界,多面了解取其精化,补己所短、相互借用,形成你自己的一套方法,才能使你在服装制板的领域中,从必然王国而走向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