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排行榜前十名(2021年度十大好书 | 做书人荐书)

2021商务印书馆十大图书已经出版。

作为编辑和推荐人,编辑老师的推荐包含了书籍作者的心血。

分享2021商务印书馆学术编辑推荐十大好书,一起读好书!



2021商务印书馆学术类十大好书



1。《伏尔泰文集》(10卷) : 浓缩了法国思想之父伏尔泰的思想精华,反映了启蒙运动思想的核心部分。

正如雨果所说,“让我们向这个人请教。他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就被熄灭了,但他的作品却永垂不朽。”

启蒙的话题经久不衰,常新常新。

始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群星璀璨,其中伏尔泰是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

作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的思想代表了整个启蒙运动的思想。

伟大作家雨果这样评价他:“伏尔泰代表了一个世纪”。

我们的《伏尔泰文集》(10卷)全面展示了这位法国思想之父在哲学、历史和文学方面的成就,其中有《风俗》、《哲学大辞典》、《路易十四时代》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也有首次翻译成中文的作品,中法文双语呈现的哲理诗。

在这部合集的合集前面,翻译和制作质量都是非常优秀的,所以我客观的说一句大话:华人世界可以算是一枝独秀了。

——裁判&编辑:鲁豫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室编辑

伏尔泰文集(十卷):

第一卷。严苏伟翻译的哲学书信

第二卷。王译《哲学词典》

第三卷。论蔡洪滨翻译的《宽容》

第四卷。梁守强译《风俗论》(第一卷)

第五卷。《风俗论》(中卷)梁守强/吴默新/谢武申/邱公男译

第六卷。《风俗论》(第二卷)谢武申/邱公南/郑福喜/王译

第七卷。路易十四时代吴莫愁沈怀杰梁守强译

第八卷。查理十二世彼得大帝统治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历史吴墨馨/武玉译

第九卷。《路易十五时代简史》,吴莫愁译,《巴黎高等法院史》

第10卷。老实人、天真的韩、姜、阎苏伟、蔡译《里斯本灾难颂》



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

2。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的翻译作品:阅读来源,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整理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的著作;追根溯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系统、权威、便捷的经典翻译。

该丛书是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著作的汇编出版,是唯一一套系统翻译和介绍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源的经典译著。该丛书共45种55册,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和方便性的特点。

第一,系统性。体现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分为三个系列的丛书中:“德国古典哲学”共有12种,包括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学说;有20种“空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古典政治经济学》共13种,作者有蒯因、亚当·斯密等。

第二,参考书目和翻译都是专业的。参考书目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由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如心先生审定。同时,选择最经典的译本,如著名哲学家贺麟的《精神现象学》,著名经济学家郭大力和王亚南的《国富论》等。

第三,方便。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交叉引用,便于读者相互查对,随时查阅。

我们总说“读源知马克思恩格斯”。因此,这套丛书既是对建党一百周年的献礼,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常备经典。

——陈卓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政法室编辑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的经典译著书目





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一部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的巨著,20世纪研究国际历史的佳作。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能是迄今为止所有战争中最令人困惑的起因。

近百年来,对一战起源的探寻从未停止,从中得出的解释数不胜数,包括我们最为熟悉的个体国家责任论、联盟责任论、系统责任论、危机管理失败论、军备竞赛论、军事计划论、帝国主义论、经济利益论、国内政治决策论等等。

在众说纷纭的当下,我们最需要的是一部能够“了解”一战起源研究变化的综合性著作。

国际著名历史学家詹姆斯·乔尔(James Joel)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正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将浩如烟海的史料变成了清晰的分析结构,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有力的考察。在此基础上,乔尔也做出了表态,并指出了未来一战起源研究的发展方向,即衡量战争起因的真正关键,很可能是1914年那一代人的社会心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愿意承担战争风险,将战争视为抵抗肉体威胁的唯一选择。

乔尔认为,人们并不总是被对自身利益的清晰认识所驱使,他们甚至并不总是知道自己的动机。

如何避免一代人的悲剧被下一代人继承,是一战起源研究的现实意义..

——裁判&编辑:陆大东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室编辑



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

4。剑桥内亚早期史:第一部分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使内亚这一文明史上神秘的“蛮夷之地”真正融入世界历史的结构,更紧密地将内亚融入世界历史的结构。

不了解内亚,就无法了解中国。

今天,从东北的森林良田到蒙古的草原戈壁,从西域的绿洲到青藏的草甸雪山,中国近60%的土地不在东亚中华文明的核心区。

如何理解中国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传统的中原文明史观点,往往把他们简化为征服和冲突的对象。这不仅模糊了中原历史进程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错失了更加丰富多元的中华文化。

《剑桥早期内亚史》为内亚主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本书由国际内亚史权威丹尼斯·西诺教授主编,汇集了内亚史研究各领域顶尖学者的研究成果,打破了内亚的人为界限,全景展现了蒙古帝国之前的整个内亚史。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内亚的历史舞台上,各个民族轮番出现,斯基台人的迁徙沟通了东西方的冶金技术,匈奴人的依附拉开了东亚南北民族融合的序幕,粟特人渗透了内亚的贸易路线。

正是在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竞争与共生中,长城内外的地区逐渐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孕育了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内亚从来都不是野蛮的,边缘的,封闭的。它是世界和中国历史的催化剂,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裁判:齐群;编辑:潘永强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室编辑



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

5。环球天津:全球化历史的另类视角:从环球天津到中国天津,你经历了什么?1900年的天津既是全球化的参与者,也是全球化的产物。

介绍一部独特的历史著作——环球天津——全球化历史的另类视角。它以1900年至1902年八国联军临时政府统治下的天津为中心,就像一部纪录片。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辛加拉维鲁,结合珍贵的史料和影像,向我们讲述和还原了天津两年的特殊时期和地方秩序的恢复,从天津到中国天津。

本书是城市史的重要读本,也是从天津史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的独特历史读本。题材好,史料可靠,很多第一手资料都是首次发表,是对相关研究的极好补充。在写作上,作者参考了各国档案,挖掘了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动荡年代普通人的经历以及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深厚感情。

《万能的天津——全球化历史的另类视角》自上市以来,受到出版界和史学家的高度关注和推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为该书作序,同时被《文学探照灯》书评人列入好书名单,并被评为8月份十大非虚构翻译书籍。可以说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历史学术著作。

——裁判:林;编辑:龚

商务印书馆韩粉楼文化编辑



6。魏玛共和国史:失败政治史,魏玛共和国史权威著作;与其分析纳粹为何诞生,不如回顾一下魏玛共和国为何失败。

与其分析纳粹为何诞生,不如回顾一下魏玛共和国为何失败。

如果问20世纪上半叶哪个国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最大,德国大概会是票数最高的国家。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有着太多的神秘:一方面,它有着深邃的哲学,先进的科技,灿烂的文学艺术;另一方面是冷酷、高效、疯狂、嗜血。

人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往往把目光聚焦在战争中的两个帝国,却很容易忽略帝国之间短暂、和平、命运多舛的魏玛共和国。

人们普遍认为,如果魏玛共和国有任何重要性的话,它是一个民主国家,但它最终民主选举了纳粹党掌权。

然而,这只是一个纳粹和反纳粹勾结的历史神话。魏玛共和国的历史打破了这个神话。这本书的作者埃里希·艾可当选柏林市议员,经历了魏玛共和国最后几年动荡的政局。因此,他对共和国的具体政治运作非常熟悉。他向我们展示了魏玛共和国世界的运作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政治体系是如何走向自我毁灭的。

——裁判:齐群;编辑:杜廷光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室编辑



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

7。视觉艺术中的意义:20世纪艺术史中的重点作品,欧美艺术史学生的阅读书籍,收录了潘诺斯基三十多年来的一些著名作品,深入探讨了视觉艺术中与作品相关的图像学和图像学问题

艺术史学家有什么样的知识?当你走进已经上映很久的电影院,看到放映电影的屏幕时,你不知所措。这时,一位好心的邻居告诉你之前发生的故事。艺术史学家是知识渊博和热情的邻居。

二战前,德语国家在艺术史研究方面领先世界。如果一个人把20世纪的艺术史研究中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他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爱因斯坦的同事:帕诺夫斯基。

这本书的特点是收录了作者选择的几篇著名文章,每一篇都很经典,可以说凝聚了作者的整个学术视野。

有的人通过一幅山水画看到了自己的家乡,有的人在一幅肖像画中看到了朋友的影子。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作品是怎么想的?三个不同方向的男人和三个野兽是什么意思?是一个符号?谚语?还是只有肖像?伟大的文艺复兴大师提香为什么会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欢迎打开《视觉艺术的意义》这本书。

——石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社编辑



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

8。炼狱的诞生:炼狱不是酷刑,是救赎和希望之地,是西方精神和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世纪“神奇”的想象,思想史的经典。

《炼狱的诞生》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杰作,也是知识考古的杰作。

“炼狱”在基督教中指的是罪人死后遭受惩罚以赎罪的地方。

与天堂和地狱不同,《圣经》中并不存在“炼狱”的概念。

著名历史学家、本书作者勒高夫认为它产生于中世纪,这也是中世纪在勒高夫眼中并不黑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在可怕的刑罚酷刑背后,炼狱其实代表着希望。

我该怎么说呢?

书里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在中世纪,用时间换取金钱的高利贷者是极其有罪的。一个高利贷者死后,他的妻子坚持祈祷行善14年,帮助死者获得减刑,提前走出炼狱升天。

在这个故事中,正是因为炼狱的存在,死去的个体才能赎罪,才有上天堂的希望。活着的人可以借此闭目养神,修炼情绪,有希望帮助亲友早日走出炼狱;高利贷者,在炼狱信仰的支撑下,可以慢慢呼吸,慢慢成长,客观上给了社会发展的希望(比如城市商业文明等。).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话:“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炼狱成为了中世纪的大团圆结局。

——裁判&编辑:鲁豫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室编辑



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

9。《革命的形成:晚清的转折点》:辛亥革命被誉为“五千年巨变”。为什么积极的改革反而酝酿了大革命?

为什么“旧体制”会瓦解,“大革命”是如何酝酿的?一场自我毁灭的新政和一场革命悄然催生了改革。著名历史学家罗志田教授在其新书中重新解读了“辛亥巨变”。

辛亥革命被称为“五千年巨变”。从我们后人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是,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其实充满了很多疑问。

李大钊先生曾说:“平心而论,清朝没有残暴的国王。”当时朝廷没有所谓的倒行逆施,那么为什么会在这种情况下发生革命呢?更值得深思的是,当时清政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进行全面改革,但革命迫在眉睫,很快就成功了。

那么,“改革”和“革命”是一种什么样的竞争关系呢?

提出这些问题,我们不禁想到另一位大师关于另一场大革命的问题——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问:为什么繁荣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罗老师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积极的改革反而酝酿了大革命?

所以在阅读中,我会觉得眼前的这本书有点像中国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但晚清的情况比18世纪末的法国复杂得多,包含了更多中国的政治主张。对中国革命形成的历史转型期的深入阐释,给我们理解现代中国带来了诸多启示。

大师写大时代,总是令人期待的。罗志天老师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罗老师的《革命的形成》可以说是今年这个题材最值得期待的代表作。

——裁判兼编辑:倪永娟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室编辑



10。欧洲历史地理:华语世界首次介绍了欧洲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探讨了欧洲2500年来人类活动空的变化模式。

这本书是中国引进的第一本主要的欧洲地理书籍。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每半年重印一次,销量超过3000册。在同类学术书籍中脱颖而出。

书籍排行榜

这本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宏大而立体的内容呈现。书中内容始于古典希腊时期,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跨越2500年。书中用大量的地图和表格直接反映历史变迁,经验性很强。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诺曼·庞兹(Norman Ponzi)。这个版本是他的三卷本原著的浓缩版,能让读者更好地消化海量的信息。

可能有人会想,这样的学术书籍会不会很难读?其实我们不妨带着这个问题进入这本书。我们生活的世界究竟是怎么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的?作者告诉我们,答案在于环境、技术水平和人类活动这三个动态而复杂的关系。

——韩志毅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社编辑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