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5年统计,作为全球最大、最集中的鞋业基地,东莞厚街拥有制鞋企业700余家,规模以上制鞋企业170余家,原材料采购企业和专业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800余家,配套产业链上下游的辅料、鞋机等企业5200余家。东莞高档鞋全球份额高达60%,其中运动鞋全球份额约25%。东莞的鞋业以贴牌和代工为主,但水平比较高,仿冒比较少。厚街作为出口重镇,也成为内地鞋厂拓展国际市场的窗口。如今,东莞鞋业已不复往日辉煌,东莞鞋业何去何从也无从预测。本文是为了纪念东莞鞋业30年。
台企曾经是东莞鞋业的掌舵者
东莞制鞋业的兴衰与台企西进密不可分。台企长期掌控着东莞制鞋业的命脉,全面掌控着整个产业链,如接贸易公司订单、全球采购高档原料、鞋机制造、摸具制造、拉丝打样、皮革鞣制生产等。以裕元为代表的台企作为中心厂商,依托产业网络带动上百家配套厂商集体入驻,形成一个关系紧密的产业网络(互惠松散联系,企业间资源多向流动)。具体的贸易形式类似于香港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为海外买家提供一揽子交货服务,涵盖OEM和ODM。资产相对较轻、周转较快的台湾省轻工业制造企业在mainland China的兴起,符合其当时“三供一补”的产业政策,加之mainland Chin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和全球化的趋势。国内制鞋三大基地东莞、晋江、温州都有台商,台商最集中的地方还是东莞。台湾省本身是外向型经济,出口是其路径依赖。台企的经营模式也造就了东莞鞋业“代工等死,自创品牌找死”的发展困境。与莆田不同的是,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台商更像是靠水草为生的游牧民族。所谓的产业链金字塔模型在东莞是无效的。
裕元鞋厂只是一个传说
台湾省宝成实业成立于1969年,以生产鞋子、凉拖鞋起家,搭上了台湾省经济腾飞的快车。自1974年以来,台湾省的制鞋业开始腾飞。宝成从1978年开始涉足跑鞋市场,成为耐克、阿迪达斯、锐步、新百伦、匡威等世界知名品牌的代工。,其产业链逐渐扩散到mainland China、印尼、越南等地区,年产量达1700台。自1988年以来,制鞋已成为台湾省三大出口产业之一。同年,宝成正式成立裕元工业,并在内地设厂,成功赶上改革开放的春风,占据了高埗镇近半,出口总值近半。巅峰时期裕元有12万员工,8个分厂,所以很多员工要轮流吃饭,不然要排队等一个小时。因为制鞋辅料的火灾危险性很大,我们还成立了自己的消防队,设置了歌舞厅、图书馆、心理咨询室、表演舞台等基础设施。它不如裕元。有意长期在东莞经营。如今,事情发生了变化。大量产能转移到越南和印尼后,裕元集团只剩下1200人。
200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巨大
在经济遇冷的2008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东莞有1.5万多家企业,其中制鞋企业从2007年的近6000家减少了1000多家,产能减少了全省产能的近15%。东莞鞋企从1000多家减少到700多家。一些鞋企开始离开东南亚和内陆地区。东莞的鞋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每次危机来袭,都要牺牲一批企业家。
巨雷——新版劳动合同法
2008年,我国正式实施《劳动合同法》,以法律形式对企业劳动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和全面规范。名义上是兼顾了双方利益,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事实上,当时标记福利国家为时过早,对于该法律是否出台过早,是否会损害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一般来说,对于普通的加工制造业来说,人工成本占比较大,品牌企业占比较低。就像东莞的鞋厂没有进化出自己的品牌一样,大部分劳动密集型鞋厂只是占据了微笑曲线的下半部分。对于鞋厂老板来说,劳动合同法在诸多不利因素上又加了一笔。
最初的转折点——劳动力短缺
2008年被各个制造工厂解雇的工人并没有像老板们期望的那样带着订单逐渐回来。从2010年开始,东莞大部分鞋厂都出现了严重的招工困难。安阳一家鞋厂的老板报告称,该厂9条生产线中有5条已经停工,3个车间完全闲置。对于员工来说,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差。相比江浙一代,东莞的工资竞争力不够。就鞋厂而言,代工行业本身就是被国际大厂蹭到地上的,利润如刀刃。再加上大厂搬迁,小厂就更无奈了,不涨工资也招不到人。劳动密集型行业一旦涨工资,就会吃掉大量利润,进则死,退则亡,陷入恶性循环。
转折点——劳资纠纷
2013年,裕元集团营业额为75.8亿美元,同比增长4.1%,净利润为4.35亿美元,同比下降7.1%。国外经济疲软,订单不稳定,反倾销,原材料价格上涨(单鞋成本上涨近20%),环保要求更严格,鸡肋内销等。都让厂商感到郁闷。岳越元2014年的劳资纠纷涉及社保保证金不足等问题。除了这笔巨额款项外,裕元集团估计,当年因罢工而调整员工福利及津贴,将额外耗费三千一百万美元。回顾上世纪80年代,由于新台币持续升值、人工成本大幅增加、劳动力短缺、土地成本高、欧美鞋类产品配额管制等原因,台湾省鞋业转移到大陆。历史再次重演,下一轮产业转移指日可待。随着厂租到期,包括裕元在内的大部分鞋企都拎着水桶跑了。这是一个员工和厂商都心知肚明的游戏。随后,东莞制造业大幅萎缩,更多工厂闲置,更多劳动力返乡。东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辉煌也随着扫黄打非而消失。
2019年国内外形势进一步恶化
2019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鞋厂并不看好后市。客户不敢轻易下单,厂家也不敢轻易接单。整个市场弥漫着悲观的气氛。虽然耐克和阿迪达斯的相关代工厂从中国搬到了越南,但根据2018年的数据,越南出口到美国的鞋类产品仅占16.8%,中国仍以70.7%占据首位,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鞋类产品约为138.9亿元。东莞的这种优势即将迅速瓦解。由于鞋代工厂对关税特别敏感,大部分运动品牌也在努力消除对中国的依赖,大部分中小鞋厂无力支撑。宝成(裕元的母公司)大幅削减了在中国大陆的生产比例,2018年已降至总产能的14%,在越南上升至46%,在印尼上升至37%。泰禾禺期也逐渐退出了内地。如今东莞制鞋只剩一地鸡毛。2020年,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组采访东莞厚街,一位姓吴的老板反映“从给国际品牌打工的鞋厂老板,到底层卖货的批发商,每双只赚几毛钱利润,这种变化有些尴尬”。一个姓彭的老板的工厂,曾经一年销售过亿。到了2019年上半年,销售额降到了2000多万,房租都交不出了。
成为电子商务时代的专家
长期在东莞做鞋生意的人都知道,东莞制造的鞋子质量是全国最高的。它的工厂大多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搞代工。经过多年的代工经验和严格的制鞋标准,他们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制鞋工厂。东莞的制鞋标准是针对国际大厂的质量,但也存在出厂价高的问题。随着电子商务的渗透,市场越来越向柠檬市场转变。很多70/80后的中年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久没有逛过商场的名鞋专柜或者踩过百丽等名牌了。东莞鞋厂涉足假货横行的电商市场,也存在水土不服、电商服务成本高等现实问题。从成本上看,欧美中档皮鞋出厂价一般在130-180之间,具体差价和版型有关系(珠三角一般不做非真皮)。江浙鞋厂水平稍低,一双皮的出厂价在90-120之间,网上销售的竞争力明显强于东莞。另一方面,温州、晋江的鞋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相对良性的生态系统,降低了线上客户的筛选成本。反观东莞鞋业,至今没有知名的自主品牌。在电商时代,东莞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论:
东莞鞋业由盛而衰,仅用30年就变成了国际产业分工的再调整。回顾东莞鞋业30年,仿佛一场梦,“我知道我迷失了方向,但我感觉今天不是昨天”。以史为鉴,东莞在起步之前会重点提升制造业。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