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征信贷款平台哪个靠谱容易通过2022(21调查丨个人征信修复骗局被点名后“洗白”业务仍存在,公司逾万家,3万元全网删记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岚清实习生南上海报道在央行多次提示个人征信修复造假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这种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其“业务对象”不仅涵盖个人,还包括企业征信“洗白”服务。

不看征信贷款平台

记者近日注意到,有一个微博账号宣传有“企业个人信用修复并取消行政处罚、企业调查并取消田燕调查不良记录”等字样。企业信用修复的类型涉及行政处罚、工商处罚、税务处罚等。相关人士声称,在处罚履行完毕并关闭后,可以帮助企业消除全网记录,包括但不限于法院官网、执行信息公开网、信用信息查询软件等。



调查数据显示,经营范围涉及“企业信用修复”的公司有10777家。在数万家从事征信修复的公司背后,企业征信的修复和美白真的可信吗?

“3万条全网消除相关案件记录”

“花费3万元,我们就可以在全网消除相关案件记录。”

记者以某公司的名义联系到上述发帖人,表示该公司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想清除两次“清查”和全国工商信息系统中的相关案件记录。工作人员说可以安排法律委托先部分结案。一般来说,结案后会保留相关记录,但公司可以帮助全网消除相关案件记录,费用3万元,涉及法院官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征信查询软件的记录都可以消除。

当记者询问通过什么手段删除相关案件记录时,工作人员向记者出示了公司的营业执照,表明公司经营范围涉及“个人信用修复服务、企业信用修复服务、企业信用信息服务”等。记者描述的案件记录是企业法律诉讼,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删除所有信息记录。

记者注意到,该公司名为“上海君友企业信用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由自然人控股,经营范围为“一般项目:个人信用修复服务;企业信用修复服务;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软件开发;信息集成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企业管理咨询;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的信息咨询服务);市场信息咨询与调查(无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民意调查、民意测验);从事计算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互联网销售(需要许可的商品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除外,凭经营许可证依法独立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第二种增值电信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为准)。

那么,经营范围涵盖“个人信用修复服务、企业信用修复服务、企业信用信息服务”的企业,是否可以依法洗刷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

对此,记者通过查阅企业调查了解到,企业和个人的过往信用记录并不能被这类企业消除。一些无证企业虽然有“个人征信、企业征信、信用服务、信用修复”的表述,但实际上并没有征信牌照,也没有经过企业征信机构的备案。

“目前网上很多机构以‘可以删除企业调查中的风险信息’为名进行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购买‘信用修复’产品,然后通过恶意投诉等方式要求第三方征信平台删除相关信息。”企查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2月20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上海君友企业信用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作出“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行政处罚,罚款1.12万元。

当信用合规市场建立时。

记者了解到,针对个人信用信息的修复骗局由来已久,企业信用信息的修复容易与“信用修复”混淆,隐蔽性更强,单价相对更高。

2019年7月,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确定了首批可为信用修复申请人出具信用报告的信用服务机构名单,62家信用服务机构入围。

一位入围信用服务机构的资深员工告诉记者,一些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可能会面临资料不全或信用记录不正确的情况,影响金融机构对企业资质的评估,可以通过信用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资质和证明,根据材料提出修复建议。

近日,央行征信中心党委书记陈建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信用修复”本质上是指帮助信息主体修改错误的信用记录,修复受损的信用,提高信用评分,类似于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中对信用信息异议的处理规则,主要是将错误的信用信息改为正确的纠错机制。这与不法分子宣传的“花钱根除洗白不良信息”的骗局有本质区别。

个人征信、企业征信造假屡被监管的背后,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2022年1月1日,《征信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第五十五条指出,以“信用信息服务、信用服务、信用评分、信用评级、信用修复”等名义提供信用信息服务,适用本办法。《办法》实施前,未取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未向企业征信机构备案但实际从事征信业务的机构,应当在《办法》实施之日起18个月内完成合规整改。

据悉目前,央行已批准设立两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134家企业征信机构和59家信用评级机构已备案。但从企业调查数据来看,有17112家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个人信用修复、企业信用修复”等关键词。

这意味着99%的所谓“信用服务”和“征信服务”机构将面临发牌挑战。

在清理信用服务机构风险的同时,很多政府主导、国资背景、市场化运作的地方征信平台正在进入市场。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下半年以来,已有江西、太原、甘肃、深圳、上海、北京、四川等地公示了当地征信公司或完成相关征信平台建设。

2021年,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地方征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加快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加快地方征信平台、长三角征信链、珠三角征信链、京津冀征信链建设,实现涉企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各地已建成10个、40多个省市级地方征信平台,支持65.38万家小微企业获得信贷2.34万亿元。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