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外机构里面有这么一类群体,TA们不参与经营,但机构的营收与之息息相关,TA们不参与教学,但却是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桥梁,TA们能言善辩,将前来咨询的学生和家长侃得频频点头,只恨相识太晚,TA们披星戴月,迎来送往,TA们虽不位高权重,但每个老师都不敢轻易得罪,Ta们就是学管,AKA咨询老师,高大上一点叫学业规划师,今天就来揭秘一些这个神秘群体背后的事情。
之所以用TA们,是因为这个群体以女性为主,男性为辅,女性特有的亲和力更适合这份交流沟通工作,在一些机构里面学管和咨询老师并不是同一个人,他们所属的工作划分也不同,但在很多机构中,他们也会身兼两职,从该职业人群的来源来看,稍小一些的机构咨询师由机构的领导层负责,这些咨询师可能也是代课教师,大一些的机构中咨询师更多是非教学岗位,可能之前从事的也不是教育行业,但招聘咨询师的时候肯定要求口才敏捷,善于交流沟通,这种来源的咨询师往往缺乏足够的学科知识,对学生某些学科问题的判别也存在问题,但随着经验的增加,此类问题也会慢慢弥补,当然也可能是代课老师转岗而来,但代课教师更多流向教学岗位的管理层或独自另立门户,因此由代课教师转岗成学科咨询师的比例很小。由于沟通对象多为学生家长,一般来说咨询师的年龄不能太过年轻,着装也不能太过随意,言谈举止要求大方得体,这种职位在其他领域也可称之为销售人员或客服人员。
若将学管和咨询老师统称为学科规划师,他们的日常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前来咨询的家长沟通,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案往往是泛泛而谈的那种,若从教学岗位转来的咨询师可能在这一步骤就能指出学生在学科上存在的问题,若家长对机构品牌不甚了解,他们还得充当机构品牌推广师,从销售的角度,咨询师一定要获取家长的认同感,敏锐抓取学生家长任何一丝的心理变动,其中贩卖焦虑夸大效果的成分肯定是少不了的,在获取家长认同,缴费之后,进入下一阶段。
很多机构将安排教师排课的权利也交给了学科规划师,咨询师根据学生的情况与自己手中掌握的师源作匹配,这一环节就能体现出学科规划师自己的权利了,其实跟项目负责人获取新的项目一样,若手下有若干项目小组,负责人是选择将项目交给有能力的小组还是交给与自己关系密切且听话的小组这完全由负责人自己决定,特别在一些小规模的课外机构中,教师资源大多是兼职,此时的规划师俨然是机构负责人的身份,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利,在人情往来的小团体关系网中,能够做到公正客观不偏不倚就已经很难得了,很多机构的溃败也源于此。
关于学科规划师的收入构成,简单的说与学生课时直接相关,学生上的越多,规划师的抽成越多,有的机构还有咨询成功率的奖励以及续费的奖励,基于此学科规划师就很难在课时规划上做到科学合理,随意加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一个学期的末期,若学生课时仍然存在,某些规划师也会想办法将课时用完,甚至动员任课老师说服学生加课,这种现象往往加剧了学生和家长对机构的反感。
从学科咨询师的工作职权内容来看,学科规划师是机构中非常重要的职位,但从规划师的收入构成来看,这就要求机构在招聘时就应该严格把关,避免内腐现象的产生,但实际上这个职位远不到教育咨询师这么高端的门槛,任职门槛一降再降,作为沟通学生和教师的桥梁,甚至有些咨询师连信息互通都很难做到,更何谈学生和教师的精确匹配,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他们把学科咨询仅仅当成工作,当成多赚一节课时费抽成的工具,甚至整个机构都当成中介来运营,这种形式的机构怎么可能走得长远,在国际上咨询师都是专业高端的代名词,他们代表一个领域内的高端人才群体,未来教育领域的学科咨询师也会向这个方向发展,没有专业能力,没有负责态度直接pass,否则真就成了教育领域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
在双减政策环境下,租一个场地,招聘几个口才好的咨询师,请几个兼职老师就能赚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一家课外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才是能在大环境下生存下去的关键,这种竞争力是什么,是坚持教育的初心,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优质的服务,是过硬的师资团队,是共同的职业信念,是适应时代灵活应变的能力,是不为眼前利益苟且的毅力。
但在很多机构中学业规划师这块我就看不到他们未来存活下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