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宇
纸质截图
因为学内衣,一篇硕士论文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近日,在网络平台上,如何看待“为硕士论文研究情趣内衣”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研究情趣内衣被贴上了“性感论文”的标签。
特别是这篇论文的作者分析了“艺妓、兔女郎、贵妃”和“空姐姐、奶妈、女仆、女王、哥特公主”等角色对男性的情色心理影响,被嘲讽为无所作为。
科学研究没有禁区。毕竟现在不是布鲁诺的时代。学术论文一直被大众关注,现在越来越司空见惯。
只有学术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互动,才能避免“车祸”的发生?
无所事事?
硕士论文研究的是情趣内衣,与其嘲讽不专业,不如认真专业的研究。
本文的题目是“性感内衣延伸设计中人物情感表达的研究”。作者来自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专业是艺术设计。
论文导师毕业于Xi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后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研究生班。2012年9月被聘为教授,高级服装设计师,高级工程师职称。
服装设计领域的研究重点是情趣内衣,行业有专长,仅此而已。
为什么要研究情趣内衣?笔者认为,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情趣内衣是一个比较冷门的领域,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的空空白,需要更多的人去探索。
《中国新闻周刊》检索CNKI,发现以“情趣内衣”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很少,比如苏州大学的硕士论文《国内情趣服装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原工学院的硕士论文《中国民间女性肚皮图案情感意蕴在当代女性内衣中的应用研究》,其余多为期刊报道。
但在搜索一些网购平台时,市场相对丰富。有“网衣丝袜”“性感睡衣”“角色扮演”等不同类别,有上百个服装品牌可供选择。也就是说,情趣内衣目前已经成为一个产业,相关的学术研究还处于一个相对空的白热化状态。
因为是学术研究,所以不需要人们仔细纠正论文具体写了什么吃瓜,而是对论文题目所呈现的选题方向进行判断和标注。因此,选题作为学术论文的方向基调,显得尤为突出。那么,学术论文选题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同济大学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范秀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学术研究的选题比较复杂。从根本上说,必须符合学术规范。
就研究生的选题而言,首先要在专业研究方向和培养目标规格范围内;其次,它是在相关实践领域兼具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真题”。还有,一个好的选题应该具备前沿性、开拓性、新颖性、工作量满、完成时间可控等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良写道,学术研究的选题应该是自由的。只要作者认为有意义,就可以独立进行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
马良认为,不能因为研究问题是敏感的,就认为研究本身也是敏感的。我们不能根据作者的研究课题,对其进行道德批判、添油加醋甚至人身攻击。
围观的人群
硕士论文被网络围观引发社会非议,象牙塔里的学术研究出了圈。
如今,学术论文在网上被观看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中科院的博士论文,有北京大学博士后的外卖调查,有情趣内衣的争议研究。
对于后者,有质疑认为,研究不当商品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严肃的学术研究。
当然,也有反驳和质疑的声音:“看的人明显别有用心”、“其实这群一看就惊的人是精神穷人”、“有些人喜欢仁义道德,却满脑子都是贼和妓女”...
当越来越多的学术论文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时,学术评价与社会评价的落差往往会造成双方的摩擦和碰撞。学术评价和社会评价的界限应该在哪里?
范秀娣指出,学术论文被大众关注是好事,体现了大众对教育的重视和监督,也体现了大众知识水平、学术素养和兴趣爱好的提高。
从本质上讲,学术论文的价值在于探索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能被大众观看,不仅是对学生和导师的正向激励,也是对学术研究成果实际作用的评判和发挥的正向推动。
当然,学术论文在专业领域和科技含量上是有区别的。有些论文很容易让公众理解,而有些则很难理解。所以,欢迎大众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观看”和评价。至于学术评价,自然应该有学术组织按照学术标准来评价。
因为最近网上这篇硕士论文,如何看待“硕士论文研究情趣内衣”成了热门话题。
范秀娣认为,学术论文中对情趣内衣的研究只是字面上的解读,只要符合专业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就应该被接受。
之所以成为热议的焦点,可能是因为研究对象“性感内衣”比较敏感,这恰恰说明大众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和态度也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变化。
不仅仅是报纸
在高校改革中,逐渐取消了论文与学位挂钩的做法,传统的“论文”形式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将来仅凭一篇有趣的论文来判断一个硕士的学术水平已经过时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初赵辉指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在中国就读的研究生有300万人,比恢复高考时的本科生人数多了近3倍。
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研究生的构成更加多元化,有的有研究能力,以后几乎不可能有更多的人去做研究。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价都会发生变化。
范修迪认为,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理论上要看论文的实际内容。
目前学校把发表论文作为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标准。说到底,也是把学术权力交给了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这种方法的科学性暂且不讨论。但是,把发表论文作为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唯一指标,肯定是狭隘和片面的。
范秀娣指出,逐步取消论文与学位挂钩的做法,不是降低学术标准,而是对办学机构加强教育教学投入、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