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芙妮最近宣布退出中高档实体零售,几乎在市场上失去话语权的一代鞋王就这样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达芙妮为何频频陷入困境,转型之路是否会打开新局面?
日均馆有6家店
达芙妮国际近日发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营业额同比减少85%,仅为2.12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长63.77%,但仍亏损1.41亿港元。同时,达芙妮国际在公告中宣布,全面退出中高端品牌的实体零售业务,包括大陆和台湾省市场。
对于业绩,达芙妮国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销售点数量从2019年6月30日的2208个锐减至2020年6月30日的293个,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门店经营和消费市场的影响。
这不是达芙妮国际第一次亏损。
自2015年亏损以来,达芙妮国际一直未能在年报中扭亏为盈。事实上,达芙妮国际在2012年的巅峰业绩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2012年,达芙妮国际实现营收105.29亿港元,股东应占利润9.56亿港元。2013年,达芙妮国际的收入和股东应占利润均同比下降。
2015年,达芙妮国际亏损3.79亿港元。2016-2019年,达芙妮国际分别亏损8.19亿港元、7.34亿港元、9.94亿港元和10.7亿港元。五年亏损总额近40亿港元。
业绩下滑,门店减少;减少门店数量,业绩下滑,似乎是达芙妮无法摆脱的死法。
达芙妮国际成立于1990年,主要从事女鞋的制造和销售,曾经是中国最成功的国产品牌之一。1995年,达芙妮国际上市。2012年高峰期,其门店数量一度达到6881家,如今却不得不缩减至300家以下。其中,仅2019年,达芙妮国际门店总数就从2820家萎缩至425家,每天有6家门店关门。
连续五年亏损
上一代的“鞋王”正在没落,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网友表示,达芙妮的风格已经跟不上时代了。然而,由于连续五年的损失,本无法呼吸,新冠肺炎疫情使情况变得更糟。
然而,达芙妮是如何从拥挤的门走到空荡荡的门的呢?
“重资产、高成本、高库存、错过电商红利是达芙妮频频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达芙妮是典型的传统企业,从设计、工厂生产到终端销售,整个产业链都由自己掌控。
达芙妮多次错失电商红利。从2012年开始,达芙妮受到电子商务发展的冲击,其作为传统企业的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如大众对品牌的接受度低、产品不时尚、销售模式效率低、渠道单一、库存高、销售费用高等。,导致达芙妮进入低谷期。
疫情期间,很多实体店转战线上,开启全员销售模式。然而达芙妮似乎已经不知所措了。2009年,达芙妮与百度共同投资电商平台。失败后并没有大力线上部署。从管理和供应链效率的角度来看,直销确实是最合适的方式,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资产、高库存、高成本的直销有其明显的弊端。达芙妮的直销模式也成为其发展的一大障碍。
“此外,常年清仓打折也让其品牌形象大打折扣。达芙妮曾经改变过店铺形象和品牌LOGO,想凭借购物中心环境重建品牌形象。但由于常年清仓打折活动,达芙妮的品牌形象受损。与此同时,库存受到挤压,新产品陷入无休止的库存循环。”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轻资产之战
面对连续亏损和门店锐减,达芙妮国际也在寻求改变。不仅折价清理库存,品牌升级,向电商转型,还开始走向“轻资产”模式。达芙妮国际及其子公司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合作伙伴规模,共同努力拓展达芙妮的线下销售网络,以“轻资产”规模提升线下市场份额,确保品牌在线上线下渠道的全面覆盖。
2019年4月,达芙妮启动供应链轻资产转型,借助苏宁物流的“智能供应链”系统,构建虚拟“中央鞋柜”,实现全国网络的商品配送;此外,达芙妮还在产品中引入运动元素,并积极升级产品,进一步增加运动休闲品类的比重,从而把握运动休闲的市场潜力,吸引更多年轻时尚的消费者,开拓更多消费群体。
不过,在快消品新零售专家包看来,转型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来看,“轻资产”模式并不能挽救达芙妮国际的衰落。达芙妮国际需要在营销和产品上进行系统而深刻的变革。
达芙妮表示,她已经准备好进入下一阶段的业务转型,创新商业模式,以消除业务运营中的瓶颈。其中包括加大产品研发,寻找能快速反应的新供应商,在线上平台投入更多资源。
达芙妮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志凯表示,达芙妮的业务转型不可能很快完成,因此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目前达芙妮国际剩下的门店都是核心品牌业务。(中华工商时报)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资讯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报道!我要举报。